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高校教师工作效能和身心健康,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对心理诱因的分析,可以加深人们对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认识,并可从心理学角度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诱因
一、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
职业倦怠的概念,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此概念指助人职业的个体,由于工作特性,需要不断感情付出,这个过程中总会有许多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个体感情受挫,表现出身心耗竭的状态。
此后,许多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hristina·Maslach。她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是在职业倦怠基础上,结合教师职业特征而逐渐形成的,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或学生工作中,面对长期积累的压力,由于不能有效缓解,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部分,就职业倦怠而言,具有教师群体的共性,与此同时也有显著的特性,这些将是本文进行分析的重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诱因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本项研究在重庆某高校开展随机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问卷内容分为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效能的因素、工作感受等三个板块,旨在从量化的层面加深对高校教师群体职业倦怠情况的认识,并从中分析心理诱因的影响。
(二)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诱因
1、角色失调
“角色”是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即角色失调。高校教师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角色冲突方面:
(1)角色间冲突。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职责,被调查者中,64.49%认为自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46.37%认为“难以协调科研和教学活动”。此外,教师个体还承担着家庭角色, 40.76%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兼顾家庭和工作方面遇到困难”。
调查显示,许多高校教师难以从时间、精力方面协调好教学与科研、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这种状况会导致高校教师陷入不知所措、疲惫焦躁的状态,职业满足感下降,久而久之成为职业倦怠症候人群。
(2)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高校教师要面对来自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等方面的期待和要求,这些会带来应对方式的冲突,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被调查者中,36.47%认为“学校对课程实施的监管过于严苛”,46.65%认为“学生参与度低,影响教学效果”。38.35%对于自己的教学环节“不满意”。调查显示,各方缺乏有效协调与互动,极大地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方式。这些极易导致高校教师意志消沉,自我效能感降低。
2、心理控制源因素
罗特(J·B·Rotter)的“控制源理论”认为,内控性特征的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对事件结果产生影响;与之相反,外控性特征的个体则认为结果由外部因素决定。在整个人群中,内控性群体和外控性群体按常态分布。
调查发现,60.86%的高校教师表现出了外控的特征,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群体。究其原因,和高校的工作评价以及职称评定机制密切相关。科研是衡量工作的主要指标,也是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在科研项目申报中,“马太效应”作用显著,加剧了机会的不均等,以至于许多教师认为结果完全取决于有势力他人,寄希望于“贵人相助”。
外控性特质会使高校教师否定自身活动的作用,遇有挫折不能正确归因。这不仅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情绪,还会导致自我消极评价增加,加大职业倦怠发生的机率。
3、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93.28%的被调查者对前三个层次需要的满足状况感到满意。尊重的需要的满足状况则要差很多,仅有40.37%。尊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尊师重道观念的淡漠
在经济导向和多元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的尊师观念日趋淡薄,不尊重教师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57.86%的被调查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不满意”,不良表现主要有睡觉、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等。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对教师最大的尊重。尊重的缺失,会使高校教师工作热情消减,去个性化程度加深,表现出冷漠和疏离。
(2)缺少对劳动和付出的认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和生活成本在不断提高,一些高校在课程酬劳、监考等方面的调整幅度严重滞后。物质报酬是对劳动尊重程度的一年工种直观表达。在被调查者中,有46.73%表示“课酬偏低”。虽然这些不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会使高校教师感到尊重的缺失。
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对策
(一)强化职业认同,避免角色冲突
高校教师肩负着科研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能。在设定评价考核体系时,要合理设置教学和科研的权重,体现劳动价值的平等和对劳动的尊重。就科研而言,要尊重科研规律,不急功近利,重奖慎罚。
此外,高校要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的年龄构成和人生阶段,合理安排岗位和工作量,最大限度为高校教师兼顾工作、家庭及社会活动提供便利,使他们有能力和精力履行好教师、父母、子女等社会角色。
(二)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需求。
高校教师尊重需要的满足有赖于全社会的参与。人们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给予教师群体客观的评价和公正的待遇。高校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管理,客观评价,充分体现对于教师群体的尊重。学生要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虚心向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言行文明得体。
(三)开展心理帮扶,帮助有职业倦怠的教师改变状况
高校对业已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积极开展帮扶。首先要给这部分教师提供情绪宣泄和表达的渠道,深入了解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其次,从源头入手,对刺激源进行分析,有些刺激要减弱,有些要加强,有些则需要消除。最后,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帮助这部分教师提升自我调节能力,逐步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小结
在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种因素中,心理诱因远较其他因素突出。通过对心理诱因的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机率。这不仅有利于保障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也有利于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人杰.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09).
[3]于小艳.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4]孙小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与改进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现状及相关研究”(课题编号:交教研1402-166)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4-GX-093)研究成果。
【關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诱因
一、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
职业倦怠的概念,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此概念指助人职业的个体,由于工作特性,需要不断感情付出,这个过程中总会有许多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个体感情受挫,表现出身心耗竭的状态。
此后,许多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hristina·Maslach。她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是在职业倦怠基础上,结合教师职业特征而逐渐形成的,是指教师在教学、科研或学生工作中,面对长期积累的压力,由于不能有效缓解,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部分,就职业倦怠而言,具有教师群体的共性,与此同时也有显著的特性,这些将是本文进行分析的重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诱因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本项研究在重庆某高校开展随机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问卷内容分为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效能的因素、工作感受等三个板块,旨在从量化的层面加深对高校教师群体职业倦怠情况的认识,并从中分析心理诱因的影响。
(二)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诱因
1、角色失调
“角色”是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即角色失调。高校教师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角色冲突方面:
(1)角色间冲突。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职责,被调查者中,64.49%认为自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46.37%认为“难以协调科研和教学活动”。此外,教师个体还承担着家庭角色, 40.76%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兼顾家庭和工作方面遇到困难”。
调查显示,许多高校教师难以从时间、精力方面协调好教学与科研、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这种状况会导致高校教师陷入不知所措、疲惫焦躁的状态,职业满足感下降,久而久之成为职业倦怠症候人群。
(2)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高校教师要面对来自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等方面的期待和要求,这些会带来应对方式的冲突,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被调查者中,36.47%认为“学校对课程实施的监管过于严苛”,46.65%认为“学生参与度低,影响教学效果”。38.35%对于自己的教学环节“不满意”。调查显示,各方缺乏有效协调与互动,极大地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方式。这些极易导致高校教师意志消沉,自我效能感降低。
2、心理控制源因素
罗特(J·B·Rotter)的“控制源理论”认为,内控性特征的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对事件结果产生影响;与之相反,外控性特征的个体则认为结果由外部因素决定。在整个人群中,内控性群体和外控性群体按常态分布。
调查发现,60.86%的高校教师表现出了外控的特征,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群体。究其原因,和高校的工作评价以及职称评定机制密切相关。科研是衡量工作的主要指标,也是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在科研项目申报中,“马太效应”作用显著,加剧了机会的不均等,以至于许多教师认为结果完全取决于有势力他人,寄希望于“贵人相助”。
外控性特质会使高校教师否定自身活动的作用,遇有挫折不能正确归因。这不仅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情绪,还会导致自我消极评价增加,加大职业倦怠发生的机率。
3、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93.28%的被调查者对前三个层次需要的满足状况感到满意。尊重的需要的满足状况则要差很多,仅有40.37%。尊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尊师重道观念的淡漠
在经济导向和多元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的尊师观念日趋淡薄,不尊重教师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57.86%的被调查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不满意”,不良表现主要有睡觉、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等。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对教师最大的尊重。尊重的缺失,会使高校教师工作热情消减,去个性化程度加深,表现出冷漠和疏离。
(2)缺少对劳动和付出的认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和生活成本在不断提高,一些高校在课程酬劳、监考等方面的调整幅度严重滞后。物质报酬是对劳动尊重程度的一年工种直观表达。在被调查者中,有46.73%表示“课酬偏低”。虽然这些不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会使高校教师感到尊重的缺失。
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对策
(一)强化职业认同,避免角色冲突
高校教师肩负着科研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能。在设定评价考核体系时,要合理设置教学和科研的权重,体现劳动价值的平等和对劳动的尊重。就科研而言,要尊重科研规律,不急功近利,重奖慎罚。
此外,高校要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的年龄构成和人生阶段,合理安排岗位和工作量,最大限度为高校教师兼顾工作、家庭及社会活动提供便利,使他们有能力和精力履行好教师、父母、子女等社会角色。
(二)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需求。
高校教师尊重需要的满足有赖于全社会的参与。人们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给予教师群体客观的评价和公正的待遇。高校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管理,客观评价,充分体现对于教师群体的尊重。学生要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虚心向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言行文明得体。
(三)开展心理帮扶,帮助有职业倦怠的教师改变状况
高校对业已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积极开展帮扶。首先要给这部分教师提供情绪宣泄和表达的渠道,深入了解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其次,从源头入手,对刺激源进行分析,有些刺激要减弱,有些要加强,有些则需要消除。最后,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帮助这部分教师提升自我调节能力,逐步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小结
在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种因素中,心理诱因远较其他因素突出。通过对心理诱因的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机率。这不仅有利于保障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也有利于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人杰.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09).
[3]于小艳.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4]孙小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与改进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现状及相关研究”(课题编号:交教研1402-166)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4-GX-09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