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通过通用技术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师,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以及技术试验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教学过程中如何灵活创设情景教学来阐述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技巧,并通过对通用技术课堂情景创设实践进行反思。
在传统教学中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认知规律来选择教学,造成学生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信心,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新课改要求从学生出发,形成以学生为本、老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获取知识。那么如何灵活创设情景教学呢?本人对此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在教室中,有许多技术产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解技术与人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印刷技术等来讲解:印刷技术使书本能够大规模的印刷出来,满足我们学习的需求,从而使我们获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多媒体技术使我们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方便,以此来说明技术能够发展人。经过这样一番解释,学生必然能掌握新的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再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一节时,可以以一天的功课安排为例,先早自修,再上课,课间有休息时间,文理科目交叉上课,这样安排反映了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假如不按规律进行作息安排,学习效果必然不佳,体现流程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讲解环节、时序等,学生就更易于接受。下面是一个案例:
请简要分析目前教室中的桌椅中存在的缺点或者有什么改进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提问教室里哪些设计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通过创设这个有关课堂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学生1:椅子的靠背很硬,让人的背感到有点痛,会感到不舒服。
学生2:桌面太小,写字时不够放书,手写字不够舒服。
学生3:写字时我总是弯着腰很不舒服,不是我太高了,而是桌子不够高,而桌面的高度又不能调节。
……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就在身边,学生直观易懂,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更能节约教师备课时间。
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技术,如汽车、电视、电脑等,举不胜举。我们如果合理利用这些资源,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下面是一个案例:
老师:我们学校设施有没有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呢?
学生:有。
老师:具体说呢?
学生:玻璃老化就存在安全隐患。
老师:对,玻璃老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还有呢?
学生:栏杆生锈也存在安全隐患。
……
在这里,教师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经历,因为经常接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学生自然易于理解,再进行相关分析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充分利用学生知道的、感兴趣的资源
要做到这一点,是有点难度,需要教师深入学生,调查学生的兴趣,从而得出相关的依据,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学生的兴趣很广泛,但各有特点,如果教师不加以调查而强加讲解,学生就会因为不能理解其原理而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从而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导致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比如在讲解流程一节时给学生解释一些复杂的代码的运行流程。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流程讲解案例,但如果过于复杂,那么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学生会不听课,导致其余简单易懂的内容也以为复杂难懂,学生也不认真听讲,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知道的、感兴趣的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对于整个课堂,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认知规律来选择教学,造成学生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信心,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新课改要求从学生出发,形成以学生为本、老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获取知识。那么如何灵活创设情景教学呢?本人对此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在教室中,有许多技术产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解技术与人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印刷技术等来讲解:印刷技术使书本能够大规模的印刷出来,满足我们学习的需求,从而使我们获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多媒体技术使我们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方便,以此来说明技术能够发展人。经过这样一番解释,学生必然能掌握新的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再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一节时,可以以一天的功课安排为例,先早自修,再上课,课间有休息时间,文理科目交叉上课,这样安排反映了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假如不按规律进行作息安排,学习效果必然不佳,体现流程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讲解环节、时序等,学生就更易于接受。下面是一个案例:
请简要分析目前教室中的桌椅中存在的缺点或者有什么改进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提问教室里哪些设计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通过创设这个有关课堂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学生1:椅子的靠背很硬,让人的背感到有点痛,会感到不舒服。
学生2:桌面太小,写字时不够放书,手写字不够舒服。
学生3:写字时我总是弯着腰很不舒服,不是我太高了,而是桌子不够高,而桌面的高度又不能调节。
……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就在身边,学生直观易懂,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更能节约教师备课时间。
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技术,如汽车、电视、电脑等,举不胜举。我们如果合理利用这些资源,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下面是一个案例:
老师:我们学校设施有没有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呢?
学生:有。
老师:具体说呢?
学生:玻璃老化就存在安全隐患。
老师:对,玻璃老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还有呢?
学生:栏杆生锈也存在安全隐患。
……
在这里,教师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经历,因为经常接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学生自然易于理解,再进行相关分析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充分利用学生知道的、感兴趣的资源
要做到这一点,是有点难度,需要教师深入学生,调查学生的兴趣,从而得出相关的依据,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学生的兴趣很广泛,但各有特点,如果教师不加以调查而强加讲解,学生就会因为不能理解其原理而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从而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导致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比如在讲解流程一节时给学生解释一些复杂的代码的运行流程。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流程讲解案例,但如果过于复杂,那么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学生会不听课,导致其余简单易懂的内容也以为复杂难懂,学生也不认真听讲,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知道的、感兴趣的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对于整个课堂,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