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全球化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要以全球应对全球。
跨国公司已具备应对全球的能力
其实全球化的问题,核心应该是:以全球应对全球。在已经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如何后来居上,如何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取得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这是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请大家关注,如今主宰世界的跨国公司已经一步步具备了以全球应对全球的能力。全球化的疆场已经打开,全是平原,跑在最前面的跨国公司已经打造了新的能力,新组织结构已经形成。同时,我们已知的产业资源和现有的主流行业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从这点讲,我对新兴市场没有像很多人那样乐观。中国无论哪一个行业,如果没有新能力、新兴组织,没有全球视野,没有对全球的深刻理解,都不可能真正了解自身,了解中国。我们的很多企业最终可能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活也不知道怎么活的。一种新的核心能力已经形成,就是以全球应对全球。不是中国应对全球,不是中国资源整合,而是全球资源整合。
这也就是为什么米塔尔钢铁公司没有做成印度的第一,却成了世界的第一,靠的就是视野和思维。走在最前面的跨国公司已经有了崭新变化。
中国的发展潜力还大受限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联想可以用,戴尔也可以用,华为可以用,诺基亚照样可以用。加上我们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外贸已经占GDP的70%了,全世界没有一个大国开放度如此之高。美国和印度到目前为止外贸只占GDP的20%,日本和韩国是靠美国的保护伞,也是只改革不开放。我们有很多行业还没有放松管制,我们的重化工和装备业,服务业如电信到目前为止还是国企,还有我们的医疗卫生、金融、传媒。有人说中国存款率是全世界最高的,美国是全世界最低的。我们如果存100块钱,美国人可能存10块钱,但是10块钱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可以超过你100块钱。我们这么多存款,由于金融体系落后,大大限制了中国的发展潜力,浪费太多了。
英国和法国曾经打仗打了100年,英国之所以能打败法国,原因是法国靠到富人那儿征税来打仗,英国却从荷兰人那儿学会了金融这套东西,可以发债券,无论穷人、富人,买了债券后回报率都不错,于是都支持政府。最后英国把法国打败了,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的杠杆作用。
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绝对不可低估。我们的GDP占全球5%,到目前为止我们是惟一一个靠既改革又开放走到今天的大国,但是这条路再走下去,能不能把中国带到真正的世界强国,出一批世界级企业,使中国不仅是大国,而且是强国呢?时间可以告诉我们。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成功主要是靠要素投入的加大,成功也主要在非主流产品:鞋子、袜子、打火机。而主流产品仍在非主流市场,包括华为和中兴,华为和思科交了一次手,但到目前为止在美国主流市场没有它们。
科学没有人文是一种罪过
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换到技术,因为跨国公司不可能把你培养成另外一个跨国公司去打垮它。另外,我们太关注技术了,对商业和人文的东西没有关注。甘地说过几句话,很有分量:商业没有道德是一种罪过,科学没有人文是一种罪过,政治没有原则是一种罪过。科技是浮在水面的,没有商业和人文作为基石,科技是会落后的。关注科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永远会在人家屁股后面追,也永远追不上。
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走一条改革继续、开放放缓的路?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我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也鼓吹过这种观点,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个思维已经过时了。这就是为什么2001、2002年我提出新洋务的原因。师夷长技以治夷,我们希望学习洋人的技术和管理,然后把洋人打败。市场是换不到技术的,即使换到了技术,也很难换到技术的再生能力。我去意大利考察就是想看看为什么意大利人和法国人那么有创意?他们的创意是源自于整个环境,除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影响之外,他们从小就流连于博物馆和教堂之中。
真正要应对全球化下的挑战,我们在许许多多方面都需要创新和超越。
要超越中国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第一就是视野和思维的超越。从创办长江商学院第一天起,我们就呼吁全球视野,在月亮上面看地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任何为体为用都是井底之蛙。我们应该对人类所有的文化成果都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就是超越的心态。最近国学又如日中天,我们应该学习国学,但是我们要超越国学,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文化能不能孕育一批伟大的世界级企业,也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因为资本主义伟大之处是伟大的商业机构,在长江绝对不会谈中国式管理,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式管理也是井底之蛙。美国人谈美国式管理,我就骂他们是井底之蛙。美国GDP占全球的20%,全球化的今天它也仍要以全球应对全球,这是惟一的活路。
在全球视野的今天,任何一个民族靠国家队去对抗皇马,这有很大的难度。如今全球已经是地球村了,中国的问题不一定靠中国的机构解决。比如说监管,如果美国的监管是全球最优秀的,中国企业就可以考虑到美国上市,让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在全球范围内找解决方案,不要永远是我、我、我来解决我自己的问题。全球化的今天,有很多好的机制,美国的股市照样可以为我所用,美国的监管力量照样可以解决企业非常多的监管问题,一定要有超越中国来解决中国问题的视野。
超越“自主”才会有更大空间
第二,超越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尤其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过多地强调自主,风险越来越大。因为日本、韩国崛起的时候,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是照顾他们、扶植他们的,当时是为了对抗前苏联和中国。现在中国没有它的扶持,即使你拿到了核心技术,如果主流市场不向你开放的话,也是很困难的。华为和中兴就是很好的例子,你何谓自主。所以过多强调自主会树敌更多,如果跳出小我来考虑问题,我们反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如果从哲学层面有一个跨越,从小我到大我,从中国应对世界到从世界应对世界,这是从中国队的概念到皇马的概念。
有颠覆的力量才有大风流的创新
第三,体制创新。美国是全球创新最优秀的国家之一。它靠什么,它在什么方面创新,这很值得我们研究。在美国,我们称为“颠覆”的力量,比如金融创新。垃圾债券的产权使得五块钱的公司可以修理一个100块钱的公司,金融杠杆的作用就可以如此之大。任何大企业的老板,只要他懒和笨,都在被修理之列。我们金融管制是严格的,创新如果创不好就进到监狱里了,这种风险是有的。我们要真重视创新,不仅领导要弘扬创新文化,重要的是还得创新体制。文化和体制要相配。
再比如技术。互联网发端美国,互联网的产生使得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编一个故事就可以融到很多资金。一旦这些聪明人掌握了这么多的资金,他们又是革命的力量,他就会颠覆传统的行业。体制一定要用颠覆的力量,这不是指武装颠覆,是靠金融、靠技术的力量去颠覆。只有颠覆的力量才有可能出现大风流的创新。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要善待某种所谓的“江洋大盗”。必须有“江洋大盗”,产业才能发生更高段位创新的循环。
慈善捐款是另外一种创新,从巴菲特到比尔•盖茨。我曾经问过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你有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这么拼命,你也没有什么东西留给孩子,你奋斗是为什么?他说:我挣钱惟一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把它更好地捐出去,使得这个社会变得更合理一些。这个回答很大,给我太多的启发、震撼。
所以,我们金融市场的监管思路需要反思。我相信大风流的创新不可能来自于新加坡,那里有很好的监管。但是我们要反思整个组织的哲学理念,一定要记住,我们不反对监管,可监管的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的,监管到了最高境界就是秩序井然,没有灵魂。这和我们鼓吹的创新背道而驰。
我们要有蓝天策略
第四就是管理创新。我更希望中国出一些蓝天策略,蓝天和蓝海差不多,为什么我选择蓝天呢?因为雨果说过一句话: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心。我们学院创办的时候就是蓝天策略。我们的留洋学生中出了一批批优秀学者,但是大风流的还是洋人。为什么?中国人考虑问题的思路太狭窄。我看了一个纪录片,是我们第四期MBA学员做的。他选了武汉市实验幼儿园,拍了三年。这个纪录片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很多启发。武汉市最优秀的幼儿园,小孩进幼儿园以前各有各的个性,一年以后就全都一样了。为什么思维如此同质化?因为我们的创意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被泯灭了。这个纪录片反映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那么中国的教育改革真要提到议事日程了,这个改革不仅仅是投入加大的问题,不是钱投入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价值取向都要重新考虑。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王 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