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云舒笔墨遒山水之间觅自由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四川书画界名人辈出,受藏家追捧的女艺术家也不在少数,她们以女性特有的审美品味,演绎着属于巴蜀女性的艺术之美。出生于南充的刘舒则是蜀中女艺术家群体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她与李国莲、齐建霞、杨丽华并称为蜀中书坛“四大名旦”。刘舒以书法成名,这位才女看上去温文尔雅,但她笔下的狂草却奔放不羁,恢弘气势令不少男性书家都感到汗颜;她的山水画不输书法,古意盎然,颇有宋人山水的雅趣和韵味。更让人钦佩的是,刘舒还善于治印,近20年来她坚持以刀代笔,方寸之间世界宽。刘舒迷恋中国的传统文化,向往人性的自由,追寻在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释放。正如她所言:“我轻拈素毫,饱蘸浓墨,或一抹青山,或一株古树,或一溪流水,或一座庭院……我用满腔热情描绘美丽的天府之国,讴歌我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书:不让须眉
  刘舒的书风豪放雄健,大开大合,磅礴雄阔,多有男儿壮志,丈夫氣概。书画篆刻艺术家、批评家陈沫吾对她如此评价:“刘舒的书法艺术追求的是古朴,是遒劲,是气势与气韵的统一,是外在的形式美与内涵的意趣美的结合。她的书法作品,取法于碑而游于帖,以帖为形,以碑为骨,并以性情贯之。数十年来的浸淫磨练,造就了她深厚的笔墨功底,铸成了她自由的书法艺术灵魂。”
  在位于成都浓园艺术村的工作室内,刘舒近日接受了笔者的专访。她说:“我父亲是西华师大政史系教授,他很喜欢书法,从小我就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我的很多书法书籍都继承于他。”刘舒念完高中下过乡,当过工人,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生物老师。这期间,她的生活一直都比较平淡,也和书法没有太多交集。上世纪80年代末,刘舒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研习书画创作,这时她让自己四岁的女儿去成都市青少年宫学画,自己也多方求学,并在朋友的介绍下,拜在艺术家沈作常老师门下。
  “沈老师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他对书画的理论研究非常多,当时他的学生有100多,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大家经常在一起很有激情地互相交流和创作。我最先学画,也学书法。沈老师是搞书法教学的,于是也慢慢引导我进入这个领域。我最开始在青少年宫当班主任,后来教学生写书法,一直到现在。”篆、隶、楷、行几种书体,刘舒皆信手拈来,可是她独独情迷草书。她笑着告诉记者:“可能和我从小就喜欢跳舞有关,写草书像在纸上舞蹈,有节奏感和流动感,狂放不羁的草书吻合我的心境。”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应辉先生称赞刘舒的草书“很有草性”,其实就是指她的气场和草书相投。
  画:山川在心
  其实刘舒小时候对画画的兴趣远大过写字。“我在幼儿园就展露出了绘画天赋。记得读大学时,有次爸爸翻出了幼儿园老师给我写的评语,那篇评语字数很长,语气热情洋溢,老师说我画得很好,今后一定是艺术家。当时我觉得老师真能说,我哪里有艺术家的潜质呀!于是完全没有往心里去。可是等我后来生活安定之后,在心里埋藏了很久的艺术激情一下就出来了。”于是,母女同时学艺便成了一种必然。
  虽说书画同源,但书法与绘画带给刘舒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她说:“我的书法和绘画完全不一样,前者很激情,后者很安静。学书法我最开始写楷书,后来专攻草书,就像最开始学画是工笔画,但最后成了大写意,这归结于我热爱自由的性格。”刘舒笑着说,“以前自己还疯狂地迷过摄影,一放假就和朋友跑出去拍照片,其实就是出去耍,借着摄影的名义游山玩水。回头想自己最后选择山水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山大水赋予我的内心解放和心灵寄托,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后来,刘舒先后拜山水画名家蒋维德和刘朴为师,因为他们的笔墨语言都有很强的冲击力。老师建议刘舒作画要多学传统、学古人,这对她启发很大。“古人很高明,他们的画作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用简练的方式去描绘环境,山水画在中国一直都有很完整的体系。古人写生,强调山川在我心中,那是古人的精神寄托。现代的人写生一般只完成远中近三个景,但是古人可以把山川几百里的景物都描绘在一张小小的纸上,这比毕加索还要立体抽象,最终的呈现却是那么和谐。山水画看上去有那么多笔墨,但都由一根根有灵性的线条构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发于心。”
  印:以刀代笔
  当代书画双全的女艺术家不在少数,但在舞文弄墨的同时又善于治印的就的确算得上是“极品”了。1997年,刘舒进入成都市青羊区文化艺术学校刘征兵篆刻班学习,同期学习的女书法家还有齐建霞、李江皓、杨虹。刘征兵老师授课专业、系统,给她们开设了文字学基础、汉印常识、印章源流知识和明清篆刻流派等课程,并进行严格的刀法、识篆训练、印章分析,技法解说。
  刘舒说:“当时我们四个女书法家学篆刻的初衷很肤浅很简单,因为写书法要盖自己的印章,老是找别人刻也不好意思,于是就想自己动手刻。”女性天生爱美,而学习篆刻恰恰是对这个天性最大的挑战。因为手不光容易受伤,而且还会弄出老茧,这让爱美的女性如何接受。因此,在刘征兵篆刻班的第一学期刚完,其他同学都渐渐离开了,只有刘舒坚持到了最后。“那时我每周都会有一个晚上去刘老师那儿学,学了两年。后来我还开玩笑说,这相当于读了一个篆刻大专。直到现在我还在学。”
  后来,刘舒的篆刻作品参加了四川省第三届篆刻展,四川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和四川、浙江篆刻联展。并为自己和朋友刻印上百方,她也曾动过封刀的念头,“还是爱美嘛,毕竟手经常受伤,可是还是放不下对印章的爱,于是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手被划伤就用印石的石粉抹在伤口上,很快就能好。”刘舒对自己的爱好做了一个排名,画第一,书第二,印第三。“刻印有几个好处,一是方寸之间天地宽,印章涉及到的书法线条自不待言,学金石书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刻印。此外,印章的设计感很强,俗称‘七分写三分刻’,有很强的视觉感。刻完一枚印章自己也很有成就感。书画作品里那一点红多美啊,画龙点睛,这就是印章的魅力。”刘舒指着一幅挂在工作室里的草书竖轴如是说。
  人:修为制胜
  有人说,赏刘舒的书画作品,让人有清净高古和恢宏的心境,她在嘈杂世间独得一隅清静地的生活情趣和灵性聪慧跃然于纸上。一位书画家的人生哲学、价值取向、世界观、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往往是相连的,从自在适意的禅性人生哲学,因缘和合了刘舒的艺术创作、审美趣味和她艺术创作上所追求上的雅、拙、清、幽、生、净的高古。同时,刘舒的书画艺术作品还透着孔孟的风骨、老庄的神韵与佛禅的精神境界。
  虽然闻名书坛已久,可是刘舒有点看不惯现在很多人把书法拔高到一种很夸张的程度。“其实书法在古代是蛮普通的,凡是有文化的人都要写字,凡是写字的人都想把字写好。真正青史留名的书法家不在乎他的字写得有多好,最重要的是他的修为能到达怎样的程度。古人通过书法传达内心的感受,或者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他们没想到把自己的书法给外人看,更没想到可以传世,历代书法大家的传世之作大多是他们的信札家书和即兴之作。书法作品的好坏通常是和书写者的为人修养与气魄品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文人讲求诗书画印兼修,如今刘舒已修得三门,至于排名为首的“诗”,她表示要用很大的精力来“攻克”。她说:“其实我以前还挺喜欢写近体诗的,但是进入系统学习后胆子反而变小,不敢写了,因为作诗的规矩实在太多,我还没入门。只有勤读古诗,修养诗性,游山玩水,才能有感而发。希望未来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刘舒认为,下个十年自己将迎来艺术创作的最重要时期,她说:“我想让步子慢一些,想到山里去生活。我想与山川对话,静静地,潜下心来,画我心中的山川。此外,今后我的书法作品会更内敛一些。自然生动,平淡天真,是今后的追求目标。”
其他文献
千禧之年,作为新世纪元年(2000年),华夏大地一派生机盎然、万物回春的景象,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新的面貌与神采,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亦不断谱写出新的华章。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现代艺术》杂志破土而出,应运而生。这是一份涵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非遗传承、文艺理论、文艺评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刊物。《现代艺术》作为
龙玲,一位天资聪颖、美丽文静的彝族剪纸艺术家,是云南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她自幼喜爱绘画、剪纸、布贴、蜡染,扎染、丝网花等民间工艺,研习剪纸四十余年。其剪纸作品题材丰富,形象生动;工艺精细,气韵流畅,受到国内外数十家媒体采访报道,曾多次出访中国香港、台湾及日本、美国、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人认可并赞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  在我们传统观念
自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开始,我国原始先民都能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生活状态,并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领域、相沿成习的生活方式和一定模式的承传性,由此发展成不同阶段的文化。与此同时,文化的物质载体也逐渐形成,有着明确的标志和内涵。“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养人之欲”,故形成了一种对保障以王权为轴心的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秩序,放四海皆准的同
天很神奇,它会打喷嚏。它打出的喷嚏声就是雷,让人心惊肉跳;它打出的唾沫星子就是雨。  夏季是天最爱打喷嚏的时候,它一打喷嚏就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夏天一到,每次遇到天打喷嚏,我都会用双手捂着耳朵,躲进妈妈的怀里。每到这时,我都希望雷快止、雨快停,然后我就可以到外面去看彩虹了。  天會打喷嚏,这是自然规律。但我希望它以后打的喷嚏能规模小一点儿,不要让雷声太吓人,不要让雨下得发生洪涝灾害。
12岁考入川剧院,在校期间学习川剧,主攻花旦、青衣行当。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是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开朗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带喜剧色彩。而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是贞节烈女之类。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小时候看到那些美好诗句总是忍不住幻想,是怎样的风姿才能称得上“裙拖六幅
工笔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无疑有其肌理效果,并由此构成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视觉语言。  2011年6月的唐山,花儿开了,开的红火。姹紫嫣红的花朵装扮着城市的风景,绿意深深的叶子,掩映着初夏的风情,洁白的云为碧蓝的天空增添美的韵律。在这美好的季节,唐勇力老师携多年来的美术创作成果“艺”锦还乡,在家乡河北省唐山博物馆举办了大型个展“传统与现代——唐勇力中国画作品展”。能在家乡举办这样的个展,这也是唐勇力多年
在他的名字前,冠以著名油画家的头衔,绝对是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  他原为川渝黔交界的大山深处一只“小鸟”,却化而为鹍,变而为鹏,展翅冲天一飞,扶摇直上九万里。  他自己说过:在21岁前,他还在重庆大街小巷卖冰棍,对什么绘画、美术、艺术等概念,几乎一无所知。但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来,他却痴迷于绘画,且时来运转,勤奋、智慧加运气,终于有所成就。  据了解,他创作的许多巨幅长城主题画和其它风景、人物画,悬挂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展示四川省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全省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建设工作经验,探索推进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健康发展的路径,2019年10月11日上午10时,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指导,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