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本诗叙写初学垂钓的稚童天真可爱,勾勒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儿垂钓图”,尤其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小孩钓鱼时的专注,一副干正事的派头,一副行家的模样。
教学本诗时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图文结合,自学感知”、“小组合作,质疑解惑”、“反复吟诵,体会诗境”、“放飞想象,化诗为文”、“创设情境,强化理解、背诵”的方法。在进行第三教学板块“小组合作,质疑解惑”时,我有了意外的发现。第二教学板块学生通过读诗、读图、图诗结合,初步理解了诗的内容,第三教学板块是在此基础上将读不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设计成问题,来考考同伴。
刘丹站起来问:“‘招’是什么意思?请杨雅茹回答。”
杨雅茹说:“‘摆手’的意思。”
由于课堂教学按照预设进行得十分顺利,于是我说:“大家能做一下‘招’的动作吗?”
闻此言,小手呼啦啦地动起来了,可我定睛一看,怎么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我大惑不解地叫了几名不同手势的学生,说说自己手势的寓意。
李燕眨巴眨巴眼睛说:“‘招’的意思是你不要过来,我正在干一件正事,忙着呢,没办法接待你。”
李欣永满怀信心地说:“‘招’的意思是你过来,到跟前小声对我说话,要不我的鱼就吓跑了。”
李燕一边做手势一边声情并茂地说:“‘招’的意思是我非常忙,你先站在那儿,等一会儿,等我钓到鱼再接待你。”
许守园一字一顿地说:“‘招’的意思是你就站在那儿,小声对我说话,再不要往前走了,要不会惊跑我的鱼。”
面对这一课堂生成,我当时情不能已,真想手舞足蹈,可又怕在学生面前“失态”,但为了宣泄我激动、兴奋的心情,我情不自禁地“谈笑风生”、“眉飞色舞”,对学生的称赞,我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最后对学生动情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使我懂得了‘招’有四种含义,你们刚才的出色表现,使我心潮澎湃,使我懂得了‘苹果里有五角星’。”
《池上》也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白居易写的一首古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绘了一个淘气、天真、幼稚、可爱的儿童形象。教学本诗,我同样采用了《小儿垂钓》一课的设计,在进行“小组合作,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时,李海林组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偷’能不能换成‘摘’?”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能。”
“为什么呢?”
生:“背着家里人摘了他们家的莲蓬。”
生:“莲蓬上写着‘我家的’吗?”
生:“‘偷’可以说明小孩天真、顽皮、可爱。”
师:“说得真好。‘偷’对于大人来说是件不光彩的事,可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其行为是有趣的、可爱的,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其实是算不得什么‘偷’的,不同于大人的偷。看看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不解。”
师:“你真是一位会学习的孩子。”
师:“那他为什么要去‘偷’呢?”
生:“一方面他‘不解’,另一方面莲蓬好吃,所以‘偷’。”
师:“你们的分析能力真强。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精当、准确、传神。”
我被学生这充满激情的透彻分析折服了。“偷”我在备课中虽已提前精心预设了,但没有想到学生们会有这么精辟、独到的见解。
以上两例,我深思之后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主体地位”四字的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设计,给学生一块耕耘的土壤,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发情感,激励他们主动地阅读文本,积极地思考,他们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对文本体情悟道后,受到情感的熏陶,认知得到提升。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平等交流的权利,在生生互动中激活思维,在群体互动中深入探究,大胆质疑、解惑,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真实、有用、有意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不但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而且使学生品悟出了文本的意、情、境。教学活动发挥了集体学习的功能,给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从学生饱含激情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们敢思乐悟,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陶行知说:“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我想说:“给孩子一块土壤,让他们自己去耕耘。”
(责编钟岚)
教学本诗时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图文结合,自学感知”、“小组合作,质疑解惑”、“反复吟诵,体会诗境”、“放飞想象,化诗为文”、“创设情境,强化理解、背诵”的方法。在进行第三教学板块“小组合作,质疑解惑”时,我有了意外的发现。第二教学板块学生通过读诗、读图、图诗结合,初步理解了诗的内容,第三教学板块是在此基础上将读不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设计成问题,来考考同伴。
刘丹站起来问:“‘招’是什么意思?请杨雅茹回答。”
杨雅茹说:“‘摆手’的意思。”
由于课堂教学按照预设进行得十分顺利,于是我说:“大家能做一下‘招’的动作吗?”
闻此言,小手呼啦啦地动起来了,可我定睛一看,怎么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我大惑不解地叫了几名不同手势的学生,说说自己手势的寓意。
李燕眨巴眨巴眼睛说:“‘招’的意思是你不要过来,我正在干一件正事,忙着呢,没办法接待你。”
李欣永满怀信心地说:“‘招’的意思是你过来,到跟前小声对我说话,要不我的鱼就吓跑了。”
李燕一边做手势一边声情并茂地说:“‘招’的意思是我非常忙,你先站在那儿,等一会儿,等我钓到鱼再接待你。”
许守园一字一顿地说:“‘招’的意思是你就站在那儿,小声对我说话,再不要往前走了,要不会惊跑我的鱼。”
面对这一课堂生成,我当时情不能已,真想手舞足蹈,可又怕在学生面前“失态”,但为了宣泄我激动、兴奋的心情,我情不自禁地“谈笑风生”、“眉飞色舞”,对学生的称赞,我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最后对学生动情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使我懂得了‘招’有四种含义,你们刚才的出色表现,使我心潮澎湃,使我懂得了‘苹果里有五角星’。”
《池上》也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白居易写的一首古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绘了一个淘气、天真、幼稚、可爱的儿童形象。教学本诗,我同样采用了《小儿垂钓》一课的设计,在进行“小组合作,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时,李海林组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偷’能不能换成‘摘’?”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能。”
“为什么呢?”
生:“背着家里人摘了他们家的莲蓬。”
生:“莲蓬上写着‘我家的’吗?”
生:“‘偷’可以说明小孩天真、顽皮、可爱。”
师:“说得真好。‘偷’对于大人来说是件不光彩的事,可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其行为是有趣的、可爱的,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其实是算不得什么‘偷’的,不同于大人的偷。看看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不解。”
师:“你真是一位会学习的孩子。”
师:“那他为什么要去‘偷’呢?”
生:“一方面他‘不解’,另一方面莲蓬好吃,所以‘偷’。”
师:“你们的分析能力真强。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精当、准确、传神。”
我被学生这充满激情的透彻分析折服了。“偷”我在备课中虽已提前精心预设了,但没有想到学生们会有这么精辟、独到的见解。
以上两例,我深思之后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主体地位”四字的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设计,给学生一块耕耘的土壤,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发情感,激励他们主动地阅读文本,积极地思考,他们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对文本体情悟道后,受到情感的熏陶,认知得到提升。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平等交流的权利,在生生互动中激活思维,在群体互动中深入探究,大胆质疑、解惑,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真实、有用、有意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不但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而且使学生品悟出了文本的意、情、境。教学活动发挥了集体学习的功能,给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从学生饱含激情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们敢思乐悟,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陶行知说:“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我想说:“给孩子一块土壤,让他们自己去耕耘。”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