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浅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生动展现农村传统文化的同时,更为我们刻画了诸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本文着重通过对《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轩的形象分析,从白嘉轩的父子观、女性观,以及人生观入手,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揭示出白嘉轩这一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客观而又具体地展示了这一人物所折射出的深厚而凝重的文化意蕴与内涵。
  关键词:白嘉轩 父子观 女性观 人生观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自从1993年出版以后,文学界给予这部小说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它的确无愧于“一个民族秘史”的称号。自然,相关评论文章是写了又写,评了又评,观点不尽相同,论述亦各有差异,但是对主人公白嘉轩的评价却是惊人的一致:白嘉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的美与丑、善与恶。那么,这些抽象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呢?本文拟从白嘉轩的父子观、女性观和人生观这三个方面来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白嘉轩的父子观
  白嘉轩的父子观,主要体现在他对待其长子白孝文的态度上。
  事实上,通览全书,我们不难看出,白嘉轩的父子观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严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母亲的社会角色通常都被演绎成为“严父慈母”四个字,“慈”是感性的,与“爱”相连,这种感情是显性的,而“严”的内容则相对比较复杂,它含有“爱”的成分,但这种“爱”却是一种伦理的、合乎纲常的,是一种相对更深沉、积淀更深厚的爱。其外在表现便是“父亲必须疏远子女,以便合乎‘礼仪’或‘礼义’”a。 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对其子白孝文就是如此。其实他对儿子的“爱”并不亚于任何一个做父亲的对其子女的“爱”,他“太喜欢这两个儿子了”,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专注地瞅着那器官鼓出的脸”,然后按照传统意义上对“严父”的规范要求,不表露情感的“止乎礼”,所以他只能在“孩子不留意的时候”看着他们,却不能说“亲热的话”、做“疼爱亲昵的表示”。这就充分说明,在白嘉轩的身上,历史文化早已把他放之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的道德观中,他是不能松懈的,是不可让人知道的。
  其次,他对“子”的要求是严格以“孝”为标准的。这种以家庭、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自然而又客观地带有某种社会与文化的继承性。白孝文是白家的长子,理所当然要继承父亲白嘉轩的“事业”,即封建家长和宗法族长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所以,白嘉轩对孝文的教育培养就更显出尽心尽力。他时时处处不失时机地对儿子进行点化教育,“以期他尽快具备作为这个四合院未来主人所应有的心计和独立人格”。他深夜秉烛给儿子讲解“耕读传家”的匾额,言传身教,可谓是用心良苦。而孝文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白嘉轩所设想的人生道路按部就班地行进——读四书五经,接受“耕读传家”,为家族利益而结婚生子,在宗族祠堂里做族长继承人应该做的一切。然而,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其实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与自己的关系又是什么。他只是按既定的目标做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而注定了他绝不会成为白嘉轩那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以他在没有一点征兆的情况下,一发而不可收地走向了堕落。他不但毁了自己,也差点毁了白家,他成了“不孝”子孙,宗族文化不能原谅他,白嘉轩更不能原谅他。
  然而,不论怎样,他们终归还是父子,这种血缘亲情是改变不了的。何况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儿子是家族、香火的延续,嫡长子的地位是仅次于“祖宗”和父亲的,是家族一脉相承的血统所系。白嘉轩虽然在孝文堕落之后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但是,作为封建家长与宗法族长的他,虽然不可能原谅家族中的“败类”,但作为父亲,他其实从情感上已经原谅了儿子,虽然他曾态度强硬地说“他当了皇上也甭想进我这门”,但这在很大的成分上是在赌气,在说过这话不久,他便允许了孝文回原上祭祖的请求。孝文的回乡并非悔过重新做人,而是为了展现所谓的“荣耀”。与其说孝文的“出息”使白嘉轩容他回家,倒不如说孝文成全了白嘉轩“严父”形象的内涵,事实证明了孝文并没有丢了白家的人,他挣回了面子、挽回了尊严,同时也没有彻底辜负白嘉轩对他的厚望。
  所以说,白嘉轩的父子观的实质是亲情与伦理相互交织的一个表现过程,是同一文化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白嘉轩的女性观
  白嘉轩的女性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他的女子观,二是他的女性观。
  先以白灵为例,看看他的女子观。如果说白嘉轩在孝文的世界里是个始终如一的“严父”形象,那么他对白灵则完全是从“慈爱”的父亲到“严酷”的族长的两个极端。白灵是白嘉轩唯一的女儿,从她出生到离家出走的十几年的时光里,白嘉轩对她是极尽宠爱之能事,他“常常忍不住去咬那手腕,咬得女儿哎哟直叫,揪他的头发,打他的脸”,“他把疼哭了的女儿架上脖子在院子里颠着跑着,又逗得灵灵笑起来”。他虽然也清楚,对待女儿更应该“严管”的道理,“只是他无论如何也对灵灵冷不下脸来”,“不忍心看她伤心哭闹”。b他甚至违背自己的原则送女儿去学堂受教育,当女儿偷偷独自跑到县城去上“新学堂”后,他也显得无能为力,这与他对孝文断然相疏的态度截然不同。这里除了他对白灵一贯宠爱的原因之外,还与中国传统的男女两性的社会身份有关。作为族长的白嘉轩,他很重视宗族血缘和亲子继承。而在他的意识里,女儿最终是要嫁人的,终归属于“外人”,现在在家则是暂时的“客”,应该以礼待之。正因如此,把白嘉轩对白灵的态度做此分析是合理的。所以,在后来白灵背叛了家法、宗规而出走之后,白嘉轩显得果断而又决绝,在他看来,女儿在娘家那是暂时的,毕竟“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因此他并没有像面对孝文的堕落反应那么强烈。由此可以看出,白嘉轩的女子观也是伦理与情感的交织体现,他这又与他的父子观不同,他对孝文始终是情感随着伦理走,对白灵则总是伦理随着情感转移。
  现在来看白嘉轩的女性观。白嘉轩对待女性的态度,几乎全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所有弊端与反动。《白鹿原》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然而,他对这些女人的记忆非常淡,仅仅只是新婚之夜的占有。即使是为他养了四个儿女的第七房女人仙草,留给他的记忆也不过是多了一层死后的孤寂。对他来说,女人只不过是一个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工具。《礼记·昏义》上说:“昏礼者,将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田小娥是个“罕见的漂亮女人”,如果只是以传宗接代的要求来看,田小娥的条件已经足够好了,然而,封建伦理观的悖谬之处就在这里,它既不把女人当作“人”来看,同时还又要强迫她们遵守“人”的行事规则。所以要做人家的媳妇,就必须得遵从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礼教要求,小娥因不甘于“非人”的生活想重新过活,便是违背了封建礼教,自然要受处罚——没有人承认她是白鹿家族的媳妇,却要以白鹿家族的族规来为她定罪。小娥自然就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神圣名义下被凌辱与被损害者”。“封建的伦理思想和宗法的关系紧密结合,两千多年来,成了统治中国农村、钳制人民命运的强固的手段。可悲的是,封建阶级的统治思想,已经渗透进人民的肌体,使他们承受了封建阶级的偏见”。c 小娥这个孤苦无告、从未争到过一个所谓的真正的“人”的价值的女人,得不到同情,得不到理解,甚至在她死后仍然得不到解脫,白嘉轩还要造塔压身,叫她永世不得见天日。此时,“这个最敦厚的长者同时是最冷血的食人者”d, 在他的身上宗法家庭制度反动和“吃人”的一面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摘要:小说《伤逝》中,因袭的人格重担使得以启蒙者自许的涓生并未能在与恋人子君的爱情突围中顺利觅得通往新生的途径,甚至还因此失去以生命为代价替其引路的子君。涓生自会馆出走叉回归的生命轨迹暴露了其作为知识分子在朝向现代理想路上的局囿之处,同时昭示着在未能真正觉醒之前,其所追求的“新的生路”将永远难以到来。  关键词:因袭人格 爱情伪像 生命轨迹 启蒙  《伤逝》黾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爱情短篇小说
摘 要: 鲁迅的《故乡》和王十月的《寻根团》两篇文章都描写了同一个归乡模式:离去—归来—离去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由于时间、地点、寻求关系的不一样,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不一样,因此虽然经历了同样的怀乡—寻乡—失乡的心理历程,但是他们最后的探寻结果却是不一致的,即相同归乡模式下暗含着归乡模式下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变迁。反抗绝望和随波逐流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面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问题时,他们的精神发生的巨大改
摘 要: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家总是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差异中求融通,在斗争中求共生,在交流中求互鉴。元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三家融通文化格局的进一步确立时期,元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为儒释道三家融通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元代儒释道三教也常有矛盾和斗争,但元代统治者对此多持兼容調和的态度,三家融合也是元朝儒释道三家代表性学者的共同理想和努力方向。元代儒释道三家均以自身思想主张为立足点,主
摘 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孤岛”作为特殊的地域空间为妇女运动提供了相对平和的环境,一大批妇女期刊的发行为我们研究战时妇女生活提供了资源。《妇女界》作为孤岛后期出现的杂志,成为“职业女性”言说自我的场域。在革命时代对女性塑造之外,本文注意到《妇女界》期刊中“职业女性”这一形象展现了“去精英化”的“自我关怀”,这体现了女性解放道路的复杂性。  关键词:女性形象 《妇女界》 孤岛 妇女期刊  1937
摘 要: 挫折—侵犯理论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于193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挫折是人类侵犯行为的成因,其主要论点认为侵犯是受挫的一种结果,挫折的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暴力关联事件的侵犯反应。本文借助多拉德等人的挫折侵犯理论,对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颜色》和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详细论述文本中黑人男性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家庭的影响。  关键词 :挫折—侵犯理论
摘要:文学作品《香水》与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各自领域分别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与众多其他小说剧本相比,《香水》的电影改编更具挑战性,要完成这个故事的演绎,在主旨呈现与戏剧表现力等方面均需做出改动与删减。电影作品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作的部分立意,于文字的影像表达而言,这一改编无疑是成功的,而在主旨表达的思想深度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缺憾。  关键词:《香水》 主旨呈现 影视改编  德国作
摘要:高建群小说《白房子》中富有审美性的植物、动物和行为类意象出现频密,这源于作家地理写作的生命自觉诉求,并凝聚着其呼喊生命、对话狂放热血的骑士精神的创作意图。本文将从生命景观、生命体验、生命形式三个方面来试图论证小说中生命意识书写的意义。  关键词:意象 生命意识 生命景观  高建群小说《白房子》由三部分构成:《遥远的白房子》是作者1987年创作的轰动文坛的中篇小说;《重返白房子》是作者2000
摘 要: “立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心学体系建立后,王阳明不但在“致良知”学说的基础上展开对“立志”的艺术性阐述,更在“立志诗”中极言“立志”的实践性品格,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境强调“立志”需“知行合一”;同时,其“立志诗”追求精神人格的超越之境,以求达到心理圆融,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 “立志诗” 实践性品格 超越之境  王阳明的诗歌不但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记录了
摘 要: “立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心学体系建立后,王阳明不但在“致良知”学说的基础上展开对“立志”的艺术性阐述,更在“立志诗”中极言“立志”的实践性品格,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境强调“立志”需“知行合一”;同时,其“立志诗”追求精神人格的超越之境,以求达到心理圆融,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 “立志诗” 实践性品格 超越之境  王阳明的诗歌不但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记录了
摘 要:本文从“地坛”这一意象出发,分析史铁生在地坛中关于生命的思考,母爱的思念、自我命运的救赎和人类根本困境的拯救。对史铁生来说,地坛是生命永恒的见证,是母爱深邃的见证,是精神成长的见证。  关键词:《我与地坛》 地坛 生命 精神救赎  《我与地坛》是一篇抒情、叙事、哲理融为一体的散文。全文通过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脉络,自从残疾的史铁生与荒芜的地坛宿命般的相遇,他的心魂便再也没长久地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