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各种题目练习题都有标准答案;而国外的学生作业却经常没有标准答案,老师仅仅出题目,或者指定一个大致研究方向,,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文献,研究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结论和老师不一样,只要言之有理,也能得高分!因此国外学生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比较优秀。
有例为证: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特别决议,表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学生,因为他发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宗错案,并促使这宗错案得到纠正。这名小学生就是在学历史课做家庭作业,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问题的。在此之前,历史资料一直认为,大战期间有一艘美国战舰的沉没,应该由该战舰的指挥官承担责任。为此,那位指挥官不仅受到了审判,而且被判有罪。但是这位小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却发现了疑点,他决定要把事实查清,于是花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证据,还亲自找了许多见证人做调查,终于获得了可靠证据,足以证明那位指挥官的无辜,当时的判决是一起冤案。美国国会经过调查认可了这个小学生的结论,终于使那位蒙冤半个世纪,早已不在人世的指挥官恢复了名誉。
这在以往的中国教育模式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满堂灌“和“题海”中,变成了复制机器。幸而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相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是创新教育。而美术,做为创新性最强的的学科之一,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了人的创新精神。
成功的美术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具体到教学上,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鼓励引导为主,着重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激发兴趣方面,要注意设置情节,营造想象空间。想象力是推动世界,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可以激活大脑思维,产生灵感,而灵感是创造性表现的前提。比如在欣赏七年级下册《格尔尼卡》时,为了使这一课生动有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特地展示了一些饱受战争痛苦的照片,以丰富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引发思索,激活课堂。随后我选了六名学生,分别分配以作品中的不同角色(各持准备好的道具),在讲台上将作品中的六个形象立体的以相应动态呈现,课堂达到了高潮,继续发问:作品中这几个典型形象各自有何代表意义?同学们回答问题相当踊跃,同时有意想不到的深刻理解。以至于下课后还有同学根据角色想象后续发展的欲望。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这样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欲望。
新课改的美术创新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就,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激励其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在七年级下册《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中,考虑到这只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校园安全提到了很重的地位,春游,野营都不现实,很容易让学生出现不感兴趣的状况,影响教学效果。我就改动为《策划一次寻宝活动》,这样的活动在校园内就能进行,果然学生们兴致高涨,其后的〈藏宝图的设计与评选〉,〈寻宝小队的标志和旗帜设计〉,〈设计队服和配套服饰〉,活动主题一确立,同学们设计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在神秘探险的气氛中出现了很优秀的设计作品,当然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上,活动如期举行,并颁发了最佳设计奖和寻宝优胜奖,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实践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把创新的观念变为可实现的成果,从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促进作用。因此,美术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研究,创新实践,培养能力为根本目的,使其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还直接作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有例为证: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特别决议,表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学生,因为他发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宗错案,并促使这宗错案得到纠正。这名小学生就是在学历史课做家庭作业,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问题的。在此之前,历史资料一直认为,大战期间有一艘美国战舰的沉没,应该由该战舰的指挥官承担责任。为此,那位指挥官不仅受到了审判,而且被判有罪。但是这位小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却发现了疑点,他决定要把事实查清,于是花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证据,还亲自找了许多见证人做调查,终于获得了可靠证据,足以证明那位指挥官的无辜,当时的判决是一起冤案。美国国会经过调查认可了这个小学生的结论,终于使那位蒙冤半个世纪,早已不在人世的指挥官恢复了名誉。
这在以往的中国教育模式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满堂灌“和“题海”中,变成了复制机器。幸而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相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是创新教育。而美术,做为创新性最强的的学科之一,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了人的创新精神。
成功的美术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具体到教学上,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鼓励引导为主,着重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激发兴趣方面,要注意设置情节,营造想象空间。想象力是推动世界,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可以激活大脑思维,产生灵感,而灵感是创造性表现的前提。比如在欣赏七年级下册《格尔尼卡》时,为了使这一课生动有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特地展示了一些饱受战争痛苦的照片,以丰富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引发思索,激活课堂。随后我选了六名学生,分别分配以作品中的不同角色(各持准备好的道具),在讲台上将作品中的六个形象立体的以相应动态呈现,课堂达到了高潮,继续发问:作品中这几个典型形象各自有何代表意义?同学们回答问题相当踊跃,同时有意想不到的深刻理解。以至于下课后还有同学根据角色想象后续发展的欲望。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这样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欲望。
新课改的美术创新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就,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激励其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在七年级下册《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中,考虑到这只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校园安全提到了很重的地位,春游,野营都不现实,很容易让学生出现不感兴趣的状况,影响教学效果。我就改动为《策划一次寻宝活动》,这样的活动在校园内就能进行,果然学生们兴致高涨,其后的〈藏宝图的设计与评选〉,〈寻宝小队的标志和旗帜设计〉,〈设计队服和配套服饰〉,活动主题一确立,同学们设计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在神秘探险的气氛中出现了很优秀的设计作品,当然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上,活动如期举行,并颁发了最佳设计奖和寻宝优胜奖,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实践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把创新的观念变为可实现的成果,从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促进作用。因此,美术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研究,创新实践,培养能力为根本目的,使其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还直接作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