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一、重视“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校园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其本质特征是在教育或管理中要坚持以激励为核心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人文思想”,无论是教学设施、学习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生态平衡”理念,充分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创建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学校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比如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在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管理”并不排斥“法治”,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虽然也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制度文化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作用,制度的制定、执行必须人性化,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一是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施教同一门课程。二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三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
二、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校园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校师生员工的头脑,共同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钻研科学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培育科学发展的文化和环境,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和途径,促使人人都成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和模范,从而把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全面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协调家庭、社会的关系,促进校园和谐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重视“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校园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其本质特征是在教育或管理中要坚持以激励为核心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人文思想”,无论是教学设施、学习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生态平衡”理念,充分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创建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学校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比如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在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管理”并不排斥“法治”,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虽然也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制度文化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作用,制度的制定、执行必须人性化,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一是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施教同一门课程。二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三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
二、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校园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校师生员工的头脑,共同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钻研科学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培育科学发展的文化和环境,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和途径,促使人人都成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和模范,从而把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全面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协调家庭、社会的关系,促进校园和谐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