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学情]:
  
  本文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本专题希望学生能通过专题学习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切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活学活用,当堂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然后朗读交流,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重点·难点]:
  
  学习这篇散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散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真实的,在现实社会中是真有其人的;散文中的人物故事往往是片段型的、松散型的,前后有时并无内在联系;以展现人物品格为主。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齐读玛格利特·魏德玛的诗歌《蚂妈的牵挂》
  (出示幻灯片)
  老师总结: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全部爱的人,我们怎会忘记呢?胡适先生更不会忘记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的母亲》。
  
  二、确定目标(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
  老师引导:《我的母亲》是散文选读中的一篇佳作,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可让大家在阅读与写作中有所收益。那么,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
  1、通过品读,了解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
  2、初步学习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品读赏析
  老师:著名诗人海涅在《献给母亲的诗》中写道: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精神……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作者在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齐读文章结尾一段。
  老师提问:母亲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极大、极深的影响,好脾气、和气、宽容、体谅等等。
  老师归纳:作者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同时也成为大学者、文化名人。(参见导学案“资料链接”中对胡适的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老师:作者有如此成就,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极大、极深的。那么,他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首先让我们了解母亲的经历简介。(参见导学案“资料链接”)
  母亲冯顺弟,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48岁,为了家人,冯顺弟嫁到胡家。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了七位亲人。1918年11月23日,她历尽了寡居的艰辛,病殁于上庄,年仅46岁。
  老师:处于艰难与尴尬环境中的母亲是如何以身示范,为儿子的成长指引方向的?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概括母亲形象的词语、句子,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词语:严厉、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刚气。(板书)
  找出的文中的句子:“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老师:母亲的哪些做法或话语最让你感动?找出读一读并说说理由。(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分别找出,读后并加以分析。(集中在5-12段)
  老师总结: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的母亲凭借她的智慧、温柔、宽容、坚毅,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特殊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让胡适受到教育和影响,在言传身教中让作者懂得了怎样做人(板书)。正因为母亲无数次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记下了母亲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让“活生生的这一个”母亲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刻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借助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举动、话语。
  老师:请看专题前言(学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和刻画人物形象有关的三个关键词语。
  学生找出:举动、话语、事情。(板书)
  老师总结:文中母亲这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不就是主要借助母亲的举动、话语(言传身教)来刻画的吗?甚至把母亲放在独特的家庭环境中展现她特有的品质。还有文章前三段看似闲笔,可它既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也与结尾我的进步相呼应。当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不同的文体中也有不同,这要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与掌握。
  老师:面对这份宽广持久的母爱,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请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
  学生讨论中找出:“我得感谢我的慈母。”
  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读:母亲既让我成名又让我成人,作者对母亲的感谢是否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老师明确:这一句读的语速应慢一些。语调应高一些。(学生先齐读,个别读,再齐读)
  老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表达怎一个“感谢”了得!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从文中还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眷恋、怀念、敬佩。
  老师:作者在《先母行述》中写道(课件展示):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学生齐读。
  老师总结(升华主旨):真是字字含泪,如泣如诉,作者的遗憾、眷念、伤痛之情何以言表?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痛悔之情令人落泪。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但史铁生把对母亲的怀念变为顽强的活着,用写作去激励他人;胡适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变为参与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改良,报答母亲,回馈祖国。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都具有一颗怎样的心?
  学生思考回答:感恩的心。(板书)
  老师继续引导:就让我们借助这篇文章的学习与体会,让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变为感恩亲人、朋友、老师,感恩班集体,感恩学校,感恩生活,感恩祖国……让感恩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吧!下面請看导学案“写作练习”(见导学案)。
  
  四、拓展练习
  请以“我拿什么回报你,我的亲人”为话题,写一个片段,不少于100字。(重点抒写我的举动、话语等。)
  老师强调:除了重点抓“举动、话语”外,还要写出真情实感。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完成这一片段。
  修改步骤:1、学生写完后两分钟时间互读互评,然后修改。
  2、一分钟再互读修改。
  3、找一名学生读,两名学生点评。
  (老师及时有效点评)
  4、再找一名学生读,学生点评。
  5、老师综合点评。
  
  [展示示例]:
  
  我拿什么回报你呀,母亲!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你便坐在我的床头,看着我进入甜甜的梦乡,而你,照顾着我……这份情我永远不会忘;每当狂风大作,雷雨交际之时,我是多么的害怕,一头扎进你的怀抱,你却笑眯眯地说不怕,不怕,有妈妈在,而我听后,便依偎在您的怀里……这份情我不能不报;每当我失落之时,耳畔便会想起您的叮咛,加油呀,你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要有信心,此时,我便会勇敢起来……这份情我永远藏在心底。
  学生齐读(读后老师强调划横线句子,重点抓住了举动、话语刻画)。
  
  五、课堂小结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刻画了一位严厉、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刚气的母亲,在言传身教中教作者如何做人,我们从中既初步学到了散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更让我们得到情感教育与启发,学会感恩。
  
  [教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品读中了解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通过写作练习,初步学习了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比较充分,积极性较高。课后在回顾自己的教学步骤,感觉还是有不足之处。例如备课中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深入,当学生读到“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时,就模糊处理了。应引导学生在“混”字上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伟大的母亲面前,无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都是卑微的,渺小的,甚至可以说是“混”过来的,这样就更加凸显了母亲的伟大形象,使课堂的挖掘更有深度。最后的写作练习如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效果远比展示现成片段好。课堂教学的确是一门需要不断改进的艺术,在今后的在教学中,应该更深入地备好教材,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学有所得。
其他文献
叶弥的《香炉山》是一篇探寻女性微妙心理的小说。女主人公夜游香炉山,本来是“一个享受愉悦的机会”,却因为她心里充满了对未知旅途的戒备,自行破坏了这个美好的夜晚。她的一举一动受潜意识的波动影响,随之发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变化,连她自己都无法控制。小说的笔触逐步深入女性内心的隐秘地带,抓住那些潜意识里稍纵即逝的感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形象地表露出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分裂的女性内心世界。她的内心世界里诸多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调动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语言。语言,是用来反映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别人的丰富语言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强。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
细观小学生写的字,就会发现它们各有“特色”:“瘦长体”是大多数女孩子喜欢的,像极了她们心目中青春偶像人物的身材;“狂草型”则是大多数男孩子的最爱,那些字放荡不羁,倒是有几分男孩子的个性;还有的字呈“扁平式”,基本谈不上什么美感。那么造成小学生写字不美观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握笔姿势畸形。造成字体的严重变异    我们经常发现孩子们的字要么“散架”,要么“局促”,越看越不像,越看越不舒服。看看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主旨;新在它的“兴趣”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新在它的“练中学”,为学生做到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性学习要向科学研究靠近,而一些关于研究性活动的综合性学习表现得尤其显著。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但不是放纵;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但不是让学生玩乐。下面,通过对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点作进一步分析。  一.指导学生进行课题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语文课时少任务重的现状。  整合策略:  1、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2、将练习与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
头一天下午,儿子就跟他闹起了别扭。那时候,阳光很灿烂很温暖地照进屋里,从窗户望出去,秋阳下的果园已经显得有些萧瑟,果树的枝叶已经泛黄,有些叶子已经飘落下来。果子是没有了,果子早就摘下来了,剩下一些没有摘干净的果子,在叶子脱落后醒目地挂在枝头,显得孤单而又了无生气。  他们就是因为那些果子生气。儿子坐在电脑桌前,儿子不在家的时候,那个电脑就是个摆设,死物一样地挂灰,儿子一回来那个电脑就活了,儿子没事
我有一种极端的做法,当自己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教某篇课文时,心里就窜出一种最古老最简单却颇有效果的方法——读!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把好词好句画出来,有感情地去咀嚼、欣赏;最后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和教师设计的思考题仔细默读,认真琢磨解题。我敢肯定,其效果远远超过了平时在课堂上指手划脚、侃侃而谈式的“表演”。这种“极端”,我和
乡土情是每个人永生无法割舍的情愫,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分析近几年金华市中考语文卷,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乡土氛围浓厚,体现地方色彩。如2006年中考卷中“锦绣金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介绍金华名人,以及运用特产、名人对对联。2007年中考卷中利用导游身份为游客写欢迎词,为游客介绍一种家乡的表演艺术或社会风俗等。20
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发现事物中隐藏着的价值的能力。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文章中“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一、以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何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有效教学是新世纪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形成世界主流。在主流的影响下,中国教育主动适应发展的趋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着时代精神,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