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杯赛”创始以来,共有100多个城市,4000多万学生参加
仅北京市,“奥数”产业的年利润就有20多亿元
国际奥数竞赛中,近20年中国15次总分第一,但大陆还没人获得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荣誉菲尔茨奖
关于奥数的争论近几年来一直此起彼伏,11月北京市出台“希望杯”数学竞赛禁令,奥数又被推到风口浪尖。而目前,正是小升初的关键择校阶段,奥数再次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不送孩子去强化奥数培训,那怎么能行?我的孩子不去,其他的孩子照样去!现在北京市不少好的初中就看孩子的奥数成绩。”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魏斌每个周末都会送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去奥数学校学习。虽然平日里,魏斌一谈到奥数,就皱起眉头,但听别人说奥数在小升初时十分重要,他还是一年以前就给女儿报了名。
和学校的数学课程相比,奥数题在难度方面大了很多,因此没有学多久,魏斌的女儿就开始感到吃力,她不想再继续学下去,但是魏斌没有同意。为了引导女儿学习并培养她学习奥数的兴趣,有时魏斌也和女儿探讨奥数题。可是他发现,虽然自己是工科毕业,但做女儿的奥数题并不轻松,一些题,甚至做不出来。一看解题答案才知道,原来这样的题需要规定的套路和技巧。“这样的题为什么要拿来考小学生呢?”魏斌明显感觉到女儿对数学的兴趣大不如前了,但他对此也只能表示无奈。
其实,魏斌只是带孩子学奥数的学生家长的一个缩影。他们一边责骂着奥数,但是在另一边,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奥数培训学校。据统计,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每年就有31个赛区近10万学生参加。而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自1986年创办以来,20多年间,全国共有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100多个城市,4000多万少年儿童参加了比赛。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全国奥数培训学校也越来越多。“仅中关村周围,我所知道的就有二三十所这样的培训学校。”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告诉《科技生活》。
和招生政策挂钩的奥数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奥数竞赛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1934~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名称。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邀请东欧国家中学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奥数竞赛由此开始,并每年一届轮流在参加竞赛的国家举行,截至2011年,已经整整举办52届,其中只有1980年因东道国蒙古经济困难停办了一次。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其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因此一般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而奥数竞赛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与华罗庚、苏步青等老一辈数学家的倡导有很大的关系。解放后,在他们的倡导下,从1956年起,我国就开始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当年由中国数学理事会发起,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城市首先举办了高中数学竞赛,随后不久,京、津、沪、粤、川、辽、皖合办的高中数学联赛也举办了起来。
因为政治运动的原因,在此后的20多年中,国内奥数竞赛几经起伏,但是总体上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979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举办了中学数学竞赛。
1986年,中国正式组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参赛学生获许免试上大学。1991年,第31届国际奥数大赛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使奥数在中国的普及度极大提高。当年连小学都开始举办数学竞赛。随后,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五个学科的高中竞赛考得好的学生可以免试上大学。同样的逻辑,小学的竞赛优胜者,也可以保送上好的初中,初中的竞赛优胜者可以保送到重点高中。
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有创办于1991年的“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分为初赛、夏令营,其参赛对象为在校五年级学生,优秀四年级学生可破格参加该项,其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也常常是进入重点中学的重要砝码。而创办于1984年的“全国初中数学联赛”,采用“轮流做东”的形式由各省、市、自治区数学竞赛组织机构具体承办,每年4月举行,其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常常是各重点高中青睐的对象;而创办于1981年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承办方式与初中联赛相同,每年10月举行。此外,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等省市级比赛获奖的学生均可以享受各种入学政策上的优惠。另外,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全国约90名学生有资格参加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成绩最好的约30名选手以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和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的前两名组成参加当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的中国国家集训队。这些人如果获得金银奖项,就成为国内外重点高校网罗的对象。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四个学科必须配合一定的实验条件,门槛较高。因此,和招生政策挂钩后的“奥数”在国内迅速得到发展,成千上万的普通学生就被绑到了奥数这辆“战车”上,很多人希望通过奥数获取升学的捷径。
为了避免奥数过热的现象,虽然1994年中国教委基础教育司提出停办奥校。但是此后,全国的奥数培训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周向宇研究员告诉记者,华罗庚等人当初倡导进行数学竞赛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数学知识的钻研与学习,其赛事也是为了选拔出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以便进一步深造,并不存在功利性。但如今在国内,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奥数强化培训及相关竞赛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办有奥数学校并举办各种形式和级别的奥数赛事,一些机构甚至将奥数竞赛也当作谋利的手段,有关数学竞赛的书刊成为热门货,有专家统计,目前仅在北京市,整个“奥数”产业的利润一年就有20多亿元。
奥数低龄化
我国奥林匹克《全国五项学科竞赛条例 》中规定,学科竞赛是一项面向全国中学生的竞赛活动,但是在1991年,我国就已经开始举办全国小学数学联赛。在很多地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在开始学奥数,有些地方甚至还有针对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的奥数课程。
一位奥赛的组织者分析认为,“奥数热”最直接的原因是初中入学考试取消,不少重点中学为了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把奥数作为标准。同时,这一年高校开始扩招,奥数成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敲门砖”。以北大2009年招生为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代表中国队参赛的19名队员中,除1名学生去向未定外,其余18人有16人均提前选择了北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常智力儿童研究专家施建农认为,由于数学是理科的基础,而奥数学习好的学生整个理科都会比较优秀,因此现在很多重点中学喜欢招奥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这样的导向下,在小升初时,奥数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为了在小升初时进入心仪的学校,给将来进入理想的大学提前创造一个好的平台,很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就把奥数证书当成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在国内,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不仅城乡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别,就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教育发达的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同样严重分布不均衡。在全国很多地方,很多教学条件好的中学都将奥数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奥数也根本就不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在数学方面能够出人头地,只是想为孩子进入理想的初中获得一块分量极重的“敲门砖”。
仅北京市,“奥数”产业的年利润就有20多亿元
国际奥数竞赛中,近20年中国15次总分第一,但大陆还没人获得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荣誉菲尔茨奖
关于奥数的争论近几年来一直此起彼伏,11月北京市出台“希望杯”数学竞赛禁令,奥数又被推到风口浪尖。而目前,正是小升初的关键择校阶段,奥数再次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不送孩子去强化奥数培训,那怎么能行?我的孩子不去,其他的孩子照样去!现在北京市不少好的初中就看孩子的奥数成绩。”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魏斌每个周末都会送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去奥数学校学习。虽然平日里,魏斌一谈到奥数,就皱起眉头,但听别人说奥数在小升初时十分重要,他还是一年以前就给女儿报了名。
和学校的数学课程相比,奥数题在难度方面大了很多,因此没有学多久,魏斌的女儿就开始感到吃力,她不想再继续学下去,但是魏斌没有同意。为了引导女儿学习并培养她学习奥数的兴趣,有时魏斌也和女儿探讨奥数题。可是他发现,虽然自己是工科毕业,但做女儿的奥数题并不轻松,一些题,甚至做不出来。一看解题答案才知道,原来这样的题需要规定的套路和技巧。“这样的题为什么要拿来考小学生呢?”魏斌明显感觉到女儿对数学的兴趣大不如前了,但他对此也只能表示无奈。
其实,魏斌只是带孩子学奥数的学生家长的一个缩影。他们一边责骂着奥数,但是在另一边,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奥数培训学校。据统计,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每年就有31个赛区近10万学生参加。而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自1986年创办以来,20多年间,全国共有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100多个城市,4000多万少年儿童参加了比赛。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全国奥数培训学校也越来越多。“仅中关村周围,我所知道的就有二三十所这样的培训学校。”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告诉《科技生活》。
和招生政策挂钩的奥数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奥数竞赛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1934~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名称。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邀请东欧国家中学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奥数竞赛由此开始,并每年一届轮流在参加竞赛的国家举行,截至2011年,已经整整举办52届,其中只有1980年因东道国蒙古经济困难停办了一次。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其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因此一般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而奥数竞赛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与华罗庚、苏步青等老一辈数学家的倡导有很大的关系。解放后,在他们的倡导下,从1956年起,我国就开始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当年由中国数学理事会发起,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城市首先举办了高中数学竞赛,随后不久,京、津、沪、粤、川、辽、皖合办的高中数学联赛也举办了起来。
因为政治运动的原因,在此后的20多年中,国内奥数竞赛几经起伏,但是总体上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979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举办了中学数学竞赛。
1986年,中国正式组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参赛学生获许免试上大学。1991年,第31届国际奥数大赛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使奥数在中国的普及度极大提高。当年连小学都开始举办数学竞赛。随后,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五个学科的高中竞赛考得好的学生可以免试上大学。同样的逻辑,小学的竞赛优胜者,也可以保送上好的初中,初中的竞赛优胜者可以保送到重点高中。
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有创办于1991年的“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分为初赛、夏令营,其参赛对象为在校五年级学生,优秀四年级学生可破格参加该项,其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也常常是进入重点中学的重要砝码。而创办于1984年的“全国初中数学联赛”,采用“轮流做东”的形式由各省、市、自治区数学竞赛组织机构具体承办,每年4月举行,其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常常是各重点高中青睐的对象;而创办于1981年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承办方式与初中联赛相同,每年10月举行。此外,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等省市级比赛获奖的学生均可以享受各种入学政策上的优惠。另外,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全国约90名学生有资格参加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成绩最好的约30名选手以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和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的前两名组成参加当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的中国国家集训队。这些人如果获得金银奖项,就成为国内外重点高校网罗的对象。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四个学科必须配合一定的实验条件,门槛较高。因此,和招生政策挂钩后的“奥数”在国内迅速得到发展,成千上万的普通学生就被绑到了奥数这辆“战车”上,很多人希望通过奥数获取升学的捷径。
为了避免奥数过热的现象,虽然1994年中国教委基础教育司提出停办奥校。但是此后,全国的奥数培训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周向宇研究员告诉记者,华罗庚等人当初倡导进行数学竞赛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数学知识的钻研与学习,其赛事也是为了选拔出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以便进一步深造,并不存在功利性。但如今在国内,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奥数强化培训及相关竞赛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办有奥数学校并举办各种形式和级别的奥数赛事,一些机构甚至将奥数竞赛也当作谋利的手段,有关数学竞赛的书刊成为热门货,有专家统计,目前仅在北京市,整个“奥数”产业的利润一年就有20多亿元。
奥数低龄化
我国奥林匹克《全国五项学科竞赛条例 》中规定,学科竞赛是一项面向全国中学生的竞赛活动,但是在1991年,我国就已经开始举办全国小学数学联赛。在很多地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在开始学奥数,有些地方甚至还有针对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的奥数课程。
一位奥赛的组织者分析认为,“奥数热”最直接的原因是初中入学考试取消,不少重点中学为了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把奥数作为标准。同时,这一年高校开始扩招,奥数成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敲门砖”。以北大2009年招生为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代表中国队参赛的19名队员中,除1名学生去向未定外,其余18人有16人均提前选择了北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常智力儿童研究专家施建农认为,由于数学是理科的基础,而奥数学习好的学生整个理科都会比较优秀,因此现在很多重点中学喜欢招奥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这样的导向下,在小升初时,奥数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砝码。为了在小升初时进入心仪的学校,给将来进入理想的大学提前创造一个好的平台,很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就把奥数证书当成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在国内,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不仅城乡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别,就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教育发达的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同样严重分布不均衡。在全国很多地方,很多教学条件好的中学都将奥数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奥数也根本就不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在数学方面能够出人头地,只是想为孩子进入理想的初中获得一块分量极重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