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maogaishilang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中含有大量传统文化内容,老师应基于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延伸其中的传统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为媒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传统美德的发展。本文结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实践,试图探究出一条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传统文化渗透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发挥阅读教学的优势,积极展开传统文化渗透,利用教学模式的延伸,切实开展传统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获得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育过程中,笔者结合群文阅读教学、传统诗词创作教学、师生互动讨论、多媒体教学等途径,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并自觉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
  一、利用群文阅读拓宽传统文化学习视野
  群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素材展开阅读,从而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课文与群文阅读素材进行对比,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群文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的阅读教学,依托课文“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入“寡人之于国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孟子》篇章,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课文与群文阅读素材展开阅读,并在小组讨论中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群文阅读后,教师就孟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并为学生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思孟学派”。为学生解读孟子的思想是基于“性善论”,并解读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良知良能思想”。通过群文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在阅读与讨论过程中,学习到更为丰富孟子思想内容,有效地扩充了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基于诗词教学开展传统诗词创作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学中,以课本中的诗词体裁为基础,开展传统诗词创作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古体诗词表达心声,使古诗词文化得以传承,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例如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基于对元曲《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教学,在为学生解读“天净沙”曲牌的体裁结构基础上,为学生展现了《天净沙·秋思》中“由景入情”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仿写。学生在仿写过程中,纷纷借鉴原作中的重叠式景物描写手法,创作出了具备情境特点的散曲作品。如学生A创作的《天净沙·春景》:“春风绿柳春花,恰到万物萌发。朝阳映下,你我共享韶华。”从春天的景物特点描写入手,体现出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
  三、通过互动阅读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师生互动讨论教学的开展,需要建立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的引导入手,组织学生在阅读后,就阅读体验开展互动讨论,在此过程中丰富自身知识、交流彼此体验、升华思想理解,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开展手段。在师生互动讨论中,基于传统文化渗透的主线,为学生在阅读之前设置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主阅读,以此促进学生在主动地学习过程中发展知识、交流情感、提升思想。
  例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教学,根据课文内容,教师提出三个阅读问题:(1)“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传统文化思想?”(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观点对你有哪些裨益?”(3)“怎样将《论语》十二章中对学习方法的论述引为己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课前提出的三个阅读问题,将课文内容与自身学习情况相结合,在收获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依照阅读问题掌握了优秀的学习方法论。在之后的师生互动讨论过程中,就三个阅读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普遍表示,通过阅读《论语》十二章,见证了古人对于学习孜孜不倦的主动心态,需要结合自身当下的学习情况,利用课文中的学习方法促进自身学习进步。
  四、依托多媒体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多媒体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延伸,能够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我们在初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课文内容展开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收获。
  例如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了自《大学》中格物致知精神的起源—“物格而后知致”;至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解读—“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再到课文中王阳明早期的“守仁格竹”与心學思想成型后对格物“去其不正以为正”与致知的“致良知”解读,系统地为学生展现了“格物致知”在我国传统哲学史中的发展脉络。学生通过了解“格物致知”的整体历史,理解了“格物致知”思想的根源,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格物致知”精神运用到生活与学
  习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依托阅读教学模式开展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促使学生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吴晓樱《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24期。
  [2] 桂佰芝《文化延承教学相长—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探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年第11期。
  [3] 张双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周刊》2017年第8期。
  (朱孟启,1977年生,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推广,我国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利用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策略  初中阶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情感价值与认知观念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教育资
“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论证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但是一些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只注重堆砌事例、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却忽视了所引事例(名言)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忽视了围绕论点进行援事析理的推理过程,从而削弱了议论文的论辩力度。  如果在论证过程中强化三种意识,从议论文段的论证结构、援事析理、逻辑推理等三方面着手,合理引用材料,遵循事理
摘 要:写作即语文,通过对写作技巧的培养,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审美能力,写作充分体现着一个人的“三观”和思辨性,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传统的写作教学注入生机,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辅助教学,成为提高传统写作能力、培养思维逻辑与独立观念的新方式。本文从当下初中写作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堪称学生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的“试金石”,因此日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重视。本文列举考生答题时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和错误,给出解决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和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 古诗词鉴赏 错点 解决方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俨然成为让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麻烦”,是得分较低的题型之
摘 要:针对网络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正在逐步丧失的严重态势,教育、媒体、法律各界提出了教育倡导、行政引导、法律监管等措施和手段。笔者则尝试以中国古典诗词来观照当前语言文字不规范之流弊,从古典诗词音韵、格律、意义的角度展开观察、思考,对古典诗词规范与美之关系进行解析,提出须建立正确的语言文字审美观,培养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纠正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纯正美之  理念。  关键词:
摘 要:语文是各科课程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经典则是我国上千年文明的积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经典诵读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对经典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典诵读 语文素养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语文教学大多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单一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更加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如何更好地发挥统编教材的作用,优化与完善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同时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索如何拓展教材文本,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拓展 立德树人 路径  “立德树人”
摘 要:素质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入手,增广学生的见闻,扩宽阅读视野。本文结合中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现状,探讨中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汲取课堂之外的书本知识,拓宽视野和格局,健全人格。书籍可以帮助学生修养身心,让学生了解更多课堂内无法获取到的知识。中职
摘 要: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在技巧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借鉴,在素材上分类积累文本的亮点,在训练上有效合理地进行拓展,高效利用教材,把写作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材 写作教学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这样描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师承杜威的陶行知,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促进品德教育的“知行合一”,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  一、秉承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德育活动的意义  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既需要有立德树人的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处理日常琐事。面对压力,中职班主任应积极开展班本德育主题活动,将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