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烧曹宅”是五四运动中轰轰烈烈的一幕,它揭开了整个五四运动的序幕。罢课、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使“五四”之年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历史切片,而“五四”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话题,至今仍有历史回响。
“五四”之所以能吸引一代代知识分子,不断跟它对话,主要还是事件本身的历史意义决定的。“五四”不仅仅是德先生、赛先生的粉墨登场,“五四”也不仅仅是一曲简单的爱国主义赞歌。仅从中国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五四”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曾经赋予了一群知识分子以使命感和精神资源,而这在漫长的20世纪中国,几乎成为了一杆无形的秤,时时衡量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伦理与操守。
研究者说,梁启超、林长民、汪大燮等是五四运动的赫尔墨斯,教父是蔡元培,总司令是陈独秀,先行官是罗家伦、傅斯年、段锡鹏、匡互生等学生代表们。可以说,他们就是“五四”的灵魂。
“五四”是多元的,开放的,各种思潮、价值相互冲撞,相互融合。那个时代,呈现出一种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很少唯唯诺诺,都是有棱有角的。
沿时间向度向前追溯91年,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中的人和后续的事儿,或许,远没有如今天这般排列得如此清楚。但历史不是纸上写成的,历史只是已逝去的生活,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动荡的时代里。
鉴于此,也限于版面,我们选取了那个运动中的一些关键的人和关键的事儿,用我们的视角,展现一个“五四”的多棱镜。
“五四”之所以能吸引一代代知识分子,不断跟它对话,主要还是事件本身的历史意义决定的。“五四”不仅仅是德先生、赛先生的粉墨登场,“五四”也不仅仅是一曲简单的爱国主义赞歌。仅从中国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五四”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曾经赋予了一群知识分子以使命感和精神资源,而这在漫长的20世纪中国,几乎成为了一杆无形的秤,时时衡量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伦理与操守。
研究者说,梁启超、林长民、汪大燮等是五四运动的赫尔墨斯,教父是蔡元培,总司令是陈独秀,先行官是罗家伦、傅斯年、段锡鹏、匡互生等学生代表们。可以说,他们就是“五四”的灵魂。
“五四”是多元的,开放的,各种思潮、价值相互冲撞,相互融合。那个时代,呈现出一种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很少唯唯诺诺,都是有棱有角的。
沿时间向度向前追溯91年,1919年5月4日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中的人和后续的事儿,或许,远没有如今天这般排列得如此清楚。但历史不是纸上写成的,历史只是已逝去的生活,尤其是在那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动荡的时代里。
鉴于此,也限于版面,我们选取了那个运动中的一些关键的人和关键的事儿,用我们的视角,展现一个“五四”的多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