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知识,不断积累创新灵感,进而做出自觉的创新行为。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流教育,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是学生产生创新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显得十分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在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要做到不封顶,尽可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有怎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注重使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仔细越好。这样的目标确立,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
  “学会知识”和“会学知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不同,各自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创新意识不是在“学会”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目的在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则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会学”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样做便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领悟,创造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环境;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从各个角度思考探究,发掘知识的真相。
  教师在设计好“引”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要让学生带着教师引问题自学,其目的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理解和领悟,以求会为目的,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二是带着“为什么”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认同。三是要经常带着“还有没有别的思路?”的疑问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即求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旧有观念和模式对思维的束缚,才能打破牢笼,获得创造性的灵感。
  三、在设计教学练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觉悟是在“会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创新观念的巩固和提高则需要在练习中得以保障。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做到这点。一是习题层次分明,既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性练习,又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题;二是习题的形式要新颖有趣,它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便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探得答案。四是要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何朝兵.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2]刘合林.论在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其他文献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在RA的发病过程中不仅有T细胞参与,同时伴有B细胞高度活化,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RA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如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 AKA),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等是自身免疫
生物传感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Clark等人报道的酶电极,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与氧电极结合构建酶电极,从而实现葡萄糖的检测。随后,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至今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医学及电子技术等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器通过对生物活性物质(如核酸、抗体、抗原、酶等)进行识别,将待测生物信号转换成声、光、电等可测的物理信号,最终实现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其具有灵敏度较高
摘 要: 在信息技术日渐发展成熟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在逐步提高。与其说信息技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倒不如说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毋庸置疑,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无形之中操控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开始发觉这些变化时,信息技术已经对生活影响很大了。不能否认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它的确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其显著。本文就此作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
目的:建立降浊通脉颗粒纯化工艺的方法。 方法:第一部分,在降浊通脉提取工艺的基础上(以Q%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复方四味药合提的提取方式提取降浊通脉),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吸附
“客户保证金”是指证券经营机构的客户为保证足额交收证券而存入的资金,出售有价证券所得到的所有款项(减去经纪佣金和其他正当费用),持有证券所获得的股息、现金股利、债券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盐酸川芎嗪对B16F10黑色素瘤转移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影响B16F10黑色素瘤转移的分子机理。方法:1.建立B16F10黑色素瘤(C57BL/6小鼠)自发性转移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盐酸川芎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盐酸川芎嗪6.7,20,60mg/kg/day连续给药46天。接种肿瘤细胞23天后切除荷瘤足部,10%福尔马林固定再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肿瘤组织
目的克隆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及构建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1-hPTP1B,转染至猴肾成纤维细胞系(COS-7),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用亲和层析法纯化,初步进行了酶活性及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