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块土壤,让他们自己去耕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l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本诗叙写初学垂钓的稚童天真可爱,勾勒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儿垂钓图”,尤其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小孩钓鱼时的专注,一副干正事的派头,一副行家的模样。
  教学本诗时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图文结合,自学感知”、“小组合作,质疑解惑”、“反复吟诵,体会诗境”、“放飞想象,化诗为文”、“创设情境,强化理解、背诵”的方法。在进行第三教学板块“小组合作,质疑解惑”时,我有了意外的发现。第二教学板块学生通过读诗、读图、图诗结合,初步理解了诗的内容,第三教学板块是在此基础上将读不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设计成问题,来考考同伴。
  刘丹站起来问:“‘招’是什么意思?请杨雅茹回答。”
  杨雅茹说:“‘摆手’的意思。”
  由于课堂教学按照预设进行得十分顺利,于是我说:“大家能做一下‘招’的动作吗?”
   闻此言,小手呼啦啦地动起来了,可我定睛一看,怎么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我大惑不解地叫了几名不同手势的学生,说说自己手势的寓意。
  李燕眨巴眨巴眼睛说:“‘招’的意思是你不要过来,我正在干一件正事,忙着呢,没办法接待你。”
  李欣永满怀信心地说:“‘招’的意思是你过来,到跟前小声对我说话,要不我的鱼就吓跑了。”
  李燕一边做手势一边声情并茂地说:“‘招’的意思是我非常忙,你先站在那儿,等一会儿,等我钓到鱼再接待你。”
  许守园一字一顿地说:“‘招’的意思是你就站在那儿,小声对我说话,再不要往前走了,要不会惊跑我的鱼。”
  面对这一课堂生成,我当时情不能已,真想手舞足蹈,可又怕在学生面前“失态”,但为了宣泄我激动、兴奋的心情,我情不自禁地“谈笑风生”、“眉飞色舞”,对学生的称赞,我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最后对学生动情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使我懂得了‘招’有四种含义,你们刚才的出色表现,使我心潮澎湃,使我懂得了‘苹果里有五角星’。”
   《池上》也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白居易写的一首古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绘了一个淘气、天真、幼稚、可爱的儿童形象。教学本诗,我同样采用了《小儿垂钓》一课的设计,在进行“小组合作,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时,李海林组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偷’能不能换成‘摘’?”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能。”
  “为什么呢?”
  生:“背着家里人摘了他们家的莲蓬。”
  生:“莲蓬上写着‘我家的’吗?”
  生:“‘偷’可以说明小孩天真、顽皮、可爱。”
  师:“说得真好。‘偷’对于大人来说是件不光彩的事,可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其行为是有趣的、可爱的,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其实是算不得什么‘偷’的,不同于大人的偷。看看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不解。”
  师:“你真是一位会学习的孩子。”
  师:“那他为什么要去‘偷’呢?”
  生:“一方面他‘不解’,另一方面莲蓬好吃,所以‘偷’。”
  师:“你们的分析能力真强。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精当、准确、传神。”
  我被学生这充满激情的透彻分析折服了。“偷”我在备课中虽已提前精心预设了,但没有想到学生们会有这么精辟、独到的见解。
  以上两例,我深思之后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主体地位”四字的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设计,给学生一块耕耘的土壤,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发情感,激励他们主动地阅读文本,积极地思考,他们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对文本体情悟道后,受到情感的熏陶,认知得到提升。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平等交流的权利,在生生互动中激活思维,在群体互动中深入探究,大胆质疑、解惑,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真实、有用、有意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不但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而且使学生品悟出了文本的意、情、境。教学活动发挥了集体学习的功能,给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从学生饱含激情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们敢思乐悟,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陶行知说:“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我想说:“给孩子一块土壤,让他们自己去耕耘。”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 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2 知道常用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3 感受从古到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1 学生调查:A、生活中外地生产物品的产地,如何到达本地?B、近年来,家乡在交通运输方面有了哪些变化?  2 教师搜集资料及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智趣”课堂是我校在彰显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以激发“智趣”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和教师引领指导相结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但在构建“智趣”课堂的过程之中,我们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些误区之中,下面就这些误区的主要表现及对策阐述如下。  一、过分强调“授之以渔”,忽视“授之以鱼”  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技术学科提倡课程整合,应结合其他学科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来学习方法与策略,让信息技术课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    一、善用“打比方”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真正经常接触电脑的并不多,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并不十分乐观,且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看或学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与
素质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此话一点不错。可见,校长素质的优劣决定一所学校的成败。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新世纪。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更为重要,新时期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校长,更呼唤高素质的小学校长,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社会初级阶段,校长首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但因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再加上教学时,作文题目由教师出。主题由教师定,“写什么”不能逾越教师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导的几种模式……,结果导致学生写作时内容不丰富,谎话大话连篇,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甚至出现“套文”、“抄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歉、唯、悠”,能用多种方法正确理解“沮丧、无法割舍、羞愧、洋溢、首席”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学文设疑。引出课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这则故事的开头与结尾。  1.学习开头与结尾。  (1)学习文章开头。(课件出示文章的开头)  ①自由朗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
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以课文的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把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去体察文本、自我解构文本,实现知、情、意的和谐“共振”。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巧妙地建构了习作的训练场,成为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随文练笔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练笔的随意性过大,教师往往随笔选材,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缺少练笔的系统化,从而导致练笔有效性的缺失,也就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我们的识字教学长期以来却割裂了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忽视了汉字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全息镜像;忽视汉字中渗透的智慧灵感;忽视汉字中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学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与字义及字音之间的联系。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语境,要回归汉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让学生在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用“母亲”的乳汁来哺育自己。笔者在教学
课堂小练笔不能为练而练。在教学中,要找准练笔的切入点,点击情感的兴奋点,寻求内容的散发点。这样,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遨游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象的王国里。  课堂小练笔的关键就是教师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从而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
综观目前的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确实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有些活动确实很热闹,有些活动确实很精彩,但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活动背后存在着值得思索的问题,那就是活动教学缺乏有效性。这里的实效性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是否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课程所追求的目标。那么要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