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n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群众路线是党执政的生命线。新形势下笃行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着来自不良思想文化、四风积弊、经验能力不足及制度机制不完善等诸方面的困扰和挑战;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加重思想文化浸润功夫,打牢践行群众路线思想基础;信守知行合一,突出实干业绩,以优良作风为践行群众路线保驾护航;积累经验,探索方法,提高践行群众路线艺术性;强化制度威力,完善制度规范,推动践行群众路线常态化等途径积极应对。
  关键词 践行 发扬 群众路线 挑战 应对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因此,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生命线,必须坚持贯彻不可移易。但是,思想和作风建设诸方面的现实,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带来干扰和挑战。研究群众路线的科学性,分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现实意义,进而探究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我们党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生命线
  (一)从群众路线诞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看,她是指导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到执政建設时期不断取得成功的工作法宝。
  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产生于红军时期的。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有了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1929年9月28日,陈毅同志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精神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虽然主要表述的是军民关系,但是党的工作方针和方法已经蕴含其中。此后,红军长征转战陕北,经过抗战和根据地建设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升华:不仅概括了党的根本宗旨,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概括了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概括了党的三大作风,深刻阐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关系,使群众路线理论进一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新中国诞生后,群众路线得到继续坚持和发扬,成为我党执政的生命线。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广大群众由新中国的建立而激发的建设新社会的冲天干劲, 凝聚成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首先提出的一个全党性任务, 就是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党如果脱离了群众而不坚决改正, 就必然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而失败”。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又进一步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特别强调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使党的工作路线回归到正确轨道上来,也从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历史经验和建设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 党群关系密切, 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出现偏差, 党群关系受到损害, 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执政的生命线。
  (二)从群众路线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看,她反映了科学认识到驾驭客观世界的正确规律,必须不断坚持和发扬。
  从理论到实践的时代视角和现实意义来考察不难发现,党的群众路线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原则。
  首先,群众路线蕴含着认识论的价值原则。时代不同,党的领导人坚持群众观点却一以贯之,“群众路线”思想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我党“群众观点”理论的确立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不懈坚守着“群众”这个主体地位,这就夯实了群众路线正确认识事物的主体条件,使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了思想理论前提。
  并且,透过认识过程可见:“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构建了一个“群众—领导—群众”这样认识发生发展的动态循环系统。“群众—领导”作为这一系统的第一环节,解决的是“领导者”个体认识与“群众”群体认识之间的思想交流转化过程;“领导—群众”环节,则在认识转化的同时发展为实践的过程,从而完成了由主观世界到客观世界的飞跃。这就在实践和认识之间、群众的认识与领导的认识之间构建起了双向的、开放循环发展的认识系统,从而保证领导者的决策指挥以更趋理性状态进入实践环节。
  其次,群众路线蕴含着合法性价值。群众路线为我党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一方面,群众路线为党的权力来源提供了稳定、持续而深厚的民意认同基础。不言而喻,民意认同是任何政党取得执政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从党的奋斗历程看,是人民群众哺育和培养了党的干部,增强了组织的活力。从党的权力制约看,是人民把权力赋予党,从而维护了政权的权威。在这“赋予-维护”的发展过程中,是“群众路线”为我党铺设了获得广大人民拥护认同的康庄大道。
  另一方面,群众路线是我党正确行使权力的有力保障和监督武器。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通过有效的群众工作架起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民意通道,拓宽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建立和健全了有利于党组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建立了有利于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各个部门直接面对群众的有效制度,从而为执政党民主而高效地行使权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群众路线还通过深入组织发动群众,为做好反腐败工作奠定了重要民意基础和前提。通过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以群众监督促进和提升党内监督,保证了反腐败斗争的有效开展。
  同时,群众路线还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合法性路径,即靠艰苦的群众工作而不是法律制度赢得领导和执政的合法性。党员如何成为群众认同的领袖,从而取得合法性?靠艰苦的群众工作获得合法性,这保障了我党在中国革命条件及其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胜利。今天在我党变为执政党、党执政合法性已经具有法律基础和保障之后,党的群众路线依然是夯实执政基础的“生命工程”。她使得我党执政合法性既有法律基础又有民意基础,从而保证我党牢牢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肥田沃土之中。   再次,群众路线蕴含着科学管理和决策的价值原则。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一种领导管理和工作决策方式方法,她包含了一般决策过程的基本要素即信息采集、议程设定、政策策划、政策确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几个阶段。如前所述,这一管理决策的基本特征是“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即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贯穿于政策制定与推行的始终,并主导整个政策过程。在领导者与群众、群众与政策的循环互动中,政策得以不断产生、施行和修正。由此体现着科学管理与决策的价值原则。
  一是可以有效保证管理决策始终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一致,但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具体利益又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具有辩证的管理思维,科学运用政策杠杆来调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实践中,凡是做出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和指挥,都要坚持做到充分调查、反复论证、平衡协调、统筹兼顾。群众路线的践行,就是要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都必须经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调查,充分论证。
  二是有效保证逆向参与模式贯穿管理决策始终以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强调的是決策者必须采取由上而下主动深入到民众中的做法,反对坐而论道式的颐指气使般召集或坐等群众前来参与的方式。这里,作为领导者,党不能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要尊民为师,深入民间,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而人民群众虽然隐于幕后,但却是正确领导活动的源泉所在,整个决策过程是一个由领导与群众的不断互动构成的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以此保障着决策始终处于一个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之中,保障着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二、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困扰与挑战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宗旨的体现,良好的作风建设是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保证。现实之中践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着来自以下诸方面的困扰与挑战。
  (一)来自思想方面的困扰与挑战:不良文化侵染泛漫,致使群众观念淡化,坚持群众路线不坚决。
  ——传统儒家道统文化承传中引申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观念、封建官僚制度中演化出的“官本位”思想,严重割裂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文化源泉之一,儒家文化自有其熠熠闪光的内容。但是受时代等主客观因素的局限,其中折射出的强调尊卑有序、长官为上的思想观念,突出以官阶高低,品级上下为唯一标准,来界定衡量社会群体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继而引申出了官贵民贱的管理思想和行事准则。领导者秉持这样的思想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必然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脱离群众擅作威福,哪里还会有“为了群众”的境界?
  ——中外文化碰撞过程中文化变异,如强调尊重个人合法权益、鼓励个性发展而异化出极端个人主义和攀洋斗富、贪图享乐的思想,严重伤害了干群之间的鱼水之情。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主流价值观念里,突出强调民族国家利益,强调党和组织集体利益,较少关注甚至轻视个人的合法权益及其个性发展。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吹来的西方现代理念之风,开阔丰富了国人的视野。但是,一些思想观念进门后,没有得到科学消化,反而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劣根元素相化合而发生变异,生成侵害人们健康身心的错误观念。
  ——市场经济体制折射的“双刃剑”文化所形成的阴影,泛化了等价交换原则,淡化了领导者的奉献精神,导致金钱至上与民争利。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在法治观念不强,社会建设各项制度不完善的大背景下,所循的“游戏规则”充斥在社会生活的非经济领域,甚至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权力领域,泛化到行政行管理领域,群众和被管理者慨叹“饭不吃、礼不收、事儿也不办”,领导者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荡然无存。
  (二)来自作风方面的困扰与挑战:四风积弊污滥,严重损害干部心灵,坚持群众路线打折扣。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既是党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其它许多弊端的源头。“四风”流布严重疏离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横在践行群众路线面前的拦路虎
  1、形式主义误政事伤民意。染此弊习者以假大空为主要表现形式,工作中或不察实情,胸中无数,崇尚空谈,乱决策瞎指挥;或追求浩大声势,活动频繁此起彼伏,凑典型、做景点,以备上级考察调研,充列政绩;此类作风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弄虚作假的习气,助长思想懒惰、工于蒙上欺下的不良倾向,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党和国家政令畅通,信息失灵,贻误工作。
  2、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丧失民心。染此弊习者以擅作威福为主要表现形式,工作中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或表现为不深入基层倾听“草根族”呼唤,不关心群众疾苦,闭目塞听,拍胸脯决策,凭想象办事;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只当官,不做事;或前呼后拥,人浮于事,“诸侯心理”,衙门作派十足;或不负责任、遇事推诿,不给好处不办事,作风粗暴、颐指气使,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瞎指挥等等。此风所渐,势必阻碍经济健康发展,效率运行缓慢低下;势必损害社会公平,危害社会稳定,把党所依靠的广大基本群众推离开去。
  3、享乐主义导致追求享受、动摇理想信念。染此弊习者以追求和满足个人的安耽与快意为旨归,鄙弃艰苦奋斗的作风,主张享乐至上的人生目的,追求声色狗马,而不履行个人对社会的义务,甚至不管手段是否正当,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满足一己之欢;工作中拈轻怕重,不愿吃苦出力,逃避责任,遇到困难和矛盾绕着走,更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公务活动乃至日常生活,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此风所及造成人们精神颓废懈怠,行动上侈离人民群众。
  4、奢靡之风自乖人民危害严重。染此弊习者以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为主要表现形式。或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劳民伤财;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楼堂馆所,或笙歌曼舞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或驾豪车戴名表居华屋,直至道德败坏。此风所渐,一些党员干部日益骄奢淫逸,蛮横跋扈,直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蜕化变质、违法犯罪,沾染此风者丢掉艰苦奋斗精神,信念动摇、思想颓废,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综上可见,“四风”问题违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染上“四风”的党员干部眼睛向上点头哈腰,眼睛向下吹胡子瞪眼。放纵自己,脱离工作重心,无所作为,精神消极惰怠。遇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凡此种种,严重毒化社会风气,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三)来自能力方面的困扰与挑战:客观环境之变恰逢主观经验不足,坚持群众路线没底气。
  第一,客观环境变化带来了工作诸多不适应。新时期,我们的执政环境正经历着一系列变化,需要领导者审时度势及时探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
  —— 多元分化的主体导致群众路线散化。在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巨大变动与调整过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社会群体分化鲜明,利益敏感而多元、矛盾交织而凸显。许多干部在“谁是群众”的问题上存在一定困惑;如何在决策中科学合理调节其利益关系,将矛盾冲突降到最低限度,需要不断摸索应对思路。
  —— 固化的阶层导致群众路线虚化。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趋利性,当干部们因迷茫于“谁是群众”而不知道“为了谁”、“依靠谁”的时候,被强化的趋利性会作为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使他们选择与强势者合作,以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群体间流动不畅,阶層向上流动的空间狭窄,甚至出现阶层固化,兼顾“最大多数群众利益”的可能落空,正确的群众路线可能会被有意无意地虚置。
  —— 人口流动频繁,群体组合多变,如何有效联系沟通,反馈民意,保持党的凝聚力、亲和力,是每一个领导者管理者要提高的实际本领。
  —— 干群同步学习,群众素质提高,领导者管理决策实践中面临的咨询互动对象,简单的七嘴八舌之外,将面对“术业有专攻”的群众队伍,如何提升领导水平,以模范“带头人”的形象赢得群众信赖亟需补课。
  —— 传媒发达,政务公开,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现代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环境空前活跃。如何及时有效与群众沟通,为群众释疑解惑是广大干部的新试卷。
  第二,主观经验不足也遭遇着本领恐慌。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而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群体,受制于成长环境等因素,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存在很多误读现象,缺乏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和本领。
  ——将群众路线作“任务”式解读:把群众路线简单化为“走动”,即定期不定期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向群众说说党的政策主张;把群众路线片面化为“单纯办事”,即到基层送送“温暖”,给群众办几件出彩的事情;把群众路线平面化为“意见汇报”,即将一些具体任务或决策交由群众讨论后,收集意见简单汇总后汇报给上级。
  ——将群众路线作“取代”式解读:以经济指标取代群众路线。片面理解“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只要经济指标、进度上去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因而,眼光盯牢能够带来“指标”和“能人”的队伍,对普通百姓的事情漠然置之熟视无睹。以“泛市场”取代群众路线。把经济体制及其理念泛化到社会管理诸领域,一切唯“市场经济”是举,办事决策强调“市场”手段,群众工作热衷于“按市场原则处理”,“靠人民币解决问题”,放弃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的互动沟通。“依法行政”取代群众路线。片面理解“依法治国”方针,认为,既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依法行政,那么,“起诉”、“公证”、“报案”就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在坚持依法行政,从而也就是坚持了群众路线。
  (四)来自制度方面的困扰与挑战:工作制度机制不完善,坚持群众路线难以系统和持续。
  例如,群众工作随机随意多,系统性、计划性不足,容易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事倍功半;群众的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顺畅,致使政治参与和表达呈现非理性、非制度化类事件增多,近几年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多少与群众参与不足有关;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机制尚未健全并有效运行,常有失误性决策损害群众利益遭到批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难以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加重了他们对社会的怨恨,加大了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而干部考核制度中“GDP”硬指标导向尚存,与此相对应,群众工作却以柔性规定式原则要求,由此造成一些干部不肯费力吃苦去做与民生和群众有关的工作;此外,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也不完善不健全,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群众工作的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细化,规范化,等等。
  三、新形势下践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对策思考
  群众路线面临的诸多困扰和挑战,实质是思想、作风、能力及制度几方面建设失衡失调的问题。必须从加强作风建设入手,通过从思想文化浸润、作风能力锤炼培养、制度机制完善等方面组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群众路线的实践价值。
  (一)加强理论学习,加重思想文化浸润功夫,打牢践行群众路线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思想文化是坚定群众路线的动力,因此,必须强化正确的思想文化学习,构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强大的精神领地。由此首先要加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教育学习。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权力观和地位观的教育学习。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教育学习 。
  通过学习,在内心回答“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这三个即通俗又深奥的问题,努力提升“公仆心”的境界。
  通过学习,从传统文化中探索积淀符合中国特色和当代国情的思维、观念,优化工作质量。例如,基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辅之以中国特色的“情与理”,探索“情理法”三统一的管理理念;基于“和谐”、“和而不同”文化观念和《宪法》关于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制度要求,完善健全民间纠纷调解平台及时有效开展群众工作;
  (二)信守知行合一,突出实干业绩,以优良作风为践行群众路线保驾护航。
  中国古代思想家就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实践的基本理论,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实践中坚持不渝。   1、坚持学用结合,内省慎独,坚定执政为民操守。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标,提高官德修养和作风建设。特别要强调的是遵行古人的“修身”功夫:坚持“吾日三省吾身”,肯于“见贤思齐”,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自觉改正。
  2、坚持创业为重,民主公正,务实惠民,以实慧和愿景赢得群众。恪守务实精神,循民心干实事,善谋大事,乐办小事,多办实事,常办好事。古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箴,值得领导者坚定奉行。遵行民主风格,科学管理,增益民望。通过密切体察民情,反复求证,追踪修正等民主环节,保证管理和决策的执行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培育创新品格,肯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锻造创新胆识和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锐气。克服唯书、唯上、唯洋等思想障碍,在虚心汲取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管理实践中展示出优秀的领导艺术。
  3、坚持平民本色,以俭为荣,以正为要,以高尚形象做群众楷模。
  ——以“人民儿子”之心践“衔环报恩”之行,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古代表达为官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细细品读应能得到教益。
  ——以“守夜人”情愫惕惕居官,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为公而珍惜民力,尊重民意。为私而朴素为本,深究民瘼。杨家岭石窑宾馆餐厅对联“粗饭杂粮致富勿忘本色;忆苦思甜创业何惧艰难。”既是延安精神的一种写照和延续,也是领导者作风建设的金箴。
  ——珍重品格修为,讲情趣,讲操守,以优良道德风范做群众表率。讲情趣: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可以怡心养性,“修炼”人生,提升领导者人生品位、官德建树和领导魅力。注重生活“小节”,严防低级趣味的滋生。讲操守:一个人所持的志向、品德、情操等是个人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培养优良作风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三)积累经验,探索方法,提高践行群众路线艺术性。
  群众路线是根本工作路线,又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认真总结经验,探求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方法,才能将为民之心化为实践。
  1、坚持调查研究,植根群众汲取民智民力,提高管理科性。調查研究是领导者的基本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必修课。古代官员就特别重视“微服私访”式深入一线并通过“兼听”了解实况,做出正确决策。毛泽东同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要求更成为优良传统坚持不懈。要使调查研究成为领导者的基本功,探索调查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新环境下的新方法,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指挥提供第一手材料。
  2、善于引导社情民意,实现有效“沟通”,保持干群血肉联系。贯彻群众路线需要大量的思想工作,需要随时引导群众宣传群众,从而使符合民心民意的政策规范,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引导,深入民心,获得拥护;使有争议的决策,也通过“丑媳妇见公婆”的细致交流和开导,理顺思想情绪,进而得到更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此,要掌握沟通交流的普遍原则和方法,锻炼培养关注和倾听的本领,尤其肯于聆听反面意见,甚至“鸡蛋里面挑骨头”式的批评。要有群众严责而不怒,唾面不擦任其自干的宽怀雅量,消弭群众心头的怨怒和火气。
  3、善于应对危机,勇于负责担当,提高官民信任度。社会转型期的民声民意复杂多变,社会矛盾也处于多发期和敏感期,面对各种矛盾敢于负责,应对裕如,使矛盾缓解乃至化解,做践行群众路线的现代领导者。对于突发类矛盾要遵行“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应对原则,突出角色意识,当机立断控制事态;打破常规,勇于担当,在风险中化解风险;换位思考,真诚为群众谋划,以真情赢得群众支持。
  (四)强化制度威力,完善制度规范,推动践行群众路线常态化。
  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是根本。既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加强制度建设。让党员干部明确,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出成绩、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明得失、只有服务群众才能求进步,提高自觉联系群众积极性。所以,必须健全和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为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根本保证。这一制度体系主要包括:
  ——民主决策类制度:践行群众路线首先从民主决策起步,以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自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这一制度应该沿着“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三要素来设计,保证群众参与决策积极有序,决策咨询充分,听证广泛,评估监督到位的原则。
  ——民主协商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类制度:通过疏通并扩大协商民主渠道与范围,完善群众利益表达制度,保证群众的意愿表达通畅快捷,推进协商民主多层、广泛推进。通过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丰富民主形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多层次、多领域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制度的“五公开”,推进权力运行的阳光与规范,提高权力运行的公信力。
  ——干部群众工作考核评价类制度:以群众认可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的基本依据,以干部作风状况、群众工作状况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着眼调研科学合理、群众参与广泛、对策可行有效的目标,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加大量化指标比重,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类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群众制度、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和群众制度等。此外,还应制定规范“三公”经费的有效办法和干部职务消费及工作生活待遇方面的制度,遏制干部的特权行为。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推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许耀桐. 群众路线是如何萌发提出和确立的 [N].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7,10.
  [2]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全面把握群众路线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N]. 经济日报,2013,07,09 .
  [3]张 浩.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着力点[N]. 南方日报,2013,07,09.
  [4]习近平.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J]. 京华时报网络版,2013,06,26.
  [5]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J]. 群众路线网,2014,01,10.
  (作者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展会服务的相关研究,探讨了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衡量维度,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大量阅读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参展观众感知服务质量和行为意向满意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参展观众 感知服务质量 满意度 行为意向  本文通过2014年第47界(春季)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参展观众对展会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探讨参展观众的展会感知服务质量、行为意向及满意度。为会展主办企
期刊
期刊
【摘要】 本文回顾了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确立教学内容阶段、教学知识点多样化阶段和教学知识点删减并统一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指导思想由普及法律常识转向培养法律意识。  【关键词】 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181-01    法律基础教学知识点主要是依附
基建工程是电大自身管理及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其建设质量关系着电大自身发展水平以及高校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本文从电大基建项目过程跟踪审计现状分析入手,结合过程跟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是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吸取相关学科一系列科学成果,经过归纳、总结、提高所形成的系统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
期刊
期刊
马克斯·韦伯说过,任何一项历史事业都有一种无形的社会精神气质作为时代的精神力量来支撑,没有这一支撑,这项事业就难以完成。而《大国重器》就是当代中国工业精神的呈现与诠释
提到桃源,人们往往会想到陶渊明笔下乌托邦式的天堂,世外桃源曾经是多少人梦寐的追求.现如今,地处昆明市闹市区盘龙江畔的“世内”桃源--盘龙区鼓楼办事处桃源社区,则以社区
榕树掩映中的朴素院门,低矮但不失温馨.在春天里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日的最后一抹夕阳的辉照下,门楣上红底描金的“凤院”二字,古拙中包含生机.这本是“雨生白谷”的季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