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中的看与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rat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一问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里的习题,弄清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等于找到了解读《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密码。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本文可以有四种选择:第一,孔乙己。第二,酒客,掌柜。第三,作者。第四,小伙计。作者之所以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显然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追求有关,与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有关。我们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在文章第十节,鲁迅着意通过酒客与掌柜的议论来叙述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这件事,这是为什么呢?孔乙己被丁举人吊起来打,以致打折了腿,作者写其惨状,没有从正面渲染。而是通过酒客讲述这个故事,为什么呢?这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所谓“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而是表明,鲁迅所关注的不仅是孔乙己横遭迫害的不幸,他更为重视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不幸的态度和反应。掌柜就像听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再的追问“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没有半点同情,只是一味的追求刺激。酒客轻描淡写地讲着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新闻,还谴责孔乙己“发昏”,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谁晓得,许是死了”,没有人关心孔乙己的生与死。说故事的人在说故事,听故事的人也只听故事,没有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同情。相反,而是把孔乙己的不幸当作笑料,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孔乙己的最大不幸不是没有进学,也不是打折腿,而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理解、同情。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放在众目睽睽之中来写,放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来写,这样,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模式。孔乙己处于被看的地位,当然要选小伙计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随着对课文的更深入的解读,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更加明晰。
   一.掌柜与酒客“看”孔乙己
   酒店的氛围通常会因孔乙己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文中有多处类似的概括性描述,这些叙述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人,如果有点价值的话,那就是成为人们无聊生活的笑料罢了,甚至他的不幸也成了人们的谈资。他的唯一的价值,就是供人取笑。鲁迅把描写的重心放在了掌柜与酒客如何看孔乙己上。
   掌柜与酒客是如何对待境遇凄惨的孔乙己的呢?掌柜反复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可见掌柜没有关心孔乙己的死活,他关心的是钱。孔乙己在掌柜眼里连十九个钱都不如。掌柜与酒客见到用手走路的孔乙己,依旧是取笑他,甚至逼问他折腿的原因,当众揭他的伤疤。掌柜与酒客的哄笑与孔乙己的哀求形成对比,他们把孔乙己的不幸当成笑料,孔乙己的不幸的血腥味在哄笑中消解。正常伦理情感的自然反应(同情)扭曲为一种审美的反应。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都能成为赏心悦目的体验,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成为他们娱乐、慰藉自己的东西。通过“鉴赏”被看到的痛苦,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这也表现为一种麻木。这就是看客的本质。通常看客从别人的不幸中寻求审美的满足,而忘却了自身的痛苦。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说孔乙己大约死了也罢,的确死了也罢,是没有人关心的。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活着只给人取笑,死了也无人关心。
   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人,他活着只给人取笑,死了也无人关心。掌柜与酒客甚至在孔乙己最悲惨的时候也不忘通过取笑和挖苦他来取乐,这表现了掌柜与酒客这些看客的麻木。
   二.孔乙己“看”自己
   文中有些句子能够体现孔乙己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这些句子表明了孔乙己对自己的定位:“站着”,表明孔乙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生活贫困,没有社会地位。“长衫”,代表一种身份,代表自己是读书人,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他强调自己是读书人,是有身份的人,是君子,是能安守穷困的君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是国家,社会不可缺少的君子。
   我们发现:孔乙己的自我评价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也即与孔乙己的实际地位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这是不幸,这是悲剧。(这时,我们不禁会问: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又如何?当代知识分子又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呢?)
   三.小伙计“看”孔乙己
   在故事的开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小伙计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与角度“看”孔乙己的。但后来,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我”对孔乙己教我写字,采用了三不政策:不理会,不耐烦,不热心。孔乙己却是恳切的、高兴的教我写字。对“我”的态度,他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我”的态度与孔乙己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显然,小伙计最初确实是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但随着不断附和着笑(这是掌柜允许,甚至鼓励的),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就逐渐发生了变化。终于,这位天真的小伙计就这样被掌柜和酒客同化,最终成了看客中的一个成员——这也是小伙计自身的悲哀。
   小伙计变成“看客”是个悲剧,悲剧不仅仅属于孔乙己和小伙计,还属于麻木、冷漠的酒客与掌柜;等级森严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的时代;病态的人性,卑劣的国民性。
   四.作者“看”孔乙己、看客、小伙计
   在小伙计的背后,还有一个“隐含作者”在“看”,不仅冷眼“看”看客怎样看孔乙己,而且“看”小伙计怎样看孔乙己和看客。作者对孔乙己、看客、小伙计遭遇不幸表示同情,悲悯,对他们深受苦难却又懒散不知奋起感到愤慨,激愤,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对看客、小伙计的“看客心态”持批判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民性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
   五.读者“看”孔乙己、看客、小伙计、作者
   我们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自身立场、态度、情感有什么变化呢?开始,我们认同叙述者,对孔乙己的命运采取有距离的旁观态度;随着叙述的展开,隐含作者的眼光、情感逐渐与叙述者拉开距离,而靠拢、认同隐含作者,从孔乙己的可笑中发现了内在的悲剧,不但对掌柜、酒客,而且对小伙计的叙述也持怀疑、批判的态度,可能会引起我们更深远的思考,甚至反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活中他人的不幸?我们是不是也会像小伙计这样逐渐被“看客”同化呢?
   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是一个“大游戏场,大剧场”,一切真实的思想与话语一旦落入其中,就都变成了供看客鉴赏的“表演”。而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看与被看”的模式也就是“吃与被吃”的模式。“游戏国”的看客也就是无意识的“杀手”。文章不仅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更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图景的观照,更注重对国人“看客心态”的批判。作者之所以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显然与作者这一写作目的和追求有关,与形成“看与被看”的叙事模式有关。
   鲁迅先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国民性等的深刻体认与剖析,能够探测到历史和人性的深处与隐蔽处,后人可以不断地向其反归,回省,激发出新的思考与创造。
   熊永华,语文教师,现居海南海口。
其他文献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主人公,时常忽略小人物在文本中特有的文学价值,而由于对“小人物”的忽略,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文本解读浅显,甚或理解错误的现象,此种对“小人物”忽略的现象理应引起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人物塑造不分大小,有些人物刻画虽用笔极简,但文学价值极高,阅读教学如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小人物”身上挖掘文学的独特价值,语文教学定能海阔天高。  一、错误阅读“小人物”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文中将北国的冬天、闽粤等地的冬天以及德国的寒郊散步与江南之冬作对比,选取“曝背谈天”“冬郊植被”“微雨寒村”“江南雪景”及“旱冬闲步”等五幅典型画面,展现江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写景类文章往往是某个时期作者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景中含情,自古皆然,好的写景文并非纯粹写自然景观,聊资消遣而已,“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郁
问:看到《群山之巅》最后一句话“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你创作完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答:就是一种无言的苍凉感。也许是与笔下相处了两年的人物告别的那种心疼与不舍;也许是内心还涌动着一股热泉,可又无处倾泻的那种伤感。   问:《群山之巅》这本书书名的内涵?为什么钟情小人物?   答:我塑造的这个小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群山之巅,所以很自然地就用了这个标题。高高的山,普普通通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或表达了人间至情,或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优秀作品,却由于学生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有限,无法为他们所欣赏。笔者在教学《项脊轩志》的时候就碰到这样的问题。《项脊轩志》是一篇公认的感情细腻深沉的好文章,可谓“句句皆情”;可学生却认为写的都是小事,读起来很平淡。显然,学生与文章和作者有“违合感”,审美距离较远。因此,我教学时,在解决了语言文字层面的问题以后,就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
近读文章《在美国知道“不知道”》(载于《潇洒》杂志1997年1期。作者:年华)感受颇深。“……在美国,有许多事情让我瞠目结舌,其中之一就是教授说‘不知道’,多次碰上教授说‘不知道’和‘你怎么看’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来填充自己的脑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我们多数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教授怎会不知道”,“教授怎么没主见”的现象,却恰恰让我们的教改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们综合《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找到1927-1939年间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出版的冠以“国文”或“国语”名的初中教科书39套,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见,30年代最大的教科书出版商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四家出版社共出了19套教科书,占当时同类出版物数量的一半左右。这39套教科书,都是文言白话混选,文言文数量按年递增,且按是否分单元,课后是否附语法修辞和文学知识的不同,这些教
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一)》中有诗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一壶酒一个人喝是孤独,但是与邻里朋友分享对饮,却是欢乐无穷。酒尚且如此,无穷无尽的知识资源更是这样,我们应该将脑中有限的知识分享,来收获他人有限的知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将每个人有限的知识罗列起来,就可以使我们本身原有的知识增值。这是一个抛砖引玉,开阔眼界,增强思辨,储备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利用自己有涯的知识,吸收异于自己
质疑是学习的必要手段,不论是哪一个学科都不例外。语文阅读中,只有教会学生去深层次发掘文中蕴含的深意,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会读书。若说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前面挡着一扇大门,那么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它让我们一览生动、灵动以及饱含激情的语文课堂新貌。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合理的设疑载体?以下笔者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提问的目标要有明确性   有效提问旨在提高教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作文要写得出新出彩,就必须要运用生动的、典型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无疑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如今不少中学生腹中积累的素材寥寥无几,写起作文来常常使用雷同的材料,令人生厌。  一、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写作素材储备量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从生活中提取和积累素材。写作活动本质是反映生
在当今数字化的信息社会里,“浅阅读”“伪阅读”虽也常受批评,但“碎片化阅读”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不能不令有识之士尤其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忧虑。因为这与我们课堂上倡导的深阅读南辕北辙。深度阅读文本给人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文本解读时,应教给深阅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在平常的文字符号中,在细微的片言只语中,感受一波又一波真情,欣赏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