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10年浙江省文科综合历史高考的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今年历史高考的特点,并针对这种考试趋势,提出了复习历史的策略,力求为明年的历史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文科 历史 高考特点 复习策略
一、2010年历史高考特点分析
本人在2010年的历史高考结束后,通过对本年的试题进行仔细分析,总结出以下的见解:
1.试卷的特点分析
(1)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凸显时代感,这些是2010年浙江历史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如第38题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诸多内外因素的理解;第39题在制度创新的主题下,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为考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权分立制的理论依据、制度设计及其实践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及认识。
(2)能力立意表现突出。2010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很明显地突出了能力立意,即重在考查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和品质。如客观题中的“儒道思想”题(第13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题(第14题)、“民族关系”题(第19题);主观题中的“经济危机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第38题第2小题第二问)、“美国三权分立制的设计评价”(第39题第3小题)等,着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注重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3)重视基础,凸显主干知识。重视对基础以及主干知识的考查是浙江省近两年独立命题中体现出的一贯原则。2010年的浙江高考历史试卷,围绕着各模块列出的学习要点,依据《考试说明》与《学科指导意见》,对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的主干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这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4)试题情境性增强。大量试题运用图片、材料,设置情境,趣味性大大增强。而且图片风格多样,有文物影印图、地图、历史照片、漫画等等。图文并茂,饶有趣味,极大地增强了试卷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有些情境的设置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感。
(5)2010年历史高考难度系数适度调整。据高考改卷老师提供,今年高考历史难度系数是0.53,比去年的0.5有所降低,主要是主观题比去年容易,客观题看似容易,但实际却比去年降了4分。
2.试卷命题的不足
(1)试卷命题与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新课改高考命题主要体现“能力立意”和“目标立意”,但分析试题可以发现,对于知识立意还是比较严重的,三维目标还是集中于传统的知识和能力。
(2)能力考查目标过于集中。例如,非选择题主要集中在“调动和运用知识”之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缺乏能力梯度,高考试题应具有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3)缺乏对当地历史的考核,浙江有悠久的历史资源,而考试中缺乏对这些内容的考察,有必要在今后的考试中适当增加。
二、针对2010年历史高考特点的复习策略
根据对2010年浙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特点的分析,本人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复习策略,这对提高备考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力求读透
《考试说明》是高考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的每章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2.钻研好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高考试题虽不是教材的再现、重复、翻版,但也不是脱离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为基础、为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用足、用好教材。这里所说的用足教材就是要根据每年的《考试说明》所确定的每一个纲目顺序,在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与复习时,逐个展开,一一覆盖。教师的视线要扫描到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任何死角,给每一个知识点以应有的重视和位置。所谓钻研好教材,就是把握好教材当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助性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的主要矛盾等内容和世界史中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内容,教师要拓宽深化,给学生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由天地;对于重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则应在加强理解综合能力方面给予指导;属于一般过程的内容如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要能做到把握脉络,线条清晰;而对辅助性的内容则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使学生分清轻重主次。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不是空的,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高层次的理论说明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否则就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忆在头脑中,从而获得大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确答案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说明与阐释。
4.分三个阶段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
高三毕业复习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合理、科学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呢?我认为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较为合理有利。
第一阶段:复习式的新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与练习,其中《中国历史》既可按专题讲,也可突破教材的章节按时期讲。总之,不能遗漏重要的知识点,特别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了的那些知识点。对《世界历史》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讲述和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考查旧知识,加强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巩固。除按此方式进行教学与复习外,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还应按单元进行“小综合”训练,力求“横中有纵”,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知识结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四月至五月上旬。在这一阶段中,专题复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达到“纵中有横”,实现“纵横交错,经纬沟通”。这时,教师可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进行讲述式复习,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在这里,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宜细碎、零散。如中国古代史一般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条线索,中国近代史则可划分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各阶级的探索史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及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即可。同时,在这一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即五月中旬至五月下旬。这一阶段的教学与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复习迎考的最佳心理状态。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模拟试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还要加强培养学生对问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即解题指导。
5.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试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逐渐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多项选择题的备选项目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进行设问,并做出简繁适当的回答,特别对那些立意很好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再设计,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归纳、整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总之,如何分析好历年的试题,找出规律,指导下一年的备考复习是值得广大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相信随着高考制度的日益成熟完善,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之下,高中历史复习的对策必将日益完备而高效。
参考文献:
[1]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
关键词:文科 历史 高考特点 复习策略
一、2010年历史高考特点分析
本人在2010年的历史高考结束后,通过对本年的试题进行仔细分析,总结出以下的见解:
1.试卷的特点分析
(1)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凸显时代感,这些是2010年浙江历史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如第38题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诸多内外因素的理解;第39题在制度创新的主题下,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为考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权分立制的理论依据、制度设计及其实践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及认识。
(2)能力立意表现突出。2010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很明显地突出了能力立意,即重在考查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和品质。如客观题中的“儒道思想”题(第13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题(第14题)、“民族关系”题(第19题);主观题中的“经济危机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第38题第2小题第二问)、“美国三权分立制的设计评价”(第39题第3小题)等,着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注重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3)重视基础,凸显主干知识。重视对基础以及主干知识的考查是浙江省近两年独立命题中体现出的一贯原则。2010年的浙江高考历史试卷,围绕着各模块列出的学习要点,依据《考试说明》与《学科指导意见》,对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的主干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这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4)试题情境性增强。大量试题运用图片、材料,设置情境,趣味性大大增强。而且图片风格多样,有文物影印图、地图、历史照片、漫画等等。图文并茂,饶有趣味,极大地增强了试卷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有些情境的设置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感。
(5)2010年历史高考难度系数适度调整。据高考改卷老师提供,今年高考历史难度系数是0.53,比去年的0.5有所降低,主要是主观题比去年容易,客观题看似容易,但实际却比去年降了4分。
2.试卷命题的不足
(1)试卷命题与新课改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新课改高考命题主要体现“能力立意”和“目标立意”,但分析试题可以发现,对于知识立意还是比较严重的,三维目标还是集中于传统的知识和能力。
(2)能力考查目标过于集中。例如,非选择题主要集中在“调动和运用知识”之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缺乏能力梯度,高考试题应具有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3)缺乏对当地历史的考核,浙江有悠久的历史资源,而考试中缺乏对这些内容的考察,有必要在今后的考试中适当增加。
二、针对2010年历史高考特点的复习策略
根据对2010年浙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特点的分析,本人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复习策略,这对提高备考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力求读透
《考试说明》是高考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的每章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2.钻研好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高考试题虽不是教材的再现、重复、翻版,但也不是脱离教材去另搞一套,而是以教材为基础、为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用足、用好教材。这里所说的用足教材就是要根据每年的《考试说明》所确定的每一个纲目顺序,在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与复习时,逐个展开,一一覆盖。教师的视线要扫描到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任何死角,给每一个知识点以应有的重视和位置。所谓钻研好教材,就是把握好教材当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较为重要的;哪些是属于一般过程,哪些又是属于辅助性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档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的主要矛盾等内容和世界史中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内容,教师要拓宽深化,给学生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由天地;对于重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则应在加强理解综合能力方面给予指导;属于一般过程的内容如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要能做到把握脉络,线条清晰;而对辅助性的内容则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使学生分清轻重主次。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不是空的,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高层次的理论说明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否则就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忆在头脑中,从而获得大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确答案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说明与阐释。
4.分三个阶段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
高三毕业复习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合理、科学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呢?我认为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较为合理有利。
第一阶段:复习式的新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与练习,其中《中国历史》既可按专题讲,也可突破教材的章节按时期讲。总之,不能遗漏重要的知识点,特别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了的那些知识点。对《世界历史》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讲述和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考查旧知识,加强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巩固。除按此方式进行教学与复习外,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还应按单元进行“小综合”训练,力求“横中有纵”,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知识结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四月至五月上旬。在这一阶段中,专题复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达到“纵中有横”,实现“纵横交错,经纬沟通”。这时,教师可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进行讲述式复习,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在这里,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线条、粗框架,而不宜细碎、零散。如中国古代史一般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条线索,中国近代史则可划分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各阶级的探索史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斗争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及国际关系史等几个专题即可。同时,在这一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即五月中旬至五月下旬。这一阶段的教学与复习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复习迎考的最佳心理状态。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模拟试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还要加强培养学生对问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即解题指导。
5.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试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逐渐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多项选择题的备选项目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进行设问,并做出简繁适当的回答,特别对那些立意很好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再设计,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归纳、整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总之,如何分析好历年的试题,找出规律,指导下一年的备考复习是值得广大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相信随着高考制度的日益成熟完善,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之下,高中历史复习的对策必将日益完备而高效。
参考文献:
[1]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