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2ut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改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之从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三味书屋”,回到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的“百草园”,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五动”教学法,效果很好。
  
  一、让学生动心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热爱所学学科,产生了跃跃欲试之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我讲求的是“四种效应”:
  1、形象效应。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使学生信服的教师更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交朋友;业务上,提高自身素质,以突出的成就震动学生,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生信任、佩服。
  2、名人效应。就是用名人的事迹、精神感染学生,尤其是名人的奋斗史、进取精神,鼓励和鞭策学生。
  3、知识效应。就是经常给学生讲各种新闻报道、科普知识、科技知识,讲国内外新的研究信息、动向、成果等。
  4、活动效应。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
  
  二、让学生动眼
  
  眼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让学生动眼,就是要求学生广泛收集、多方了解、仔细观察。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大量读写,并根据需要快速阅读,从中捕捉和提取信息、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
  2、每到一个新地方,接触一个新人、一件新事,都要求学生眼睛到位,仔细观察,区分异同,辨别特点。
  3、对所有学科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理化生的实验,都要求学生用心观看,认真体会,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了解人生。
  三、让学生动手
  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动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以期对所学知识理解消化、吸收运用。具体做法是:
  1、整理读书笔记。将阅读中的有关信息、知识、精彩句段,整理在笔记上;也可以写自己的阅读体会、感想等。
  2、设计、编写手抄报。这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一份,不求多,重在实用可读、有创造性。
  3、搞好写作。写作中,学生可以抄写(之后要背诵),可以仿写(之后要说明),可以改写(之后要比较),更提倡自写(要有创意、突出个性)。
  四、让学生动口
  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做法是:
  1、口头作文、即兴演讲。在课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即兴演讲比赛。
  2、复述课文和其他材料。对课文和阅读材料中故事性强的记叙文、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情节复杂的小说等,要求学生能够复述。
  3、抓好各种活动的说明和总结。对开展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事先能够清楚明白地说明,事后能够准确无误地总结。
  4、抓好学生的读背训练。对课文或阅读材料中的精彩片段、优秀篇目(重点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要求学生有表情地反复朗读,包括对一些文学作品如戏剧的分角色朗读,直到熟练、准确地背诵。
  5、在学生中开展辩论活动。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对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对一些易于引发学生争论的其他问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五、让学生动脑
  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动脑思考。我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主要做法是要求学生做好“两前两后”的思考。
  1、学习课文之前、之后的思考。学习课文前让学生思考: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材、写法等是怎样的,如果你写会怎样;学习课文后再让学生思考: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材、写法等怎样,和你想象的有什么异同,优点和不足各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等。
  2、各种活动之前、之后的思考。活动之前,让学生思考:活动的目的、内容、步骤、方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活动之后,再让学生思考:活动情况和你想象的有什么出入,有哪些需要改进及如何改进,你的收获和启示是什么等。
  3、同时,让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陶冶性情、学会做人。
  “五动”教学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原则,适应了大语文观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鞠春荣,张洪雁,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其他文献
已经记不清他叫胡志钢还是胡志刚了  但如果对视一眼,我肯定還认得他。  当我五年级去祝寿才晓得他祖父是我祖父的表兄。  所以他取走我《问道》里的珍稀宠物、装备  我不怪他。在游戏厅,他的弟弟被人欺负  我领人追赶并教训,把游戏币悉数夺回。  他祖父七十大寿时我同祖父前往  他的弟弟给我冰棍并告知老虎机的窍门  而他羞赮、老实,相貌俊朗白哲。  我们似乎曾心仪同一个女生,我们  情窦初开时年纪相近,
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瑰宝,它经历几千年的咀英嚼华积淀而成,深厚的传统规定了她的特质,成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身上不灭的烙印。这种文化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和思维习惯中,存在于民俗中,存在于我们民族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民族语言中。所以,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语文学科不可能独担大任。语文学科之所以承担着民族文化教育的重任,不是简单的因为它总是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文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几》  对这首曲的理解,许多人认为表现了作者明哲保身但求无祸的带有苦涩的消极低落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态度。笔者不完全苟同这一观点,从文题的“知几”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能够预知事物变化的识时务者,“知几”始终贯穿在曲中,充分体现他对当时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明智之人。    一、清醒认识
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了以往的语文教学,改革了教学的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摆正了我们师生的位置。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比较理想的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读”占鳌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确,我们应该一改以往教师讲解代替学生阅读的传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熟了,内容自然也就理解了,何须再讲
小说《白蚁》讲述了一个新颖与怪异的“另类”爱情故事,一个关于爱情的追逐与逃逸的故事:中学语文教师周密多年来对女学生杨若亚穷追不舍,而杨若亚对周密的追求除了感到“恶心”,便是处处千方百计地加以逃避;已是大学生的杨若亚百般委曲求全乃至“犯贱”式地爱着同学林博——哪怕是主动用性爱去为爱情“招魂”,然而林博非但毫不领情,反而对杨若亚极尽捉弄、摆布与作贱之能事。如果说周密对杨若亚、杨若亚对林博的爱是一种近乎
赵丽宏,诗人、散文家。上海市崇明人,1952年生于上海市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诗集、小说和报告文学集等各种专著共九十余部,有十八卷文集《赵丽宏文学作品》行世。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奖。2013年获塞尔维亚斯梅德雷沃金钥匙国际诗歌奖。2014年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19年获罗马尼亚米哈伊·爱明内斯库国际诗歌奖,被选为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作品被翻译成英
《三国演义》作为文学名著,给人们呈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是在历史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文学形象不同于历史形象,我们接受文学形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应该说文学形象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演进的,如何在现代视角下关照《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同时赋予人物解读以趣味性,是本篇的意义所在。笔者以吕布、马超和典韦这三个形象为解读对象。谈谈对三国人物的形象再认识。    一、武力第一的吕布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笔者几经揣摩鲁迅文中内容,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这一答案,尚有一点粗
一位逝者的手机短信实录    08-05-12 12:06  老爸,说好了的,今天我15岁生日,您和老妈一起为我的生日祝福的,可是您又失约了,这让女儿好伤心!面对着满桌的好菜,我和老妈都觉得缺了什么——您知道缺了什么吗,我的老爸!  08-05-12 12:13  对不起,我的宝贝女儿!爸不是跟你说过吗?这两天学校安排我们到山区支教——你看看山里的这些孩子。他们听说了,早就盼望着呢,你说我能不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