依寓言之特质 彰寓言之效益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口头创造的一种文学作品,以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揭示发人深省的大道理。《伊索寓言》既承载了一般性语言的基本特点,同时也蕴含着属于自己的特点。笔者依循着“伊索寓言”的特点,将寓言文本所能彰显的效益最大化。
  一、紧扣文本形式,洞察《伊索寓言》外显特点
  学生对寓言故事本身并不陌生,早在三年级就已经接触过《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古典寓言故事,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画龙点睛》也都有所接触,对于寓言的认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此,教师可以在“小故事 大道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伊索寓言”的特征,但这种特征绝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的,而需要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自主发现。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富有针对性的阅读,紧扣《伊索寓言》的形式特点展开思考。这样很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发现:首先,《伊索寓言》不仅讲述故事,还在故事之后以最为简洁的语言简单介绍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其次,《伊索寓言》都是以各种小动物作为主人公来描述故事的。有了这样的发现,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停留在现有的成果上,而是组织学生重新回到故事中,展开了两个层次的阅读:第一,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课文中选择的三篇寓言故事解剖开来,合理划分出文本故事板块和道理板块,对《伊索寓言》的这一特点形成更加感性的认知;第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罗列出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感受其篇幅小、人物小的特征,与其揭示的道理形成了更加强烈的对比。
  在寓言的感知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双重体验,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感知文本内容,才能为后续的深入教学奠定基础。
  二、聚焦文本故事,复述《伊索寓言》情节内容
  寓言本身就是故事类文本的一种,很多教材对寓言文本的教学都提出了复述故事、讲述故事的要求。由此可见,复述文本内容已经成为了寓言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有在反复朗读、深入复述的基础上,才能为学生感知《伊索寓言》的特点、洞察其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由于这篇课文中选择了三篇《伊索寓言》,对故事内容的复述就容易产生重复机械之感。为此,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展开不同形式的复述。首先,在复述《狐狸与葡萄》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狐狸与葡萄之间的联系,紧扣“看葡萄”“馋葡萄”“够葡萄”“说葡萄”的逻辑顺序,将一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形象展现出来。其次,在复述《狼和小孩》时,教师则指导学生紧扣小孩两次说谎时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结果展开复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一下子串联在文本的故事情节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转换复述的视角,将关注力聚焦在牧民身上,让学生感受连续说谎所造成的害处,为后续道理的感知揭示奠定了基础。最后在《蝉和狐狸》一文的方法指导时,教师则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提出自己复述的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紧扣蝉和狐狸的一组对话展开复述,抓住两段对话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语言感知上;有的学生指出可以为情节发展罗列小标题:想吃蝉、诱骗蝉、识破狐狸,就可以依循这样的顺序讲述故事。
  寓言教学的核心是要感知其蕴含的哲理,但这一过程必须要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拔苗助长的尴尬之中。本案例的教学,教师就引导学生将对寓言故事内容的感知寄托在故事的讲述上,巧妙地整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洞察故事提供支撑。
  三、依托事理交融,感知《伊索寓言》内在联系
  由于《伊索寓言》在文本形式上直接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揭示了出来,这就使得常规性寓言教学中提炼故事哲理已经完全不再需要,但我们是不是就应该直接采取 “拿来主义”,对这些现成的道理机械地背诵呢?显然,这样的教学机械而生硬,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悦纳,我们需要组织学生在深入细读的过程中梳理道理与故事内容之间的联系,强化对故事的理解,对道理的品悟。
  三个故事的教学,我们可以选择其中难度相对较大的《蝉和狐狸》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首先出示文本中揭示道理的语句,随后提炼出道理中的核心元素,如“别人的失败”“眼前的利益”“时刻保持警惕”,并找出其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情节,如“别人的失败”在文中是指什么?展现在蝉面前的“眼前的利益”究竟是指什么?蝉是怎样“时刻保持警惕”的?将文本中揭示的道理与故事进行有机统整,形成对应联系,梳理出故事与道理之间的联系。有了这样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尝试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在学习《蝉和狐狸》一文中积累的方法自主學习《狐狸和葡萄》《狼和小孩》这两个故事。如在交流《狐狸和葡萄》时,就可以让学生将“无能为力”“做不成事”“时机没有成熟”作为关键性因素,与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感知与对照,将道理的认知推向深刻。如在分享《狼和小孩》时,就可以扣住“一贯说谎”说明小孩已经好几次说谎,可以抓住“即便说了真话”洞察连续说谎的危害,最后通过“没有人能够相信”理解牧民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这些道理背后所蕴藏的真实意蕴。
  纵观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首先依循着《伊索寓言》将道理直接揭示出来的特点,将梳理文本故事与道理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的核心。在明晰了作者语言表达简洁和精准的特点之后,教师再适度拓展一些其他的寓言,并让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法,进行道理的揭示,与原文中的故事揭示形成对比,将比读和感知进行有效统整。
  四、创设故事分享,拓展《伊索寓言》阅读范畴
  教材中很多经典的文本都是选自名家名品,编者之所以编选这一类文本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要将这些课文作为一个拓展阅读的价值点,让学生关注的视野从一篇课文扩展到一本书。因此,教师就需要拥有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实现从文本向书本过渡。在上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借助道理的揭示,尝试了由“篇”向“类”的转变。在对教材中的《伊索寓言》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提炼。首先,紧扣故事发展的细节讲述故事,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其次,借助后面揭示出来的道理,引导学生梳理道理与故事之间的内涵联系。有了这样的方法支撑,学生的阅读思维逐步扩展到书本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选择了两篇典型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课堂中直接出示,组织学生依照学习寓言的方法来梳理文本、感知道理,对总结提炼出来的方法进行实践性运用。其次,在开展阅读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 《伊索寓言》故事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讲述故事、补充故事、猜测道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寓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围绕着狐狸的分类、狐狸的形象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探究,或者以其他动物作为研究的主线,组织学生展开细致化的阅读,从而提升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真实感知。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行了质的提升,让学生分别经历了两个层次,单独篇章阅读和系列化的主题阅读,在不断丰富《伊索寓言》阅读范畴的基础上,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朝着不同的方向开展,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伊索寓言》既具有寓言类文本的一般性特质,同时也带有其独有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感知寓言特质的基础上,从故事到道理,从复述到梳理,从一篇文本向一本书不断进展,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借助《列那狐的故事》一书,学会从文本中寻找论据立论观点。  2.把握辩论程序,学会辩证地思考、抓重点地倾听、理性地表达,初步形成思辨能力。  3.从辩论课堂走向思辨人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人无完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辩人物  1.自由讨论  同学们,我们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列那狐的故事》,你认为列那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表达观点  学生自由
从教十三年,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在探索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常常有一些小场景引发我的思考。  场景一:老师不讲,我不会写  周末的一天,女儿在家写作文,书桌前的她抓耳挠腮、东张西望,迟迟不肯下笔写。我耐着性子问她为何不动笔写作文,她答道:“这篇习作老师没讲,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问她:“老师不讲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吗?”她脱口而出:“老师不讲,我怎么会写啊!”我
【课例板块】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板块一:初听秋声,感受秋意。  板块二:想象秋声,感悟秋韵。  板块三:学写秋声,抒发秋情。  这一设计思路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想象与诵读的基础上,学会仿写与表达。但也有教师提出了另一种教学思路:  板块一:初听秋声,朗读展示。  板块二:寻找秋声,比较形式。  板块三:仿写片段,学会表达。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景。本文最大的亮点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并通过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的景物以人的情感,并且在语言表达上字字珠玑,句句含情,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文章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给读者带来了意外的朋友,展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并且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流露出了作者纯美的心境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阅读最好的拐杖。相对而言,统编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与传统教材有较大的差异,若仍按照传统思维、传统策略进行教学,必然会“水土不服”。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活用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充满灵动。  一、创设课堂情境,注入灵动“趣味剂”  主动性是统编本教材的首要特征,与传统教材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其编排体系中增加了情境性,即便是汉语拼音也不例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朗读感悟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乐观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师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语段,引导
在课堂阅读交流活动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应当是平等、宽松、自由而和谐的。对话主体围绕文本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倾听,共同探究,批判质疑,从而互相启发,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在这样的学习、思考、交流对话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可以尽情表达,主动分享,大胆质疑。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阅读、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一、营造平等对话氛围,让
忘不了当年“啃”刘勰《文心雕龙》的情景,忘不了那些佶屈聱牙的词汇,我原本以为《文心》也是一本难啃的大作。结果,我彻底错了。下面我将从表达的深入浅出、观点的远见卓识两大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表达的深入浅出  读罢全书,感动的是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用心良苦的师爱,震惊的是其令人赞叹的智慧。基于对学生的爱与关注,对学情的了解与教法的研究,他们最终编写了这套趣味盎然的“工具书”。两位大师用有趣的故
一、单元内容及结构解读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编排了单元导语、《麻雀》 《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 《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还有“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三个板块。这一编排设计延续了三年级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麻雀》一文写了“我”在一次打猎归途中,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摔落到地面的小麻雀,伟大的母爱令“我”受到触动。《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朗读,且将其贯串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竞争的氛围,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敢读、愿读、乐读,读出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主要对阅读教学中关于“读”的教学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读”的误区  在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课标理念,走进了阅读教学“读”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