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评价造就多姿的课堂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y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和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然而在传统的大班额制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一般都不太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励学生、评价学生,使课堂生动多姿且高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恰当且积极的语言评价。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的潜能、个性、创造力发展。以笔者所教学的语文课为例,采用了以下几种语言评价。
  一、激励性评价,尊重个性差异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教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将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横向比较,那样会使许多学生失去发展的信心,感觉自己永远落后于他人。在课堂上,教师应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观察他们学习进度情况,斟酌自己的评价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不断总结和反思,调整心态向更高目标迈进,获得更优的发展。教师还应用满怀激情的话语激励学生,即用简短、恰当、赞扬的语言给予评价,如:“你的构思很有创新意识!”“你读得真有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有一次,有位学生有感情朗读《嫦娥奔月》中描写嫦娥吃了仙药飞向月宫的一段话后,对她说:“听了你刚才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静静的夜空,嫦娥衣袂飘飘,带着无奈和对后羿的不舍向美丽的月宫飞去。”那位学生听了无比自豪,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幽默性评价,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活跃课堂教学的润滑剂。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就很精彩,而我们的课却很平淡?原因就在于特级教师的语言有魅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幽默、风趣的语言同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许,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中,有同学谈了文章给予自己的启示:“我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执著、坚持不懈的道理。”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但并不能仅用一个简单的“好”字对他“常规表扬”,而是说:“你也是顽皮又聪明执着的小法布尔哟!”同学们都笑了,他也会心地笑了。这种根据特定内容随机引发机智、风趣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启发性评价,开发学生智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就要把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在课堂评价中也应有相同的对应,即在评价时注重过程性的启发式评价语言的掌控。在评价中启发学生,也要遵循“道而杂,抑而达”等规律,要重视过程性的评价牵引机制。例如,当一位学生不能顺利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他答案,当然更不能责备,而应从其已知晓的相关或相类似的知识、经验中去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搜索。可以对学生说“别着急,好好想一想”“相信自己”等。因此,在启发的过程中,过程性评价也就应运而生,并决定相关评价的实在性,而不是枯燥的抽象性评语,因而就更有利于传达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信号。
  四、模糊性评价,保护探索热情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没有必要每次都给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那样的话,容易给一些学生带来压力,甚至带来伤害,而模糊评价则可以创设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探索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不同的见解,要尊重理解;如果见解不对,要宽容引导。例如,学了《少年王冕》一文后,教师对学生说:“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王冕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有的说王冕有孝心,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还有的说王冕是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内疚……对学生想象中一些不够合理的地方,教师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不断探索的精神。
  五、其他评价形式
  除了上述形式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此时充当一个点拨者的角色,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时适当予以启迪,可使其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的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在上《牧童和狼》一课中,对牧童两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先请—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后由学生点评。在师生共同评价的基础上,请原先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然后全班齐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
其他文献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  一、画面呈现,有“想”而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联系密切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课件,适时运用插图配合朗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画面产生喜爱之情,激发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有精彩的故事,有丰富的人生,有多彩的生活,有神秘的自然;有如小精灵般灵动的文字,有如音乐般悠扬的韵律,有如诗画般的优美意境。她充满了情——亲情、友情、爱情……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她充满了智——语言、人文、情思、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智;她充满了趣——童话、故事、寓言……扬起我们灵动的生命。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
评改作文,也有个观念更新的问题。由于片面理解“师道尊严”所产生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和学生厌写、教师厌教、学生怕写、教师难教的恶性循环。更新观念已刻不容缓。  一、不要“一包到底”,适当地让学生自己评一评,改一改。小学中高年级起,儿童已开始形成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只要教师循循善诱,他们是能够悟到自己作文的某些得失的。具体措施:一
领会著作者意境,与作者同喜忧。“领会著作者的意境”就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自己融进作品的情与景中,对文字进行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用叶老的话来说就是大脑中形成与课文相对应的图像,与作者同喜同忧,受到感染。 一是以“实”衬“虚”,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如学习《燕子》一课时,我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想象仲春季节,垂柳依依的河岸,美丽的燕子如何自由自在地飞翔。二是提供表象,引导想象
现在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乏味,空洞不实,形式虚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  现象一:打“擦边球”的文字游戏。学生要学习的是语文,教师却在语文的边缘教学,总是在“打擦边球”,学生学不到纯粹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怪圈。如关于字词方面的文字游戏训练,是脱离语言环境写叠词、写同义词等。学生学习词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在写作中发挥语言词藻的作用。而现在这些文字游戏式的训练最终流于形式,只为应付考试,对学生的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