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发现、研究、探索中成长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v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學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的转换,需要教师满足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求。教师应以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前提,设计既可以满足学生以上心理需要,又帮助学生积累隐性知识的数学实验课。好的实验课既要让学生有所“发现”,也要让学生不断“研究”,更要让学生充分“探索”,从而使设计体现出生态性,让隐性知识的教学变得可操作、可把握。
  【关键词】数学实验课;倍拼;空间观念;探索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学的范式已经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更多的是引领者、促进者和协助者,课堂学习的主体聚焦在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1]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感受和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课程设计。数学实验课因其活动“具有具身认知特点”“材料往往是生成性资源”“任务引人入胜”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以上心理需求,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那些难以清晰表达的,如数学信念、经验、思维、直觉、灵感等“隐性知识”。
  本文以几节数学实验课为例,试对数学实验的设计提出思考。
  一、设计让学生有所“发现”的实验课
  【案例一】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共性的“难点”“瓶颈”难以突破,比如学习“三角形面积”时,需要学生能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用已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与介入,学生很难自觉想到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倍拼)的方法。倍拼的方法并非在学习三角形时才出现,学生之所以迁移的能力不足,与他们缺少“倍拼”的基本活动经验有很大关系。是否有可能设计一节数学实验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倍拼”是帮助解决图形问题的重要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积累这种经验,促进学生有关图形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了“钉子板上围图形”[2]一课。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大致如下。
  (1)介绍学习工具:钉子板与橡皮筋。钉子板上最靠近的4个“钉”中间的部分,我们称之为“1格”,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各种图形。它们围出的格子数可以不一样。
  (2)呈现已学图形:在钉子板上呈现围好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请学生数一数,各占多少格。
  
  (3)引导猜测与画图:如果在钉子板上围“占2格”的图形,可以围出多少个?并把自己想到的画在方格纸上。
  (4)实验操作与交流:围占2格的图形,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并把围出的图形画下来,再和同伴说一说,这些图形是占2格吗?如何说明?
  (5)实验延伸与拓展:围占3格的图形,可以围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最初猜测“钉子板上围占2格的图形,可以围多少个”的时候,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围2~3种,猜可以围4种或4种以上的学生不足20%。学生最初围出的图形大致如图1所示。
  但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发现,可以根据格子的累加来“设计”图形,1格 1格,只有长方形,1格 半格 半格,就可以有多种方式了,除了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外,还可以拼成不规则图形(如图2); 如果是半格 半格 半格 半格,那么又可以拼成不同的图形 (如图3)。
  接着,有学生围出图4,这也占2格吗?怎么说明它也占2格?学生自然地采用了图5的方式说明:原来,4格的一半也是2格(倍拼的方法如期而至)!
  至此为止,课堂上,学生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兴奋起来,“我发现:3格的一半是1格半,再加上半格也是2格!(如图6)”“5格的一半是2格半,去掉半格也是2格!(如图7)”甚至有学生提出:要是钉子板再长些,这样也可以,这是8格的一半4格,去掉4格的一半是2格(如图8)……
  在这个过程中,图形的割补、倍拼,学生都在体验,图形面积的可加性、面积的不变性学生都在感受,甚至“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同”学生也在操作、实验中有了直观的知觉经验。
  我们对上过这节课的6个班级237名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一课之前,做了前测调查,结果显示有146人能独立想到“倍拼”这一方法,占总人数的61.6%。在学习了基本图形面积以后,有80%以上的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稍复杂的“组合图形面积”问题。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是本节实验课的“功劳”,但我们依旧相信,这节课帮助学生积累的活动经验,形成了我们看不见的“隐性知识”,正是这些隐性知识,助力学生的后续学习。这节实验课让我们看到:只要操作的材料合适,问题合适,学生自己的“发现”,在学生的隐性知识学习中有强大的作用。
  二、设计让学生不断“研究”的实验课
  【案例二】
  “空间观念”如何培养一直是一线教师教学时一个“模糊”的点。以人教版教材五下中的“观察物体”为例。
  
  教学该课时教师经常感到,这是一节很“无用”的课,不是教学内容的无用,而是教学本身经常是“隔空打牛”“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作用。稍复杂一点的图形,对于“会”的学生来说,即使这节课不上,相关内容学生也可以解决;对于“不会”的学生来说,即使上过了这节课,让其自己思考,依旧无从下手。为什么会这样?“观察物体”为什么这么“难教”?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与空间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有空间知觉、空间表象、空间想象和空间能力。“观察物体”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融入一部分“空间想象”解决眼前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观察物体”让学生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空间知觉的支撑,难以形成空间表象,没有表象自然无从想象,而“当空间想象受阻时,提供操作材料动手实验,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3]。培养空间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学生看到、接触到学习的对象。那么是否可以设计一节实验课,以丰富学生的空间知觉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能力的发展呢?
  小学生形成、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与“触”,亦即主要途径、手段是观察与操作[4]。因此我们设计了数学实验课“图形穿越”[5],为学生提供我们自己设计的可以相互“黏”在一起的立方体(罗永军,专利号:CN205461022V),以及可以当作“墙”的卡纸作为教具,创设立方体可以“穿墙而过”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抓盗贼”的任务驱动下,不断地通过拼搭、观察、思考、想象、操作与反思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小立方体搭成立体图形的“知觉”。同时,我们将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对应关系,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房间中物体从不同方向“穿墙而过”留下的痕迹联系起来,触觉、运动觉与视觉的协同活动成为学生获得空间表象的有力支撑;让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对小立方体的知觉前提下,形成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的表象。
  实践表明:这节课除了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让学生欲罢不能以外,学生在课前与课后解决相应问题的正确率有大幅度提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这样的实验课的确对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有作用。
  三、设计让学生充分“探索”的实验课
  【案例三】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学校数学教学中,数学表达的统一性、简洁性,数学题解法和答案的唯一性,往往又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对“探索”过程的经历,能够激发学生正向的学习情感,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数学精神,已经是大家的共识。课堂上,教师也注意到了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但由于课堂时间、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所限,课堂上的探究往往成了“走过场”式的假探究。是否可以适当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实验课,真正让学生经历“探索”答案的过程,以增加学生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隐性知识呢?
  罗永军老师设计的“掷骰子”[6]一课,就源于此初衷。
  “骰子”有6个面,相对面点数的和为7,如果将一摞骰子摆起来,只看到最上面的骰子朝上一面的点数就可以知道这一摞骰子“看不见”的所有面的点数之和(若有a颗骰子,最上面一粒骰子朝上的点数为b,则“看不见”的点数之和为n=7a-b)。知道这个规律、解决相应的问题远不是这节课的目的,而这样的规律,学生自己是不是可以发现?他们是怎么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教学时,罗老师先请学生看了一段视频,一名可以猜到答案的男生声称自己有“透视眼”,所以可以“看到”大家看不见的面上的点数。这当然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罗老师问:“这个透视眼是天生的还是可以练出来的?”“咱们也练练,看是不是可以练出来。”从一颗骰子开始“练”起。课堂上一个调皮的学生学着“拜菩萨”的样子,嘴里喊着“3、3、3……”骰子一扔,不是3,沮丧地再来一次,“3、3、3……”哇,居然真是3,看他喊“我练成了!”的样子,真让人忍俊不禁。当他看到同伴通过反复观察,发现只要朝上的一面是1,看不见的就是6……这样的规律,从而“练成”看一颗骰子的透视眼时,惊讶地发现数学原来比“菩萨”好用多了,进而在与同伴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一颗骰子的“透视眼”是“只要用7减去对面的点子数会算,就练成了”的结论。
  实践中,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即便学生已經知道“相对面的点数和是7”,到发现“有几颗,看不见的点子数就是几个7减去最上面的数”还是要经历一段“曲折”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很快”就能迁移过来了。这节课教学内容简单,如果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规律,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套用公式”,但是对“什么是教学”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如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感到足够安全的基础上探索,这样的实验课很有价值!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根基在于儿童本能的、冲动的态度和活动。”[7]但如果“实验”仅仅等同于“活动”,显然缺少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回顾以上几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到,我们设计的每一节数学实验课,都是带着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带着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们对困难的理解而设计。我们理解的数学实验,数学是核心内容,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积累是目的,实验是教学方式。虽然教学环境下的实验,不那么精准,但它却极具生态性,让隐性知识的教学变得可操作、可把握。希望数学实验课能够带领学生在“发现”“研究”“探索”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李量,邢佳立.因“围”精彩——数学实验课《钉子板上围图形》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J].小学教学设计,2017(14).
  [3]曹培英.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什么特点[J].小学数学教育,2010(4).
  [4]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5]邢佳立.巧借“图形穿越”发展空间观念——《图形穿越》教学片段实录及分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9).
  [6]罗永军.透视骰子能透视出什么[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6(10).
  [7]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 310000)
其他文献
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已经泛化掉了。泛化的表现是把许多东西都当作道德问题去对待,比如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嫉妒别的学生,这是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往往被当作思想品德的问题去对待。再比如法律意识的教育,也被思想品德教育所替代。这其实都是不同领域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一直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们被纳入同样的成本模式里同场竞
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  不是现代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而是他们往往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上有重大缺陷。“做事”的文化是关系服从于做事,
【摘 要】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会运用公式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而要从长方体的展开图中获取信息,重新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并计算,学生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在长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综合练习课中,教师可从“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分析展开图;根据两个面的特点想象长方体;根据多个面的关系组合展开图”这样三个层次进行训练,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展开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长方体表面积和体
删一条网帖,收费400至800元,短短4个月牟利28万余元。江苏南京首例“黑客”有偿删帖案近日在玄武区法院宣判,杭州一家电子公司技术总监周某获刑五年三个月,另一名涉案在校大学生谭某获刑五年。(见《南国都市报》)  作为困难家庭学生,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取学习和生活补助,该是勤工俭学的应有之义。学校对学生的勤工俭学行为,不但要提倡鼓励,还要监管引导,这是正常教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若将有偿删帖当成勤
尊敬的徐老师:   您好!   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在去年的教师招聘中一路顺利,被正式录用,现已经在一所完全中学执教一个学期,这与您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感谢。   这次来信是想麻烦您帮我做一个业务进修的规划,因广东这边的要求高,竞争激烈,新学期开始,学校要求每个青年教师必须上报一份详细的“知识更新与业务提升”计划,我参加工作不久,什么事情都要应付,光上课、备课、改作业
岂能随便开除学生学籍?  ■ (新疆)刘 鹏  近日有网友爆料:云南景谷县一中3名高中学生用纸碗和塑料袋提饭到教室,被学校开除学籍,并降为借读生留校察看半年,其中2人的补助金也被撤销。景谷一中负责人证实确有此事,称学校此前已明令禁止学生用纸碗、塑料袋提饭到公寓或教室。  3名高中生虽然可以继续上学,但开除学籍的处分已经背上,甚至还要写入个人学籍档案,这对其以后的学习、成长、升学甚至就业等的影响,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大楼发生火灾,消防员在房间里发现了幸存者,不过他睡得很香。两个消防员连忙抬起他来拼命往外跑,结果他的身体太庞大了,而门口又窄,翻来覆去仍然不能顺利出去。危急时刻,消防队长跑来了,大喝一声:“叫醒他!”是的,他醒了,学会了自救,并且顺利逃离了火灾现场。  由这个颇有寓意的小故事,可以想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常常也有类似的尴尬——学校竭尽全力让老师参加各种培训,然而很多
师:各位同学,我们今天上的这节课的内容,叫作对译。课文的题目是……  生:《伯牙绝弦》。  师:请同学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学习目标,目标正确我们才能走正确的路。第一,培养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第二,明确通过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的科学途径;第三,理解和运用“善”、“志”、“念”、“必”、“得”、“之”、“谓”、“乃”、“绝”等单音节词。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和运用这9个词,能做到吗?  生(齐答):能。 
荀子,中国古代哲人。与孔子、孟子不同的是,荀子没有到处游说自己的学说。司马迁对荀子有精辟评论,“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僟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有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荀子之术不用于当事,学期传乎后代,著作之意在转变政教。  性善性恶,各有所指,初不相反   孔子之前,人性之善恶并未成为人们讨论的论题,孟子、荀子而后,性善性恶才成为纷
师:各位同学,首先,我作个声明,有老师把这节课叫做示范课,其实不叫示范课,叫研讨课。第二,同学们,我想向你们提两个小小的要求:一是挺起胸大声说话;二是在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话时,必须使用麦克风。好吗?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再向听课老师问好)  师:我们先把《劝学》朗读一遍,好吗?  生:好。  (齐声朗读课文,教师参与)  师:同学们,过去,我们习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今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