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放养,何时教养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的一天,我家后院两棵白蜡树因为甲虫病被砍了。七岁的儿子放学回来,往窗外看了一眼,马上就叫了起来:“爸爸!今天的天有问题!”
  “天有什么问题?”我知道他说的是树,但想看看他怎么描述,故意装糊涂。
  “天变大了!以前围墙外有两朵很大的云不见了!”
  “什么云?什么颜色?”我问他。
  “绿色……哦,我知道了,不是云,是树!那里原来有两棵大树,怎么不见啦?”儿子有点不好意思,开始追问树的下落。
  这就是典型七岁孩子智力水平的体现。他们以形象记忆为主(树的形状、天的大小),观察力(树不见了)和想象力(两朵云)已经相当丰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思考力(云不是绿色,也不会总在同一个地方)和判断力(是树不是云),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忆中的错误。
  这样的智力水平和三岁孩子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三到七岁的变化
  从三岁到七岁,孩子身心发育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个子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视、听、触、味、嗅等感觉以及各项运动技能越来越接近大人的水平。但这些变化都是三岁前发育的延续,是量变而不是质变,远远不是幼儿期发育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这一时期,孩子最重要的变化来自思维发展和智力发育。从三岁左右开始,由于母语能力的持续发展,在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占优势的前提下,孩子的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逐步发展;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等要素,都开始显露出人类特有的高级特征。
  可以说,三岁的孩子在生理层次上已经成为合格的幼儿,但要到七岁,才能在思维层次上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各方面表现得像个“小大人”,并进入人类社会特有的幼体发育阶段:接受学校正规教育。
  人既具备生物性,又具备社会性。0~3岁的婴幼儿期发育重心,是为孩子打下坚实的生物性基础。3~7岁的学龄前发育重心,则是为孩子打下坚实的社会性基础,这种区别,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孩子。
  你选择方式,他呈现结果
  说起孩子的培养方式,我们脑海里马上就会蹦出三个词:圈养、放养和教养。
  圈养:完全不值得提倡。圈养指的是父母有强烈意愿塑造孩子,就像“圈”起来放在一个被严密监控的试验田里培养。圈养的孩子被禁止做很多事,无论是幼儿期的自由玩耍、兴趣爱好,还是少年期的社交活动,父母都一手监督掌控。这种教养方式,哪怕是厉害如“虎妈”“狼爸”,把孩子培养成名校的毕业生,也不值得我们效仿。因为圈养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剥夺了他自主探索的无穷乐趣,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而且还是以“亲情”的名义加诸的伤害。
  放养:说得美好实施难。放养就是为孩子提供高度自由宽松的环境,顺其自然,让孩子依天性发育。这种理念很让人向往,但尺度不好掌握,稍不注意就变成了“放纵”。比如溺爱孩子,有求必应,放任自流;又或者家长忙于事业,只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内心世界一概不问。即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纯粹的放养也不高明。孩子的身心发育过程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与周围环境沟通和向同伴学习,而家庭就是他们最主要的环境,父母就是他们最信赖的同伴,孩子在许多时候都如饥似渴地追求父母的指导和教育。
  教养:精髓在于有取有舍。教养就是父母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状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教养不是一味包办代替,而是父母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用引导、鼓励的方法传授他们无法靠天性发挥、自然习得的社会文化知识。教养之外,需留有放养的空间,否则就成了圈养。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都采取了放养和教养相结合的育儿方式,走极端的是少数,只不过每个家庭选择的时机和对象不同,效果也迥然相异。
  因事施教是制胜法宝
  在“放”和“教”的对象选择上,我个人的观点是:生物性层面适合放养,社会性层面适合教养。
  生物性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性情习惯等个体领域。这些领域适合于让孩子依天性发展,父母最好不要介入其中,好比玩泥巴就不要怕脏,玩水就不能怕湿。只有大胆放养,让孩子开阔视野,尽情探索世界,才会身体健康,自信幸福。这样的孩子,更擅长和人相处,更愿意接受教育,也更容易配合父母的“教养”。
  社会性层面指的是行为规范、文化知识、智力水平等领域。这些领域为人类所特有,必须经由口头或书面语言才能交流传授。外部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文化对孩子的社会性特征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父母不主动介入,他们的选择鉴别余地是有限的。所以父母需不动声色地提供教育素材,既可以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是高效而必要的培养方式。
  三岁放养,七岁教养
  在放养和教养的时机选择上,三岁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三岁以前,除了为孩子安排丰富而健康的语言环境外,应该全方位放养孩子。尤其是处于第一叛逆期的孩子,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探索欲望最浓,是锻炼体魄、陶冶性情、培养自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如同雏鹰展翅,越放飞得越高。
  而三岁之后,当孩子身心发育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性层面时,父母就要开始采用放养与教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无拘无束地玩,潜移默化地学,是3~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玩得尽不尽兴,学得开不开心,都是父母的责任。
其他文献
由于前期准备做得比较充分,明明的Terrible Two可以用“平稳过渡”四字来形容。但我这还未喘口气,他的Horrible Three又突如其来,而且来势汹汹。  情景一:明明用脚踢小床的围栏,踢得非常重,有几次几乎都要踢倒了。我制止他,但他不听;甚至我越制止,他踢得越用力、越开心,好像这是一种跟我互动的游戏。  情景二:我告诉明明“洗手吃饭”,他直接拒绝“不要洗”。“不洗手,吃饭肚子会痛痛。”
面对孩子的自私霸道、蛮不讲理等毛病,家长也许常常觉得语言苍白无力,无计可施。其实,不妨常带孩子去做做义工,因为义工行动远远比口头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深刻、更震憾。  当妈妈以后,我也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对女儿妞妞呵护有加,寄以厚望,给她报了画画、弹琴、舞蹈等各种培训班,期待她能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发觉妞妞的才艺没长进多少,个性脾气却越来越让人受不了,才5岁的小丫头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发现猎物的小鲨鱼们,纷纷准备向前冲;頂端白色的背鳍笔直竖起,像一面面战斗的旗帜。  请注意观察这些背鳍,然后推算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条小鲨鱼?
头像狮子头,吼像狮子吼  知道我们为什么叫“海狮”吗?除了头长得像狮子、身体一样是深棕色以外,我们喊叫的时候,还会发出跟狮子一样“嗷嗷”的叫声,声音大而浑厚。宝宝轻轻叫,妈妈立马到  每年的5~7月,是海狮妈妈们在喧闹的沙滩上生养宝宝的季节。整个沙滩上都是宝宝,妈妈们去海里猎食回来,要怎样找出自己的小孩来呢?别担心,宝贝随便轻轻一叫,它的妈妈就能立刻通过声音辨别出来,基本不会听错。胡子也能“听”?
《2014儿童用药安全报告》研究数据表明,中毒是发生在家中的第一大儿童伤害,其中药物中毒的比例尤其急升——2012年为53%,2013年已经升至64%。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多数父母都会为家中的插座配置安全锁,担心儿童误触插座而触电;但其实因误食成人药物中毒并送急诊的儿童,足足是前者的36倍。在美国,每8分钟就有1名儿童因误食药物送医,其中大部分药物属于家中老人;在中国,隔代抚养的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有意识让孩子多看绘本,可是当他们从网上或小书店买回一堆绘本后,却发现不少存在颜色不准、错字漏字、油墨刺鼻等问题——没错,因为热销,绘本已成为继文艺书、社科书之后的又一个盗版重灾区。  为此,本文特地从网上搜罗了部分盗版绘本,将常见的奇葩错误一一罗列,给各位家长们揭揭“盗版绘本5宗罪”。  1.劣质油墨,危害堪比PM2.5  正版绘本委托选择的印厂均经过ISO体系认证,环保达标。尤
電梯中,这位戴手表的叔叔要去几楼?被他食指挡住的两个按键数字,又分别是多少?
我用剩余的纸皮剪出披萨铲,女儿这个小馋猫突发奇想,用手工布剪出披萨用料。  相信每个妈妈都是买买买的小能手,所以经过一年的囤积,你家里肯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纸盒了。先别扔,其实只要几个简单步骤,它们也能成为孩子们的玩具。虽说自己手作有些粗糙,但孩子们不会这样想,时不时做点不一样的新奇小玩意,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孩子也玩个新鲜。电视机  准备材料:大锅、大电器等大纸盒、马克笔、二字钉、刻刀、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总是要定期地清理孩子的旧物品。穿小的衣服,看过的那些书,不再适龄的玩具。写过的那些练习本,孩子曾经引以为豪的一些作品等等,堆积起来,若是没有一个大大的地方可以储存,那么就要考虑怎么处理这些物品了。  在美国,人们不会视孩子的旧物品是垃圾,因为那些都是孩子的成长足迹,是回忆中的一部分。但是东西堆积得多了,总是一个大麻烦,也总是要处理掉很大的一部分,能视为珍藏的不过是那么几件极有意
某地发生地震,电视报纸都作了报道,自然,孩子也接触到了零星的信息。午睡时,不冬悄悄地趴在我耳边说:“妈妈,要是地震了,我们全家都离开杭州到舟山去吧。”我宽慰她说:“杭州近期不会地震。”不冬不放心,又补充强调说:“那万一地震了,我们一定都要逃走哦!”  也许有人要问了,这么小的孩子,为何如此杞人忧天?  其实,不冬从小就非常谨慎,做事小心,在没有思考清楚前决不盲目行事。她蹒跚学步时,家里的防撞条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