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伟大的中国小说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200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學写作与民族记忆的话题,说得简单点儿,就是想象与记忆、飞鸟与大地的关系问题。记忆如何在想象中闪光,想象如何在记忆中展开?这就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故事。文学作品的魅力,除了语言本身,更多地还在于带给人的精神力量与精神指引。所以这个故事就必须不仅好看,而且要有味道。一个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中国故事。因为他用汉语写作,他的骨子里流淌的是中国血,做的是中国梦,他所持有的是中国经验,阐发的是中国哲学与中国智慧。
  伟大的中国故事从哪里来呢?
  哈金是这样定义伟大的中国故事(小说)的:“一部关于中国人经验的长篇小说,其中对人物和生活的描述如此深刻、丰富、真确、并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个有感情、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认同感。”虽然这个定义深受伟大的美国小说的影响,我觉得还是基本到位的。但我更认同他所提出的,一个作家必须要有着伟大的文学信念。在这个信念支撑与鼓舞之下,给自己设定更为巨大的标高,向文学大师学习,并把他们当作对手来超越。一个作家的写作进程,就是在不断逼近伟大作品的征途。
  在瑞典学院演讲时,莫言自称只是个讲故事的人。事实上,每个中国作家都是在用不同文体讲述故事的人。他们一边讲述着我们自己的故事,一边在追寻伟大的中国故事,并期待着两者的相遇与会师。怎样讲好中国故事,莫言认为,虽然局部或细节可能与现实生活相似甚至雷同,总体上和根本上还是任由讲故事的人“独断专行”、“颐指气使”,有意识地写出来的。也就是说,不仅现实生活盘根错节,创作与现实同样是盘根错节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创作中国故事时,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建立起丰富与浑厚的联系,才有意义,才能产生历史纵深感。
  民族记忆是文学创作的土壤,蕴藏着产生伟大中国故事的丰厚资源。中国故事意味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观上承载了民族的精神命脉,而每个变革的时代又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关于小说与时代,我曾经谈到过:“小说已死,不是说这种文体的消亡,也不缘于人们的懒散和生存压力,更非其他艺术门类的纷扰和其他媒介的强力侵入,而是小说本身,他的种种可能与人性上的挖掘,似乎已经探索完结。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时代与语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与风骨。每个写作者,也都有着自己叙述的腔调与癖好。有人的地方,就永远有小说。小说,于人而言,是对未来的一种过去式把握。”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既要走向民间,亲近传统,又要抓住时代特质,突破常识与俗见的约束,开辟广阔的新领域,获得感受现实的新视点。
  另一个我们老生常谈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里的“世界”,不能简单局限于方位地理,而是指民族记忆中的精神命脉与人类普遍经验与崇高美学以及“人”的哲学上的对接。伟大的中国故事也好,伟大的中国小说也罢,应该提升本民族的认知经验,对全人类富有启迪和警醒,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因此,正如格非所言,要对中国故事有所贡献,“我们应当对世界各地的文学、文化和文明抱有开放的态度。事实上,没有外国故事做参照,没有其他的文明和文化来加以比较,我们又如何知道中国故事的独特性呢?”任何传统文化都跳不出人类经验的范畴,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本身,就是世界各民族记忆的融合与淬炼,海纳百川的心态,如同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一样,是因中国气派而得中国故事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事物  这些路我走了一趟又一趟;  这些草青了一季又一季;  這些河流了一年又一年;  那些久远的乡音啊,一辈又一辈平仄不变。  远去的时光,都成为记忆,曾经的张力已经消亡,细弱的声音和卑微的事物是永恒的纯粹。  流动的风向我低语,灵魂是一道闪电,嵌进无尽的痛苦,一直坚忍着,坚忍着本质。  我能否听见一条鱼在呼喊  水应该是清澈的,流动的。  鱼畅游着。  单薄的身姿怡然自得,穿过透明的水。  我
装满紫外线就有感动  运一堆谷子  运一堆堆粪土  把家里家外需要运送的  乱七八糟的东西  借孩子的乳名装进去了  在人与人之间  骨头与脊背之间  用背负的方式过滤方言中的内容  那黄澄澄的粮食  那低低飛过的麻雀  田野里枯黄的草芥  锅灶里的烟灰  掌心里的苍白  还有屋顶上防水的泥土  就依靠背篼的命运  生生不息  回归自然的场景  在庄稼人的脊梁上  自在逍遥
阿尔山如是说  姐妹们,你们脸孔放光地走来  长裙刮起阿尔山旋风,红加黄加绿加蓝加紫加黑加……  啊我从没见过这么多种颜色的风  姐妹们你们惊讶的呼喊我已听到  我吓住了,还是震住了你们?不,我只愿理解为  我迷住了你们  姐妹们我的湖水有时强有时弱  我的湖水有时静有时喧,柔和或激烈的光芒  照见你们纤细或勇猛的心  我在夏天迎接你们,听,群花在鼓掌  我在秋天迎接你们,看,多汁的果实滚滚奔来 
1  如云躺在被窝里,让被子蒙上头。如云让被子蒙上头不是因为冷,是不想看见不想听见外面的年。后院的邻居家噼里啪啦地放了一挂鞭炮,把年声送进被窝里,如云烦躁地翻了个身。床头的手机响了,是二程的微信,问今天准备干啥,想如云了等。如云斟酌了一下措辞,回了微信。昨天,如云和了一盆发面,蒸了一锅菜馍馍和一锅豆沙包,今天准备炸点丸子过油,明天煮肉包饺子,年,就这样齐了。  不这样齐又能怎样?婆婆饭量小,用她自
几十年了,母亲一头存粮一头存柴禾  粮食没有多的时候,柴禾也没有多的时候  她常說没有柴禾还吃什么饭  吃什么也和动物一样  所以,树枝,木头,秸秆,荒草……  一切能烧的在她眼里都是宝贝  为了蓄柴禾,她专门在粮仓边建起了柴房  把那些木柴一截一截地锯好  像金条那样一根一根地摞在一起。至于  那些秸秆,除了喂牲口,她也一捆捆  地放在柴房或建起草垛存放着  母亲说这是过日子的存款,用的时候随时
【摘 要】 课堂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对打造高效课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思维能力是提升思维品质的前提。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路开阔,打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思维;图画;图表;空间  世界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们的思维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初
楔子  今天我要给你们讲的故事是我的亲历。论发生的时间,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松城的“借君园”还在——它是松城最早的文艺沙龙之一,许多文艺青年聚集在这里,畅谈理想与未来。那天晚上,来了三个画画的人,二男一女,一男一女是师大美术系的毕业生,恋人;另一男是艺术学院的在读生。他们三个是朋友,也是“借君园”的常客,经常在这里混吃混喝,因为来往于“借君园”的各色人等中不乏工薪阶层中的高薪者,他们会把一些
章丘古城,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却是历久弥新,越来越容颜秀丽,气质婉约。清照若在,如今的山明水秀,不知要多给她多少灵感;泉边山中,不知又会多写下多少传世名章。  彼时的古城,白墙黑瓦的民居绵延不断,青石板路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女郎山在城北屹立,绣江河从城东滚滚北去,人们世代居住在这富饶的鱼米之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故五谷不绝。老人们常说,居于章丘,是上一世积来的福气。  清晨的古城,蒙眬着
在黎明前朦胧的月光下,我看到大嫂仿佛身穿玫瑰色的上衣、蓝布裤,正在那小巧玲珑的小石碾前磨轧豆面。忽然间我又发现自家的菜地由村前搬到了小石碾所在位置的下方。发现菜地不平整,我便用锄头和耧耙平整菜地,调菜畦子,看到自己也能把菜地打理得有边有棱的,甚是高兴,正待我向大嫂夸耀自己时……兴奋之中,我从梦中醒来。原来,小石碾如同生命中的神秘图腾飞入我的梦中。  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乡村生活似乎与石碾有着千丝
当了两年兵的张学波,复员回家以后,就去本村小学当了教师。  张学波当兵前,连小学三年级也没有上完。考虑到张学波的文化水平,嬴南村小学校长王若嬴让他教一年级的语文课。几天以后,王若嬴去听张学波上课。张学波在教学生学汉字“tǎ(塔)”时,竟然拼出了一个“楼”字。因为课本上那“宝塔”一词的右边,画着一幅延安宝塔的图画,张学波把那图画看成是一座楼了,所以,学生们也都异口同声地,跟着他将楼读成了“t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