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古诗教学管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古代作品共100余篇,其中诗歌篇数占一半以上。由于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愉人效果,能极有力地陶治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如何教学古代诗歌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积累古诗教学经验,势在必行。
  
  一、认识古诗,掌握其特性
  
  教学古诗,不能为教古诗而教古诗,教古诗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古诗的基本特征,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条件。
  
  1.认识古诗的“美”。古诗是美的,这种美是综合的,它調动人的各个感官去体验、分析、品味。古诗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一是音乐美,古诗美就是通过特定的节奏,让人在“顿、挫”中体验到旋律美,并通过时高时低的“抑、扬”,让人随着古诗跌宕起伏。古诗大多是押韵的,韵脚在一首古诗中不断地有规律地出现,使古诗产生一种和谐流畅之美。其二是排列美。古诗不但讲内涵,而且讲形式。我国古诗讲究整齐一律对称平衡,使人达到视觉与听觉上的一致。古诗运用对比和对偶手法,甚至有时运用文字排列图案的方法,使读者在对称的形式中体现平衡美。其三,古诗的美是和谐的,它集中表现为各部分的统一、协调、均衡。同时,它告别强调声调的和谐。沈约说:“一简之内,音韵尽味,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2.掌握一些古诗的写作技法。古诗是讲究炼字的。有些诗,一字可以使整首诗生色。诗人贾岛的“推、敲”之辨,王安石“到、过、满”之争,都是作诗炼字的名传。古人说:作诗在于炼字,片言可以明百意,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句子,古人也是有讲究的。如辛弃疾“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把“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倒过来写了。古人在句子中,大量运用对偶手法,有些体裁如律诗,还规定了颔:颈联必须对偶。
  
  3.认识诗歌的意境。古诗是充满想象和联想的。可以说,没有想象不成诗。读诗要充分调动想象联想作品字里行间描绘的“境”“象”。古诗的意境有两个特征:其一情景交融,其二是虚实相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学古诗只有在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才能有进一步的学习,学生学习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二、熟读古诗,体验其韵味
  
  学习古诗,关键在“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在教学古诗特别是教小学生时,教师不宜作过多分析,而应重视让学生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如齐读、朗诵、背诵,并进行一些比赛,或让学生结对子,互相诵读;或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之美,是非朗读不能体会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名句不朗读是不足以品味古诗之美的。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
  
  1.教会学生如何背诵古诗。古诗讲究节奏,抓住这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划分诗歌节奏,再在划分节奏的基础上,一段一段进行背诵,背完两段再从头至尾背一遍。有的古诗较长,教师可同样可采取这样的方法:背完第三段,再从头至尾背一遍。如此类推,一首或短或长古诗,用不了多少工夫,学生就会背诵。
  
  2.运用想象,形成意境。古诗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意境美。有些古诗的意境,学生较容易体会的。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的境象,瀑布的绝高,在学生心中很容易就产生了。又如“满面尘灰烟衣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又黑又苦又老的形象凸现而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类诗句,就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简单理解,联系前后事物,在头脑中给它们连线,形成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如此。
  
  3.囫囵吞枣,不强求理解。读古诗,有些是不能强求学生理解的,片面注重学生理解古诗反而会降低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让学生理解,恐怕有一定难度,但在背诵的基础上,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他们自然就会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理解诗人既快乐又略含惆怅的感情,那是很难的。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三、走近诗人,品味其精髓
  
  诗言志。诗人不可能单纯刻画事物,诗里一定蕴含着某种情感理念,诗人表达着喜忧褒贬等各种情绪情感。这些情感有的是明显的,一眼便知。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的是潜藏的,不易感知的。如“轻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学生要真正学好古诗,不走近诗人,难以实现。
  
  1.掌握诗人的写诗背景。有些古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情况写就的,这特定的情况下就有特定的感情,如果单就诗人某个特征简单判断,有时未免失之偏颇。如白居易写现实生活,多是描写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如“地不知寒人要暧,少夺地衣作人衣”,“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有时却显得心情十分开朗,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要了解诗人的人格。“悲愤出诗人”,“忧郁出诗人”,历史上著名大诗人,几乎都是“冷对千夫指”的角色,追求自己的人生,不肯弯腰侍俸权贵。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不肯摧眉折腰侍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做官而从事农耕生活,成了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事实上,只有对诗人品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其诗歌才能最准确、最有韵味,最受其感染。
  教学古诗,教师要不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而只有在不断获得好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学好古诗,也只有学生学好了,教师教古诗才越教越有味。
  教古诗,乐无穷;肯品味,定成功。
其他文献
语文高考试题第II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考生得分较低的一道题,在迎考冲刺阶段如何复习这一专题,也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    一、为什么要首抓现代文文本内容    1.从《考试说明》规定的要求来看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九项能力要求。这九项要求,几乎全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表现重要内容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乡村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
摘要: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可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为学生的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可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给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关键词: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
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我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玑,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入选的古诗,更是古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为了创设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艺术地使用了“加减法”。    一、添加兴趣,删减约束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也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摘要: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课堂呢?怎样让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十足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语文课堂魅力十足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能有效驾驭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怎样让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十足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摘要: 本文对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教法“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面对极具现代意识的语文新课程,面对变革中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展现语文课的魅力。不论是哪一种类型、哪种风格的课堂教学都要求有活力,要摒弃那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一个充满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