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其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实现专业成长。由此可见,自我反思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自觉而努力地提升自我反思的水平和能力。
本案例记录了我在组织中班下学期社会活动“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从最初的活动设计,到两次修改活动设计、三次试教以及最后观看活动录像,其间进行四次自我反思的全过程,以期总结自我反思的要点、策略和方法。
一、自我反思的历程
(一)活动设计初稿:和好朋友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尝试体验、理解他人的心情。
2.学习一些关心别人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贝贝伤心了》。
活动过程
1.故事《贝贝伤心了》。
2.讨论:好朋友伤心时,你可以怎么做;好朋友生气了,你可以怎么办。
3.幼儿分组表演关心和帮助朋友的语言和行为。
4.总结和提升。
自我反思一
我对活动设计的思考是:班上幼儿对“好朋友”有初步体验,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以此我确立了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感知“好朋友”的含义。但是,中班幼儿对好朋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相互交换玩具、合作游戏这一层面上,缺乏相关的情绪情感体验。为此,我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又翻阅了相关心理学的著作,了解到中班幼儿能初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体验,而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共通性。所以,我希望通过幼儿对自身情绪体验的感知,向他人身上延伸,从而初步学习如何理解、关心、帮助他人。
撰写出活动方案后,我先在想象中实施了活动设计,发现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活动是根据故事就事论事,方式刻板、生硬,既缺乏吸引幼儿兴趣的亮点。又未能体现我班幼儿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后,我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我没有考虑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很难直接用语言去表述或讨论友谊这类情感话题。
那么,如何改进活动设计呢?通过翻阅心理学著作,我得到一个启示,中班幼儿较难用语言表达他人的内心情感,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因此,我以“高兴、生气、伤心”三个夸张的表情面具替换故事,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的表情表达了人不同的心情,通过表情可以了解人的心情。活动前,我还在教室环境中设置了“情绪娃娃拼贴图”,让幼儿在平时的玩玩、贴贴中了解常见表情与相关心情的关系,为活动积累经验。
分析:通常,自我反思是在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之后,但我的第一次反思是在实施活动之前,我称之为“意识性反思”,即对活动的设计进行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此时的反思步骤为:第一步,首先通过对问题“活动要走向何处”的质疑,明确了活动的方向:其次,通过对问题“这次活动要促进幼儿哪些具体能力的发展或行为习惯的培养”的质疑,明确了活动的具体目标。第二步,不急于实施,而是反复地审视活动的设计初稿。根据以往经验,我预测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防范策略,撰写活动设计的二稿。
(二)活动设计二稿
在活动环节1中用依次出现笑、哭、生气三张表情脸谱替换故事《贝贝伤心了》,幼儿讲述脸谱的表情、猜测原因。其他内容同设计初稿。
自我反思二
三个表情面具的导入在活动中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并支持他们积极地参与后续关于情绪的讨论与体验。
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谈论“朋友伤心时怎么办”时,没有任何辅助材料,只是依赖师幼之间的对话,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形式单调乏味。此时,幼儿由几个表情面具激发的高涨情绪直落峰谷。怎么办?我思考是否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给幼儿一些具体的支持,如用图片呈现“安慰、擦眼泪、一起玩”等表现关心和帮助朋友的言行和方法,为讨论的深入提供具体媒介。
分析:这是对第一次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我称之为“思索性反思”,即面对教学活动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具象的方法图作为幼儿讨论的媒介。
(三)活动设计三稿
在环节2中讨论“好朋友伤心(生气)时,你怎样帮助他”时,教师跟随幼儿的讨论即时出示方法图,如安慰、陪玩、擦眼泪等。其他内容同设计二稿。
自我反思三
“帮助朋友”方法的图片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仅有效地维持了幼儿谈论的积极性,还启迪了幼儿的思维,提出了“陪他说悄悄话、抱抱他、给他说笑话”等更多帮助朋友的方法。
但在这次试教活动中,又发现了三个新问题。其一,目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其二,在环节l幼儿借助三个表情面具认识了相应表情:高兴、伤心、生气,在环节2讨论“好朋友伤心时,你怎么办”时,幼儿常常走题谈论朋友高兴或生气时自己关心、帮助朋友的方法。我又一次查阅了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得知中班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也就是说,引导幼儿认识了一种表情后,应该接着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学习关心具有这种表情朋友的行为和方法。因此,我将活动设计修改为高兴、生气和伤心三个表情单元。每个表情单元的教学层次为“这是什么表情一猜猜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一朋友有了这种表情你应该怎么办”。然后再进入下一个表情单元;其三,在幼儿的情绪分享环节中,缺乏教师的参与、互动。教师对自己情绪的剖析,不仅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还会帮助幼儿加深对他人情绪的认同和理解。
分析:我把对第二次试教活动的反思称为“修正性反思”,寓意是完善活动设计的细节。通过对第二次试教活动出现问题的质疑,我发现了活动环节设计割裂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而提出了调整策略:一个表情的学习内容组合为一个认知单元。 (四)活动设计四稿
活动目标
1.借助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初步认识好朋友高兴、伤心和生气时的心情。
2.学习一些关心、帮助好朋友的行为和方法。
活动过程
1.出示面具“高兴”,讨论高兴时的内心体验和高兴的原因,好朋友高兴时自己怎么办。
2.出示面具“伤心”,讨论伤心时的内心体验和伤心原因。好朋友伤心时自己怎么办。(出示方法图“安慰、陪玩、擦眼泪”引导讨论的深入)
3.出示面具“生气”,讨论生气时的内心体验和生气的原因,好朋生气时自己怎么办。(方法同讨论“伤心”)
自我反思四
这次教学反思是借助试教活动三的录像进行的,自我评价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为:(1)幼儿对自我情绪的认知比较到位,表述比较清晰,引起了同伴的共鸣,印证了“幼儿对自己的情绪有能力用语言表达”。(2)学习氛围比较为宽松、自由,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讨论得比较深入。(3)“谈谈老师自己的事”使教师不仅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幼儿的学习伙伴,引起幼儿较大的情感共鸣,对活动的推进有较好的效果。但活动中有些幼儿的反应,使我对表现帮助朋友的方法图产生了质疑:它可能限制了幼儿的开放性思维。造成幼儿想出的方法局限在方法图的范围内。用什么更为开放的方法替代这个方法图,是我下一步要释疑的议题。
分析:对这次活动的反思,我称之为“自评性反思”,是借助第三次试教活动的录像,仔细观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对现有活动设计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发现下一步继续研究的问题。
二、自我反思的感悟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教学活动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过程,在反复质疑和释疑中逐一筛选、淘汰不当的教育行为,调整、完善教育策略、方法,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活动设计及实践。
自我质疑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异议,其目的是发现问题。因此,自我质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质疑的重点是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和较为困难的环节。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过程即为自我释疑。自我释疑有很多的方法。我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查阅相关的专业著作、文献。在四次反思中,我查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现代儿童认知发展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国外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的最新研究述评》。专业著作和文献帮助我进一步明确了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能力,使我选择和确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二是借助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如表情面具和“帮助朋友”的方法图片,都是借助了我以往的教学经验。
本案例记录了我在组织中班下学期社会活动“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从最初的活动设计,到两次修改活动设计、三次试教以及最后观看活动录像,其间进行四次自我反思的全过程,以期总结自我反思的要点、策略和方法。
一、自我反思的历程
(一)活动设计初稿:和好朋友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尝试体验、理解他人的心情。
2.学习一些关心别人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贝贝伤心了》。
活动过程
1.故事《贝贝伤心了》。
2.讨论:好朋友伤心时,你可以怎么做;好朋友生气了,你可以怎么办。
3.幼儿分组表演关心和帮助朋友的语言和行为。
4.总结和提升。
自我反思一
我对活动设计的思考是:班上幼儿对“好朋友”有初步体验,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以此我确立了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感知“好朋友”的含义。但是,中班幼儿对好朋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相互交换玩具、合作游戏这一层面上,缺乏相关的情绪情感体验。为此,我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又翻阅了相关心理学的著作,了解到中班幼儿能初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体验,而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共通性。所以,我希望通过幼儿对自身情绪体验的感知,向他人身上延伸,从而初步学习如何理解、关心、帮助他人。
撰写出活动方案后,我先在想象中实施了活动设计,发现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活动是根据故事就事论事,方式刻板、生硬,既缺乏吸引幼儿兴趣的亮点。又未能体现我班幼儿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后,我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我没有考虑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很难直接用语言去表述或讨论友谊这类情感话题。
那么,如何改进活动设计呢?通过翻阅心理学著作,我得到一个启示,中班幼儿较难用语言表达他人的内心情感,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因此,我以“高兴、生气、伤心”三个夸张的表情面具替换故事,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的表情表达了人不同的心情,通过表情可以了解人的心情。活动前,我还在教室环境中设置了“情绪娃娃拼贴图”,让幼儿在平时的玩玩、贴贴中了解常见表情与相关心情的关系,为活动积累经验。
分析:通常,自我反思是在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之后,但我的第一次反思是在实施活动之前,我称之为“意识性反思”,即对活动的设计进行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此时的反思步骤为:第一步,首先通过对问题“活动要走向何处”的质疑,明确了活动的方向:其次,通过对问题“这次活动要促进幼儿哪些具体能力的发展或行为习惯的培养”的质疑,明确了活动的具体目标。第二步,不急于实施,而是反复地审视活动的设计初稿。根据以往经验,我预测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防范策略,撰写活动设计的二稿。
(二)活动设计二稿
在活动环节1中用依次出现笑、哭、生气三张表情脸谱替换故事《贝贝伤心了》,幼儿讲述脸谱的表情、猜测原因。其他内容同设计初稿。
自我反思二
三个表情面具的导入在活动中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并支持他们积极地参与后续关于情绪的讨论与体验。
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谈论“朋友伤心时怎么办”时,没有任何辅助材料,只是依赖师幼之间的对话,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形式单调乏味。此时,幼儿由几个表情面具激发的高涨情绪直落峰谷。怎么办?我思考是否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给幼儿一些具体的支持,如用图片呈现“安慰、擦眼泪、一起玩”等表现关心和帮助朋友的言行和方法,为讨论的深入提供具体媒介。
分析:这是对第一次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我称之为“思索性反思”,即面对教学活动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具象的方法图作为幼儿讨论的媒介。
(三)活动设计三稿
在环节2中讨论“好朋友伤心(生气)时,你怎样帮助他”时,教师跟随幼儿的讨论即时出示方法图,如安慰、陪玩、擦眼泪等。其他内容同设计二稿。
自我反思三
“帮助朋友”方法的图片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仅有效地维持了幼儿谈论的积极性,还启迪了幼儿的思维,提出了“陪他说悄悄话、抱抱他、给他说笑话”等更多帮助朋友的方法。
但在这次试教活动中,又发现了三个新问题。其一,目标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其二,在环节l幼儿借助三个表情面具认识了相应表情:高兴、伤心、生气,在环节2讨论“好朋友伤心时,你怎么办”时,幼儿常常走题谈论朋友高兴或生气时自己关心、帮助朋友的方法。我又一次查阅了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得知中班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也就是说,引导幼儿认识了一种表情后,应该接着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学习关心具有这种表情朋友的行为和方法。因此,我将活动设计修改为高兴、生气和伤心三个表情单元。每个表情单元的教学层次为“这是什么表情一猜猜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一朋友有了这种表情你应该怎么办”。然后再进入下一个表情单元;其三,在幼儿的情绪分享环节中,缺乏教师的参与、互动。教师对自己情绪的剖析,不仅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还会帮助幼儿加深对他人情绪的认同和理解。
分析:我把对第二次试教活动的反思称为“修正性反思”,寓意是完善活动设计的细节。通过对第二次试教活动出现问题的质疑,我发现了活动环节设计割裂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而提出了调整策略:一个表情的学习内容组合为一个认知单元。 (四)活动设计四稿
活动目标
1.借助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初步认识好朋友高兴、伤心和生气时的心情。
2.学习一些关心、帮助好朋友的行为和方法。
活动过程
1.出示面具“高兴”,讨论高兴时的内心体验和高兴的原因,好朋友高兴时自己怎么办。
2.出示面具“伤心”,讨论伤心时的内心体验和伤心原因。好朋友伤心时自己怎么办。(出示方法图“安慰、陪玩、擦眼泪”引导讨论的深入)
3.出示面具“生气”,讨论生气时的内心体验和生气的原因,好朋生气时自己怎么办。(方法同讨论“伤心”)
自我反思四
这次教学反思是借助试教活动三的录像进行的,自我评价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为:(1)幼儿对自我情绪的认知比较到位,表述比较清晰,引起了同伴的共鸣,印证了“幼儿对自己的情绪有能力用语言表达”。(2)学习氛围比较为宽松、自由,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讨论得比较深入。(3)“谈谈老师自己的事”使教师不仅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幼儿的学习伙伴,引起幼儿较大的情感共鸣,对活动的推进有较好的效果。但活动中有些幼儿的反应,使我对表现帮助朋友的方法图产生了质疑:它可能限制了幼儿的开放性思维。造成幼儿想出的方法局限在方法图的范围内。用什么更为开放的方法替代这个方法图,是我下一步要释疑的议题。
分析:对这次活动的反思,我称之为“自评性反思”,是借助第三次试教活动的录像,仔细观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对现有活动设计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发现下一步继续研究的问题。
二、自我反思的感悟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教学活动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过程,在反复质疑和释疑中逐一筛选、淘汰不当的教育行为,调整、完善教育策略、方法,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活动设计及实践。
自我质疑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异议,其目的是发现问题。因此,自我质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质疑的重点是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和较为困难的环节。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过程即为自我释疑。自我释疑有很多的方法。我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查阅相关的专业著作、文献。在四次反思中,我查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现代儿童认知发展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国外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的最新研究述评》。专业著作和文献帮助我进一步明确了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能力,使我选择和确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二是借助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如表情面具和“帮助朋友”的方法图片,都是借助了我以往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