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看心电图是每一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心电图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图形千变万化、辅助教学手段缺乏、学时有限,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只会死记硬背,实际的阅图能力很差。因此,改进心电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心电图的能力就成了心电图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简单谈一下一些可行有效的改进方法。
1 从授课形式上改进
选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时效性差,学生以听为主,记忆不深刻。多媒體方式将心电图教学讲解与图片显示同步进行,适当配以动画,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兴趣,看听结合,极大的增加了记忆效果,而且效率较高。
2 引入PBL教学法
PBL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鼓励学生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心电图检查章节的内容特别多,而我们的学时较少,讲解内容与效果就成为了关键。心电图的历史讲得要能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为什么心脏在胸腔里,电活动却跑到体表”。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出心肌细胞三个电生理特性开始说起,去繁从简,穿插设计问题,也能帮助学生捡起以前生理课学过的内容。心电图的原理讲解为什么假想出六轴系统,为什么分肢体导联、胸导联,使学生在额面、冠状面、右侧面上对心电图探查电极的正极方向有一个完整印象。并要求熟记在胸导联上和肢体导联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心脏电位变化的投射到心脏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异常心电图上变化的电位所代表的临床意义,进而更好地结合症状和体征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3 强调基础知识及数据记忆的重要性
例如: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在Ⅰ ⅡAVF直立,AVR倒置,电压在0.25MV以下,时限在0.10秒以内。要是P波Ⅰ倒置,与左右手电极接错、右位心、房性节律或期前收缩有关,P波的增高、增宽都有临床意义。如果不记牢这些基础知识和数据,后面的步骤根本无法进行。
4 强调整体与局部的观念
对于每一个心电图,我们要从整体上分析,形成一种规律。比如按顺序分析:第一步心律、心率;第二步PR间期、QRS时限,观察有无传导阻滞;第三步如果无左右束支阻滞,但QRS增宽,分析有无非特异性室内阻滞;第四步ST段;第五步有无病理性Q波;第六步P波;第七步R波幅;第八步T波;第九步心电轴和分支阻滞;第十步其他问题。任何一个方法我们第一次都很陌生,第二次、第三次就熟悉了,形成习惯了就忘不掉了。如果每个图都按照一个步骤,就形成了一种思维,既有效又不会遗漏。另外,要局部的分析每一个细节,对比两张心电图的每一个波形有什么不一样,做到有的放矢。
5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心电图机肢体导联红色接右臂,黄色接左臂,黑色接右腿,绿色接左腿,这是标准导联连接方式,Ⅰ导联P波直立。但是我们换一种方式黄色接右臂,红色接左臂,黑色接右腿,绿色接左腿,Ⅰ导联P波还会直立吗?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左右接反了,图像也跟着反,进而强调用心电图原理推论大概的波形,再由波形验证原理。我们还能观察非标准导联连接的心电图与标准导联连接的心电图的区别,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报告习惯上仍然以Ⅰ、Ⅱ、Ⅲ、aVR、aVL、aVF的顺序排列,没有以心电轴的顺序排列(aVL、Ⅰ、Ⅱ、aVF、Ⅲ、aVR),给学生阅读心电图增加了难度。用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电图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进取地学习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彻底掌握了心电图的知识与技能。
6 应用想-画结合及看-画结合法
给每个学生发长30cm的心电图记录纸,下课前两分钟要求每个同学在心电图记录纸上画出本节课所讲的一个心电图,要求只画心电图特征,不过分要求画图技巧和逼真度。比如:心肌缺血能画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即可,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能画出Ⅱ、Ⅲ、aVF Q波,室性早搏能画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即可。这样,学生们记忆把脑海中得知识重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用不透明的心电图记录纸看着书本上的心电图画。
7 开通心电图知识博客
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多数不敢与老师当面交流,基本上都会上网,可以借助老师开心电图博客与学生交流,在博客上放大量的心电图图片及解读,介绍分析方法,这样便于学生们学习,也弥补了学时不足不能深刻的讲解的问题,弥补了多媒体授课师生沟通不足的问题。
8 加强识图能力考核
以往心电图的考核侧重于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常见的异常的心电图,忽略了心电图识图的考核,结果出现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状态。随着执业医师考试的成熟,我们发现心电图识图能力是一项可靠的检验指标,能综合地反映学生对心电图的掌握情况。可以在实验考试中单独增加心电图考试的内容,最好能分为笔试和机试两部分,笔试重点测试心电图原理和异常心电图特点,同时要注意与临床知识有机的结合。机试则可按照医师资格考试的方式实施。
总之,心电图虽然是诊断学教学与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内容也很抽象难懂,但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则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并加强各种思维的培养,训练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1 从授课形式上改进
选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时效性差,学生以听为主,记忆不深刻。多媒體方式将心电图教学讲解与图片显示同步进行,适当配以动画,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兴趣,看听结合,极大的增加了记忆效果,而且效率较高。
2 引入PBL教学法
PBL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鼓励学生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心电图检查章节的内容特别多,而我们的学时较少,讲解内容与效果就成为了关键。心电图的历史讲得要能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为什么心脏在胸腔里,电活动却跑到体表”。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出心肌细胞三个电生理特性开始说起,去繁从简,穿插设计问题,也能帮助学生捡起以前生理课学过的内容。心电图的原理讲解为什么假想出六轴系统,为什么分肢体导联、胸导联,使学生在额面、冠状面、右侧面上对心电图探查电极的正极方向有一个完整印象。并要求熟记在胸导联上和肢体导联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心脏电位变化的投射到心脏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异常心电图上变化的电位所代表的临床意义,进而更好地结合症状和体征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3 强调基础知识及数据记忆的重要性
例如: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在Ⅰ ⅡAVF直立,AVR倒置,电压在0.25MV以下,时限在0.10秒以内。要是P波Ⅰ倒置,与左右手电极接错、右位心、房性节律或期前收缩有关,P波的增高、增宽都有临床意义。如果不记牢这些基础知识和数据,后面的步骤根本无法进行。
4 强调整体与局部的观念
对于每一个心电图,我们要从整体上分析,形成一种规律。比如按顺序分析:第一步心律、心率;第二步PR间期、QRS时限,观察有无传导阻滞;第三步如果无左右束支阻滞,但QRS增宽,分析有无非特异性室内阻滞;第四步ST段;第五步有无病理性Q波;第六步P波;第七步R波幅;第八步T波;第九步心电轴和分支阻滞;第十步其他问题。任何一个方法我们第一次都很陌生,第二次、第三次就熟悉了,形成习惯了就忘不掉了。如果每个图都按照一个步骤,就形成了一种思维,既有效又不会遗漏。另外,要局部的分析每一个细节,对比两张心电图的每一个波形有什么不一样,做到有的放矢。
5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心电图机肢体导联红色接右臂,黄色接左臂,黑色接右腿,绿色接左腿,这是标准导联连接方式,Ⅰ导联P波直立。但是我们换一种方式黄色接右臂,红色接左臂,黑色接右腿,绿色接左腿,Ⅰ导联P波还会直立吗?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左右接反了,图像也跟着反,进而强调用心电图原理推论大概的波形,再由波形验证原理。我们还能观察非标准导联连接的心电图与标准导联连接的心电图的区别,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报告习惯上仍然以Ⅰ、Ⅱ、Ⅲ、aVR、aVL、aVF的顺序排列,没有以心电轴的顺序排列(aVL、Ⅰ、Ⅱ、aVF、Ⅲ、aVR),给学生阅读心电图增加了难度。用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电图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进取地学习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彻底掌握了心电图的知识与技能。
6 应用想-画结合及看-画结合法
给每个学生发长30cm的心电图记录纸,下课前两分钟要求每个同学在心电图记录纸上画出本节课所讲的一个心电图,要求只画心电图特征,不过分要求画图技巧和逼真度。比如:心肌缺血能画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即可,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能画出Ⅱ、Ⅲ、aVF Q波,室性早搏能画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即可。这样,学生们记忆把脑海中得知识重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用不透明的心电图记录纸看着书本上的心电图画。
7 开通心电图知识博客
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多数不敢与老师当面交流,基本上都会上网,可以借助老师开心电图博客与学生交流,在博客上放大量的心电图图片及解读,介绍分析方法,这样便于学生们学习,也弥补了学时不足不能深刻的讲解的问题,弥补了多媒体授课师生沟通不足的问题。
8 加强识图能力考核
以往心电图的考核侧重于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常见的异常的心电图,忽略了心电图识图的考核,结果出现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状态。随着执业医师考试的成熟,我们发现心电图识图能力是一项可靠的检验指标,能综合地反映学生对心电图的掌握情况。可以在实验考试中单独增加心电图考试的内容,最好能分为笔试和机试两部分,笔试重点测试心电图原理和异常心电图特点,同时要注意与临床知识有机的结合。机试则可按照医师资格考试的方式实施。
总之,心电图虽然是诊断学教学与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内容也很抽象难懂,但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则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并加强各种思维的培养,训练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