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当代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改变以往“重知轻能”的教学模式。
一、改变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三个一”,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教师从一节课开始讲到下课,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学生若能把教师讲授的知识机械重复出来就算较聪明了。结果呢,教师费心费力,学生却苦不堪言,课堂上往往没有一点生机。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静”的知识“动”起来,使“死”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和心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
1.课前——自主设计。
根据教材的要求,安排课前活动的课题,但方式方法由学生自己定,内容自己安排资料自己搜集。例如,结合法律知识的学习,课前安排了“今日说法”的小栏目,每天有1—2名同学来主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于是多种多样的形式都被搬到课堂上来主持,有说山东快书的、有模拟“焦点访谈”的、有聘请法律顾问的、有实事追踪报道的,像录音机、图画等可能用的道具也都被搬到了课堂内。这种灵活、新颖的主持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既为教学内容提供了素材,主持人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课堂——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是启发、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建构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在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把建构学生学习主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取向,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1)辩论赛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例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时,让学生辩论“追星有益还是有害”。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小品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学生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3)竞赛
有竞争才有生机,课堂教学亦如此,上课时若加入竞争机制定能使课堂更活跃起来。日常教学中我就常采用分组竞赛的办法开展教学,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4)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互联网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3.课后——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要特别注重“实践锻炼法”。因为,个体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所感、所思、所悟”的亲身体验,从而萌发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意念。
因此,在思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二、改变教材内容
一个好的老师就是一个好的编导,要想使教学形象生动,不仅要采用新颖的形式,而且要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多下功夫。
1.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创设条件,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尤其是学科知识有机嫁接,架起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当学生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所收获时,他们立刻会对这门课产生很大兴趣,在教学中,最吸引学生的是让学生进行新闻发布和热点问题评析,当学生们侃侃而谈时,对思想品德课的喜爱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2.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各种相应的教学环境,在情感交流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理的启迪。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可见,“疑”之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第一,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究源探底。第二,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第三,提问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口,不能张口就问,要仔细推敲和琢磨。切口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五,提问要把握适度。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使学生渴望又可急,恰到好处,引发思考。
以上几个方面的策略,实际上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我们只有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教学形式,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茁壮成长,创造力才能得到尽情发挥。
一、改变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三个一”,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教师从一节课开始讲到下课,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学生若能把教师讲授的知识机械重复出来就算较聪明了。结果呢,教师费心费力,学生却苦不堪言,课堂上往往没有一点生机。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静”的知识“动”起来,使“死”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和心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
1.课前——自主设计。
根据教材的要求,安排课前活动的课题,但方式方法由学生自己定,内容自己安排资料自己搜集。例如,结合法律知识的学习,课前安排了“今日说法”的小栏目,每天有1—2名同学来主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于是多种多样的形式都被搬到课堂上来主持,有说山东快书的、有模拟“焦点访谈”的、有聘请法律顾问的、有实事追踪报道的,像录音机、图画等可能用的道具也都被搬到了课堂内。这种灵活、新颖的主持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既为教学内容提供了素材,主持人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课堂——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是启发、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建构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突出教会学习、突出师生情感交融。在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应把建构学生学习主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取向,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
(1)辩论赛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例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时,让学生辩论“追星有益还是有害”。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小品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学生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3)竞赛
有竞争才有生机,课堂教学亦如此,上课时若加入竞争机制定能使课堂更活跃起来。日常教学中我就常采用分组竞赛的办法开展教学,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4)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互联网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3.课后——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要特别注重“实践锻炼法”。因为,个体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所感、所思、所悟”的亲身体验,从而萌发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意念。
因此,在思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二、改变教材内容
一个好的老师就是一个好的编导,要想使教学形象生动,不仅要采用新颖的形式,而且要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多下功夫。
1.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创设条件,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尤其是学科知识有机嫁接,架起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当学生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所收获时,他们立刻会对这门课产生很大兴趣,在教学中,最吸引学生的是让学生进行新闻发布和热点问题评析,当学生们侃侃而谈时,对思想品德课的喜爱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2.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各种相应的教学环境,在情感交流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理的启迪。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可见,“疑”之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第一,要善于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究源探底。第二,要多角度设问,开拓学生思路,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第三,提问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第四,提问要选准切口,不能张口就问,要仔细推敲和琢磨。切口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五,提问要把握适度。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使学生渴望又可急,恰到好处,引发思考。
以上几个方面的策略,实际上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我们只有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教学形式,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茁壮成长,创造力才能得到尽情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