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应用问题的命题趋向解读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q_s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试题材料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考察学生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近年来,高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已逐步趋向稳定,应用问题已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型.应用问题逐步向着社会化、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题型结构由一道解答题演变成了一个应用题组,大、小题均有分布;解答题的难度逐步趋向平稳,难点逐步前移,即体现在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上;试题的叙述方式已由单一趋于多样,文字、图形和图表表现灵活多变;试题的背景已由社会热点问题逐步转向社会实际的各个方面.纵观近两年的全国高考试题:2010年理科试题从比较民房屋顶面积的题11,到网络传递信息量的题12,再到立足市场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和优化生态环境的题21;2011年理科试题从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题12,到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城市汽车的规划设计的题20.……直到2012年 的应用问题,这些试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热点问题,灵活新颖,强调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现实性和大众性,重视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兼容性,逐步淡化了数学单一学科化的特点,在数学知识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其它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类透镜,中间厚而边缘薄,我们称之为凸透镜.它的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图1,其中F为焦点,f为焦距).如果物体在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上,物体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就会有不同的会聚情况,即物体成像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凸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聚光镜  小的时候我们也许都玩过用聚光镜将太阳光会聚,能把焦点上的火柴点燃的游戏(如图2).聚光镜其实就是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