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语文教育界倡导的“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诸多语文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各种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的从组建“学习任务群”这个角度思考,改变以往单篇教学的思维范式,更为注重语文学习的情景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有的将“整本书阅读”和“学习任务群”结合起来,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探索通过学习群的设置来进行专题的语文学习。[1]吴欣歆、许艳老师主编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则以“书册名片”“教学价值”“重点突破”“教学现场”“专家视角”等五个板块形成体例,在小说、人物传记、散文集、非文学类文本等教学文本的整本书阅读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极富操作性的实践范例。
随着整本书阅读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推进,专题化阅读成为越来越常用的手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主题性。如何将阅读教学围绕某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将成为阅读教学的较高层次。[2]目前,这种专题化的主题阅读,既有从特定的某一本书进行专题阅读研究,关注阅读探究的过程性的:如王彤彦老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中提到的《平凡的世界》中孙氏姐妹的婚恋特点专题探究,[3]徐鹏老师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中呈现的“《史记》阅读与研讨”专题,[4]也有跨书册的专题阅读尝试:如曹勇军老师开设的“王安石和他的时代”主题阅读课。他们都已经突破了单本书的阅读范畴,进而触及到以人物为中心的专题阅读上了。[5]
在此背景下,探索以作家为专题的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失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的另一种有效途径。以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为主线,在一定的阅读时间段内,让作家作品贯穿阅读活动始终,既有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作品閱读,又涉及人物评传、书信札记乃至部分处学生接受范围内的学术著作等等。不仅阅读作家本人的代表作品,还要读与该作家有关的作品评论、作家生平传记等,以此树立大阅读观,便于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作家、感受作家作品的整体风格特点。此种阅读探索,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本学期,笔者所在语文科组以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学期教学规划为依托,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现状等学情,开展了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具体包括:沈从文专题阅读、汪曾祺专题阅读、琦君专题阅读三个专题阅读活动。每个作家专题阅读用时约一个半月、即6周左右,包括阅读布置及准备阶段、学生阅读及教师指导阶段、阅读展示及交流阶段、阅读成果汇总及评价阶段等。从已开展的阅读活动来看,学生通过有计划、有指导的专题阅读,进一步培养了阅读与批注、整理与比较、思考与质疑等阅读习惯;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以一个作家为中心,辐射多作品、多人物,显著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专项阅读指导及交流,尤其是小论文的写作,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解读能力,以及对一般阅读文本的思辨能力,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下面,以沈从文专题阅读为例,谈一谈我们开展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反思。
一、阅读活动布置及准备阶段
1.确立阅读书目
必读:《从文自传》《边城》《湘行散记》。
选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朱》《神巫之爱》《萧萧》《三三》《虎雏》《湘西》《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著)《沈从文传》(凌宇著)《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著)。以上阅读文本涉及到传记(含自传)、小说(集)、散文(集)、学术著作等。
精读: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至少选择一本相关书籍精读并写读书笔记。
2.指导制定阅读计划
在符合共性要求基础上,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好个性化阅读计划表;在必读书目的基础上,做好阅读小组的分组,根据分组让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阅读选读书目;提醒学生做好进度记录和阅读摘录、读书笔记。
以一个学生的阅读计划表为例(如表):
3.微调课堂教学,保证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的保证,是该专题阅读活动正常、充分开展的关键。在沈从文专题阅读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微调,保证每周至少有一节阅读课;此外,利用语文晚读时间、其他在校自由阅读时间、周末时间进行相关阅读。
二、学生阅读及教师指导阶段
在6周左右的时间内,除了在后一阶段课堂上的阅读展示及交流外,主要时间都是学生自主阅读。因此,老师适时必要的介入和指导便显得格外重要。
在本阶段,教师主要介入的内容有:
关注是否能够按计划开展阅读,特别关注必读书目的阅读进度;
检查是否有必要的读书笔记或摘录;
及时解决学生的阅读困惑阅读障碍,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后半生》这两部作品中涉及的学术部分和历史背景部分,给学生做必要而简洁的讲解;
必要的时候,进行师生共读;
上一至两节阅读指导课,帮助和指导学生就其中一部作品自选角度,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性,适时调控;
利用部分语文课前的时间,进行本专题阅读进展的简要汇报;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将阅读活动推向深入,在学生对作家及作品有一定了解之后,应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角度,进行小专题的阅读与探究。例如“文人眼中的沈从文”“沈从文的性格与他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等等,为后一阶段学生的小论文写作创造条件。
三、阅读成果展示及交流阶段
本阶段作为此次专题阅读的高潮部分,以阅读的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为主,在课堂进行。
由于是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其过程中涉及到多部作品。因此,有必要以前期计划中的必读书目为基础,围绕两至三部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的阅读交流。其目的,一是为了分享阅读体验,二是为了深化阅读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语文课堂,即便是这种比较开放性的课堂,也依旧要有意识地体现语文学科属性,注意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而不是上成资料堆砌展示课、空而大的学术探讨课、背离了学生阅读感受的作品赏析课等等。老师在阅读活动中的角色,除了是组织与督促者,还应该是倾听者、点拨者。在本次沈从文专题阅读活动课堂展示与交流部分,从部分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们最强烈的愿望是,希望老师多让他们谈自己最原始的阅读感受,哪怕是在教师看来粗浅,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最真切,是从活生生的文字中得到的活生生的那些感受。他们不喜欢的是教师要求学生大量去网上找资料,课堂上成为学术研究资料的代言人;他们不喜欢的是教师像讲课文一样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他们不喜欢的是教师给他们一些明显高于学生现阶段认知水平的结论性评价来进行所谓“指导”。
下面以沈从文专题阅读展示及交流课教学设计为例:
《湘西牧歌——沈从文作品阅读交流与展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沈从文其人其事,对其作品风格有初步了解。
2.能以《边城》为代表,通过景物描写领略湘西的秀美风光;能结合社会背景,理解作品中的人性美,并对沈从文作品中主题的共性有所认识。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沈从文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2.结合学情,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进行阅读指导,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形式来展现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主持:
女:边城,一方拂去了人间烟火的如诗如梦的乐土,一片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青山绿水,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小城。
男:现如今的凤凰,成为旅游大热门,都市的人们在看惯了灯红酒绿之后,总想回归那翠峰如簇,薄雾缭绕的田园,寻找心灵的澄净。
女:近一个世纪前,一个生长在凤凰的少年,从沱江边走出,他的笔触里,萦绕着淳朴的湘西情调,更承载着作者的美好理想。
合: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
(二)其人其事
引导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谈“我了解的沈从文” (学生自由发言)
(三)湘西故事
1.学生讲述《边城》故事。
2.合作探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你认为《边城》是一曲挽歌还是一腔赞歌?(主持人组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教师点拨。
4.引导学生对沈从文其他作品里的人物进行分析,归纳沈从文人物塑造方面的共性,对主题的理解进行指导。
(四)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作品中往往没有激烈的戲剧冲突,没有对社会矛盾的深刻叩问,具有诗化的倾向,请结合你读过的作品,谈谈你对沈从文创作风格的理解。
1.学生代表发言。
2.教师点拨:
(1)叙事特点:擅长意象叙事,带有散文化、诗化特征;
(2)语言特点:人物描写质朴传神,其中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选材特点:湘西的“人性之美”和“生命的隐忧”。
(五)致颁奖词
沈从文凭借着他诗一般的文字入选了诺贝尔文学奖终审提名。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为了弥补中国文学的这一遗憾,我想请大家展示一下我们为这位文学巨匠写的颁奖词。
学生尝试写颁奖词,选代表全班展示,并且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六)教师总结
当然,此类课堂阅读交流展示课可以有多种课型,如针对某一部具体作品乃至具体章节的阅读指导课、学生的阅读成果汇报课、多部作品的比较阅读交流课、课本剧表演、读书沙龙、结合作家主题的诗歌创作分享会等等。吴欣歆、许艳老师主编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提供了形式较为丰富的教学尝试。
四、阅读成果汇总及评价阶段
成果汇总及评价阶段是本次专题阅读活动的延续和尾声。将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阅读摘抄、思维导图、小论文、书评、阅读感受等进行归纳整理汇总,形成资料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展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作家作品某一角度撰写探究性小论文的尝试,可以让学生从感性的、被动的阅读转化为理性的、主动的思考,将阅读推向深入,并形成文字表达,锻炼了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方面深圳市宝安区的倪岗老师进行的相关探索,给笔者以诸多启发。例如,在沈从文专题阅读活动中,除了学生自主的探究外,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从以下角度去撰写小论文:翠翠和萧萧的命运比较;谈谈沈从文的人际交往对其命运的影响;《边城》的悲剧色彩浅析;沈从文散文的语言特点等等。这既是阅读活动的延续,更是阅读活动的升华。
此外,为了使相关的专题阅读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评价系统必须要相应地跟进。需要特别重视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时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需要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分享、研讨等过程性表现。比如,“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兴趣和能力。产生的读书笔记、学术论文、阅读成果等都应纳入学业评价的范畴”。[6]
综合本学期开展的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反思:
首先,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我们老师爱阅读,有阅读的底子、底气和底蕴。唯有师生共读,师生悦读,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作家、教师、学生三者共鸣共振的美好阅读体验。同时,要有充分的时间保障。阅读是最需要时间的,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更需要时间。而现实是,在目前学校的教学环境下,给学生争取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实属不易。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舍”“得”之间,要有敢于花时间让学生阅读的勇气。 其次,关于作家的选择非常重要。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势必绕不开“作家”本身这个主体,而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一学期能够进行专题阅读的作家非常有限,因而对作家选取的时候就要慎之又慎。建议选取作品风格鲜明、被文艺批评界公认的有较高艺术水平、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认可的作家作品。例如本学期选取的沈从文,学生刚刚在教材中接触过他的作品,同时其本人在情感经历、思想观念转变、人生遭遇、人际交往等等方面都颇有戏剧性,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要突出作家主题阅读这个特点,让作家这根主线来牵动学生去阅读尽量多的作品,可以从关于作家的阅读、关于作家作品的阅读两个维度来展开。例如关于作家本身的阅读,就可以读国内学者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外国学者金介甫的《沈从文传》等等,甚至可以通过一个人进而了解一个文人群体。例如,学生在沈从文专题阅读中,就顺带了解了丁玲、汪曾祺、黄永玉、萧乾等等现当代名家。关于作家作品的阅读,意味着不仅仅是读作家的某一本或者某一种文本。例如,在本次沈从文专题阅读过程中,班级就有两个女生并不爱读沈从文的文学类文本,独独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特别有兴趣,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读。这何尝不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这就涉及到最后一点:在专题阅读活动中,既要尊重学生原始的阅读感受,也要凸显“指导”的意义。前文中已述及学生对自己原始性阅读感受的珍惜,那我们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通过持续性的、专题性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养成阅读与批注、整理与比较、思考与质疑等习惯,帮助补充一些作家其人其作的细节、评价解读,提供文学鉴赏的一些初步知识,分享我们教师自己的研读体验等等,从而让学生的阅读体验、认知水平能上到一个新台阶。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解读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从书册阅读或者说整本书阅读,到目前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是摆在我们语文人面前一个新的课题,从目前一些不成熟的探索实践来看,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思考和践行。
注释:
[1][4]徐鹏.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2]陈烜祥.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6.
[3]王彤彥.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5]曹勇军.在经典夜读实践中探索整册书阅读的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6]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参考文献:
[1]吴欣歆,许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0.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3]陈烜祥.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6.
[4]王彤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5]徐鹏.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6]曹勇军.在经典夜读实践中探索整册书阅读的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7]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
随着整本书阅读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推进,专题化阅读成为越来越常用的手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主题性。如何将阅读教学围绕某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将成为阅读教学的较高层次。[2]目前,这种专题化的主题阅读,既有从特定的某一本书进行专题阅读研究,关注阅读探究的过程性的:如王彤彦老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中提到的《平凡的世界》中孙氏姐妹的婚恋特点专题探究,[3]徐鹏老师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中呈现的“《史记》阅读与研讨”专题,[4]也有跨书册的专题阅读尝试:如曹勇军老师开设的“王安石和他的时代”主题阅读课。他们都已经突破了单本书的阅读范畴,进而触及到以人物为中心的专题阅读上了。[5]
在此背景下,探索以作家为专题的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失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的另一种有效途径。以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为主线,在一定的阅读时间段内,让作家作品贯穿阅读活动始终,既有小说散文等文学类作品閱读,又涉及人物评传、书信札记乃至部分处学生接受范围内的学术著作等等。不仅阅读作家本人的代表作品,还要读与该作家有关的作品评论、作家生平传记等,以此树立大阅读观,便于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作家、感受作家作品的整体风格特点。此种阅读探索,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本学期,笔者所在语文科组以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学期教学规划为依托,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现状等学情,开展了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具体包括:沈从文专题阅读、汪曾祺专题阅读、琦君专题阅读三个专题阅读活动。每个作家专题阅读用时约一个半月、即6周左右,包括阅读布置及准备阶段、学生阅读及教师指导阶段、阅读展示及交流阶段、阅读成果汇总及评价阶段等。从已开展的阅读活动来看,学生通过有计划、有指导的专题阅读,进一步培养了阅读与批注、整理与比较、思考与质疑等阅读习惯;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以一个作家为中心,辐射多作品、多人物,显著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专项阅读指导及交流,尤其是小论文的写作,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解读能力,以及对一般阅读文本的思辨能力,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下面,以沈从文专题阅读为例,谈一谈我们开展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反思。
一、阅读活动布置及准备阶段
1.确立阅读书目
必读:《从文自传》《边城》《湘行散记》。
选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朱》《神巫之爱》《萧萧》《三三》《虎雏》《湘西》《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著)《沈从文传》(凌宇著)《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著)。以上阅读文本涉及到传记(含自传)、小说(集)、散文(集)、学术著作等。
精读: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至少选择一本相关书籍精读并写读书笔记。
2.指导制定阅读计划
在符合共性要求基础上,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好个性化阅读计划表;在必读书目的基础上,做好阅读小组的分组,根据分组让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阅读选读书目;提醒学生做好进度记录和阅读摘录、读书笔记。
以一个学生的阅读计划表为例(如表):
3.微调课堂教学,保证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的保证,是该专题阅读活动正常、充分开展的关键。在沈从文专题阅读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微调,保证每周至少有一节阅读课;此外,利用语文晚读时间、其他在校自由阅读时间、周末时间进行相关阅读。
二、学生阅读及教师指导阶段
在6周左右的时间内,除了在后一阶段课堂上的阅读展示及交流外,主要时间都是学生自主阅读。因此,老师适时必要的介入和指导便显得格外重要。
在本阶段,教师主要介入的内容有:
关注是否能够按计划开展阅读,特别关注必读书目的阅读进度;
检查是否有必要的读书笔记或摘录;
及时解决学生的阅读困惑阅读障碍,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后半生》这两部作品中涉及的学术部分和历史背景部分,给学生做必要而简洁的讲解;
必要的时候,进行师生共读;
上一至两节阅读指导课,帮助和指导学生就其中一部作品自选角度,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性,适时调控;
利用部分语文课前的时间,进行本专题阅读进展的简要汇报;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将阅读活动推向深入,在学生对作家及作品有一定了解之后,应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角度,进行小专题的阅读与探究。例如“文人眼中的沈从文”“沈从文的性格与他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等等,为后一阶段学生的小论文写作创造条件。
三、阅读成果展示及交流阶段
本阶段作为此次专题阅读的高潮部分,以阅读的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为主,在课堂进行。
由于是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其过程中涉及到多部作品。因此,有必要以前期计划中的必读书目为基础,围绕两至三部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的阅读交流。其目的,一是为了分享阅读体验,二是为了深化阅读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语文课堂,即便是这种比较开放性的课堂,也依旧要有意识地体现语文学科属性,注意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而不是上成资料堆砌展示课、空而大的学术探讨课、背离了学生阅读感受的作品赏析课等等。老师在阅读活动中的角色,除了是组织与督促者,还应该是倾听者、点拨者。在本次沈从文专题阅读活动课堂展示与交流部分,从部分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们最强烈的愿望是,希望老师多让他们谈自己最原始的阅读感受,哪怕是在教师看来粗浅,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最真切,是从活生生的文字中得到的活生生的那些感受。他们不喜欢的是教师要求学生大量去网上找资料,课堂上成为学术研究资料的代言人;他们不喜欢的是教师像讲课文一样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他们不喜欢的是教师给他们一些明显高于学生现阶段认知水平的结论性评价来进行所谓“指导”。
下面以沈从文专题阅读展示及交流课教学设计为例:
《湘西牧歌——沈从文作品阅读交流与展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沈从文其人其事,对其作品风格有初步了解。
2.能以《边城》为代表,通过景物描写领略湘西的秀美风光;能结合社会背景,理解作品中的人性美,并对沈从文作品中主题的共性有所认识。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沈从文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2.结合学情,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进行阅读指导,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形式来展现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主持:
女:边城,一方拂去了人间烟火的如诗如梦的乐土,一片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青山绿水,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小城。
男:现如今的凤凰,成为旅游大热门,都市的人们在看惯了灯红酒绿之后,总想回归那翠峰如簇,薄雾缭绕的田园,寻找心灵的澄净。
女:近一个世纪前,一个生长在凤凰的少年,从沱江边走出,他的笔触里,萦绕着淳朴的湘西情调,更承载着作者的美好理想。
合: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
(二)其人其事
引导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谈“我了解的沈从文” (学生自由发言)
(三)湘西故事
1.学生讲述《边城》故事。
2.合作探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你认为《边城》是一曲挽歌还是一腔赞歌?(主持人组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教师点拨。
4.引导学生对沈从文其他作品里的人物进行分析,归纳沈从文人物塑造方面的共性,对主题的理解进行指导。
(四)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作品中往往没有激烈的戲剧冲突,没有对社会矛盾的深刻叩问,具有诗化的倾向,请结合你读过的作品,谈谈你对沈从文创作风格的理解。
1.学生代表发言。
2.教师点拨:
(1)叙事特点:擅长意象叙事,带有散文化、诗化特征;
(2)语言特点:人物描写质朴传神,其中口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选材特点:湘西的“人性之美”和“生命的隐忧”。
(五)致颁奖词
沈从文凭借着他诗一般的文字入选了诺贝尔文学奖终审提名。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为了弥补中国文学的这一遗憾,我想请大家展示一下我们为这位文学巨匠写的颁奖词。
学生尝试写颁奖词,选代表全班展示,并且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六)教师总结
当然,此类课堂阅读交流展示课可以有多种课型,如针对某一部具体作品乃至具体章节的阅读指导课、学生的阅读成果汇报课、多部作品的比较阅读交流课、课本剧表演、读书沙龙、结合作家主题的诗歌创作分享会等等。吴欣歆、许艳老师主编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提供了形式较为丰富的教学尝试。
四、阅读成果汇总及评价阶段
成果汇总及评价阶段是本次专题阅读活动的延续和尾声。将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阅读摘抄、思维导图、小论文、书评、阅读感受等进行归纳整理汇总,形成资料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展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作家作品某一角度撰写探究性小论文的尝试,可以让学生从感性的、被动的阅读转化为理性的、主动的思考,将阅读推向深入,并形成文字表达,锻炼了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方面深圳市宝安区的倪岗老师进行的相关探索,给笔者以诸多启发。例如,在沈从文专题阅读活动中,除了学生自主的探究外,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从以下角度去撰写小论文:翠翠和萧萧的命运比较;谈谈沈从文的人际交往对其命运的影响;《边城》的悲剧色彩浅析;沈从文散文的语言特点等等。这既是阅读活动的延续,更是阅读活动的升华。
此外,为了使相关的专题阅读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评价系统必须要相应地跟进。需要特别重视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时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需要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考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分享、研讨等过程性表现。比如,“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兴趣和能力。产生的读书笔记、学术论文、阅读成果等都应纳入学业评价的范畴”。[6]
综合本学期开展的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反思:
首先,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我们老师爱阅读,有阅读的底子、底气和底蕴。唯有师生共读,师生悦读,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作家、教师、学生三者共鸣共振的美好阅读体验。同时,要有充分的时间保障。阅读是最需要时间的,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更需要时间。而现实是,在目前学校的教学环境下,给学生争取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实属不易。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舍”“得”之间,要有敢于花时间让学生阅读的勇气。 其次,关于作家的选择非常重要。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势必绕不开“作家”本身这个主体,而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一学期能够进行专题阅读的作家非常有限,因而对作家选取的时候就要慎之又慎。建议选取作品风格鲜明、被文艺批评界公认的有较高艺术水平、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认可的作家作品。例如本学期选取的沈从文,学生刚刚在教材中接触过他的作品,同时其本人在情感经历、思想观念转变、人生遭遇、人际交往等等方面都颇有戏剧性,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要突出作家主题阅读这个特点,让作家这根主线来牵动学生去阅读尽量多的作品,可以从关于作家的阅读、关于作家作品的阅读两个维度来展开。例如关于作家本身的阅读,就可以读国内学者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外国学者金介甫的《沈从文传》等等,甚至可以通过一个人进而了解一个文人群体。例如,学生在沈从文专题阅读中,就顺带了解了丁玲、汪曾祺、黄永玉、萧乾等等现当代名家。关于作家作品的阅读,意味着不仅仅是读作家的某一本或者某一种文本。例如,在本次沈从文专题阅读过程中,班级就有两个女生并不爱读沈从文的文学类文本,独独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特别有兴趣,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读。这何尝不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这就涉及到最后一点:在专题阅读活动中,既要尊重学生原始的阅读感受,也要凸显“指导”的意义。前文中已述及学生对自己原始性阅读感受的珍惜,那我们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通过持续性的、专题性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养成阅读与批注、整理与比较、思考与质疑等习惯,帮助补充一些作家其人其作的细节、评价解读,提供文学鉴赏的一些初步知识,分享我们教师自己的研读体验等等,从而让学生的阅读体验、认知水平能上到一个新台阶。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解读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从书册阅读或者说整本书阅读,到目前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是摆在我们语文人面前一个新的课题,从目前一些不成熟的探索实践来看,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思考和践行。
注释:
[1][4]徐鹏.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2]陈烜祥.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6.
[3]王彤彥.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5]曹勇军.在经典夜读实践中探索整册书阅读的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6]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参考文献:
[1]吴欣歆,许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0.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3]陈烜祥.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6.
[4]王彤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5]徐鹏.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6]曹勇军.在经典夜读实践中探索整册书阅读的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7]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