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遗嘱引发的爱心故事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in_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让所有和我一样的老人都得到关心和帮助!”这是黄素华老人在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其他文献
10年前,他身揣2000元背井离乡,拼搏创业,攒下了令人艳羡的家产;10年后,他衣锦还乡,投资兴农,开启个人创业的“第二春”——    1月14日,52岁的李定友站在老家合川区二郎镇半月村一条新修的村道旁边,凝视着眼前1200平方米的养猪场,目光坚定  这个猪场,是他离乡创业10年之后,返回家乡创业的首个项目  认识李定友的人都看出他这10年的变化跟10年前那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小伙子相比,现在的李定
洛阳市最近出臺了一份文件:只要“双放弃”,即放弃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农民就可以直接变身为城里人,不仅可以拿到最高一万元的政府补贴,在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还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这一政策在当地引起不少人的担忧。  近些年来,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很多地方都在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农民“双放弃”。从表面上看,“双放弃”对农民而言似乎是利好,可仔细一想,这种不顾客观条件鼓励农民进城的方式,其实是违
“绿色证书”显威力     2004年,潼南县小渡镇皂角村村支书黄朝中带领村民一口气栽了1000亩桑树。就在大家充满憧憬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些桑苗长势慢,还有一些枯萎、死掉了。   “黄支书,这是啷个搞的?”   “黄支书,要是粮食没了,桑树也没了,我们是赔不起的哟?”……   黄朝忠急了,他匆匆赶到县上请来技术人员,问题很快解决,但夜里他却失眠了:“没有技术可不行啰!”   真是“想睡觉就有人
每到选举学生干部时,大学校园里的“政治气氛”骤然浓厚起来。有的学生摩拳擦掌、挖空心思参与竞争,有的甚至明争暗斗,都想谋得一官半职,使校园充斥着浓烈的“官味”。  大学生干部竞选趋向“官场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学生“官场”怪象种种    ——重庆某高校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新学期开始,学生会进行换届改选,在酝酿候选人时,他曾在一天内接到5起学生宴请电
抢投资、抢设备、抢人才,国家4万亿元投资蛋糕刚一出笼,眼疾手快的大江集团就抓住机会,上演了一幕幕化“危”为“机”的精彩大戏——    去年底,得知国家将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消息,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川的第一反应就是算账:“粗略估算,4万亿元当中,至少会有5%—8%用来购买工程机械设备。“4万亿元5%就是2000亿元啊,按照规划,这笔投资将在2010年底前到位,换
离毕业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武汉大学物流专业的李思琪已感觉身心疲惫。在武汉参加了近10场招聘会后,她决定放弃在武汉就业的想法,请假回到重庆,参加重庆市春季人才交流会。  然而,家乡重庆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人才市场内转了一天,投了20多份简历,却没有一家单位要求面试。望着市场内攒动的人头,她两眼茫然。  困惑的并非李思琪一个人。有一副对联很形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
大学毕业好几年了,眼看身边几个秘书先后升为主任、局长,只有我还死守县政府“一秘”的阵地。  老婆说我不是一秘,是便秘,不懂得疏通。我很委屈,这几年,逢年过节,跑几个领导家里比伺候亲爹还孝顺,怎么叫不懂得疏通呢?时不利兮奈若何!  老婆却有老婆的见地:你个个都孝顺,等于个个都得罪,均衡施肥就会颗粒无收。人拍马屁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领导需求是无限的,以有限拍无限,输定了,必须集中火力,把有限的能力拍到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意气风发地迈上了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的新征程,拉开了‘十一五’发展的壮丽序幕。”这是新任市委书记汪洋与市长王鸿举给全市人民的新年祝辞。  2005年12月24日就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第一次在公众中亮相是在基层、在库区。  汪洋说:“我把到重庆工作后调查研究的第一站安排到库区和贫困山区,就是想表明一种导向: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库区及贫困地区的发展!”…
江北:“两新”党组织发挥作用    争先创优。重庆波恩特软件开发公司党支部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波恩特数字营销沙盘系统》,盈利近千万元。  树形象。西普大厦党委树立党员良好形象,提升大厦社会形象,大厦被中国房地产联合会评为“中国100强写字楼”。  维权。大石坝大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党总支与企业主沟通协调,及时兑付两名被辞退员工经济补偿金4万多元。  (江北区委组织部)  
面对诱惑,理想和抱负会被金钱淹没,规则和标准会被利润掩盖,但我执著地认为:要成就大事,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目标。     目光坚定的重庆杜克高压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杜长春坐在老板椅上,手里不停地把玩着一个看似普通的黑色橡胶圈。这个不起眼的黑色橡胶圈,耗费了这位双料博士20多年的心血,让他和他的企业,走上一条充满传奇的探索道路。    结缘     说起杜长春的密封件情结,要追溯到1981年。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