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习作课有恐惧心理,害怕习作,觉得写作文很难。每次习作课总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出一篇有“骨”无“肉”的干巴之作;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写出让老师和同学都赏心悦目的好作文来。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以下两种方法。
一、“总起分述”段型训练为起点
所谓“总起分述”段型训练,也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写话训练。有一次听特级教师贾志敏上写作课,他先在黑板上写一句话,如“今天很冷”,然后要求每个学生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来表达它的意思,但话里不准出现“冷”字。学生们众说纷纭,一下子说出诸如“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许多词语,然后贾老师让他们按照“环境、衣着、动态”分别将词语编成三组。最后,贾老师让学生以“今天很冷”为中心句,再分别从一、二、三组里找出词语进行分说。结果99%的学生都能写出一段完整的话。如:“今天很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上的一些小树也被刮断了,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人们都穿上了冬装。小朋友虽然穿上了棉袄、棉鞋,还戴上了手套和围巾,但是仍冻得瑟瑟发抖。”贾老师所教的三年级学生不但把“冷”写具体了,而且言之有序。真是佩服!回来之后,我在自己的习作课上也如法炮制了一回,谁知,我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完全没有了平时习作时的畏惧感。如:“今天真热。”学生们先说再写,速度很快。有个学生写道:“今天真热。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小树被晒得耷拉着脑袋,小河里的水都快要被太阳公公喝光了。人们都穿上了短衣,有的男人甚至光着上身,尽管这样还是热得满头大汗。知了躲在大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老人们不敢再摇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都躲到家里吹空调去了。”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只要教师指导的方法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画面并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就不会觉得写作文是难事,也就乐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了。
二、积累素材是“情动而辞发”的基础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取决于他们知识积淀以及生活阅历。因此,我认为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的关键因素。
1.引导学生走进书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一定要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来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作文素材。只有这样,写作文时学生的表达才会丰富起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积累写作素材。
2.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丰富多彩的世界,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教会他们观察、思考,激发其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
如:学生写《我的星期天》时,我出示画面:星期天,一个孩子做完作业正在看电视,妈妈手举着课外辅导题高高兴兴从外面进来。孩子一看,顿时垂头丧气……我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星期天是怎么度过的。孩子们在老师设置的这种情境中受到触动,很快进入“角色”,四五分钟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我的星期天》。由于跟同学交流时产生了作文的兴奋点,又彼此受到一些启发,学生很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正如刘勰在他那篇《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情动而辞发”。作文之前就应让学生“情动”,有了表达的愿望,才能从记忆的宝库中找到对应的写作材料,也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3.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习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就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习作课上,我经常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观察,让学生现场口头作文。下面是一个学生口述的《我眼中的春天》:春天,下过几场小雨后,小草们伸个懒腰,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在春风中做健美操;四季常青的风景树叶更绿了,仿佛涂了一层润面油,在阳光下,每片叶子上仿佛有一个小精灵在跳跃;树上的小叶儿剛刚冒出头,好像正在跟我们捉迷藏。田野里的麦苗和油菜绿得更可爱了,它们在春风中你挨我挤真是热闹。怪不得农民伯伯们说“春雨贵如油”呢!让学生亲身感受,就如《昭昧詹言》中说的:“诗人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作诗如此,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以下两种方法。
一、“总起分述”段型训练为起点
所谓“总起分述”段型训练,也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写话训练。有一次听特级教师贾志敏上写作课,他先在黑板上写一句话,如“今天很冷”,然后要求每个学生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来表达它的意思,但话里不准出现“冷”字。学生们众说纷纭,一下子说出诸如“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许多词语,然后贾老师让他们按照“环境、衣着、动态”分别将词语编成三组。最后,贾老师让学生以“今天很冷”为中心句,再分别从一、二、三组里找出词语进行分说。结果99%的学生都能写出一段完整的话。如:“今天很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上的一些小树也被刮断了,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人们都穿上了冬装。小朋友虽然穿上了棉袄、棉鞋,还戴上了手套和围巾,但是仍冻得瑟瑟发抖。”贾老师所教的三年级学生不但把“冷”写具体了,而且言之有序。真是佩服!回来之后,我在自己的习作课上也如法炮制了一回,谁知,我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完全没有了平时习作时的畏惧感。如:“今天真热。”学生们先说再写,速度很快。有个学生写道:“今天真热。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小树被晒得耷拉着脑袋,小河里的水都快要被太阳公公喝光了。人们都穿上了短衣,有的男人甚至光着上身,尽管这样还是热得满头大汗。知了躲在大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老人们不敢再摇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都躲到家里吹空调去了。”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只要教师指导的方法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画面并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就不会觉得写作文是难事,也就乐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了。
二、积累素材是“情动而辞发”的基础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取决于他们知识积淀以及生活阅历。因此,我认为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的关键因素。
1.引导学生走进书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一定要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来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作文素材。只有这样,写作文时学生的表达才会丰富起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积累写作素材。
2.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丰富多彩的世界,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教会他们观察、思考,激发其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
如:学生写《我的星期天》时,我出示画面:星期天,一个孩子做完作业正在看电视,妈妈手举着课外辅导题高高兴兴从外面进来。孩子一看,顿时垂头丧气……我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星期天是怎么度过的。孩子们在老师设置的这种情境中受到触动,很快进入“角色”,四五分钟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我的星期天》。由于跟同学交流时产生了作文的兴奋点,又彼此受到一些启发,学生很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正如刘勰在他那篇《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情动而辞发”。作文之前就应让学生“情动”,有了表达的愿望,才能从记忆的宝库中找到对应的写作材料,也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3.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习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就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习作课上,我经常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观察,让学生现场口头作文。下面是一个学生口述的《我眼中的春天》:春天,下过几场小雨后,小草们伸个懒腰,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在春风中做健美操;四季常青的风景树叶更绿了,仿佛涂了一层润面油,在阳光下,每片叶子上仿佛有一个小精灵在跳跃;树上的小叶儿剛刚冒出头,好像正在跟我们捉迷藏。田野里的麦苗和油菜绿得更可爱了,它们在春风中你挨我挤真是热闹。怪不得农民伯伯们说“春雨贵如油”呢!让学生亲身感受,就如《昭昧詹言》中说的:“诗人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作诗如此,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