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习惯,让数学学习更具深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要关注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习惯开始,逐步引导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水平,促进数学素养的不断形成。

一、直接性思维习惯,为数学学习注入敏锐性


  “思考”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始。在数学学习中,让儿童积极思考,不断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师启发儿童思维的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情绪,利于拓宽儿童的数学思路,使儿童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促进儿童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建构,培养儿童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直接思维习惯作为儿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深度学习的非逻輯思维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数学中的估算就是“数感”的直观思维显化表现形式之一。很多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就是从估计开始,培养儿童的直接思维习惯,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袋大米48千克,要装载52袋这样的大米,一辆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一次能装载完吗?
  对于这样的练习题,学生都习惯用笔算乘法计算出结果来比较得出结论。其实,这就是培养儿童直接思维习惯的最好时机,直接引导学生把48千克看成50千克,52袋看成50袋进行估算,需要装载的大米大约是50X50=2500千克,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一次能装载完。

二、多元性思维习惯,为数学学习注入发散性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儿童的发散思维。这样便于儿童将知识运用自如,能够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解题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多元化的思维习惯,可以从多向开放题开始。多向开放题,就是给出一定的条件,让儿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产生纵横联想,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用倍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水果店的苹果单价是每千克3元,妈妈带了3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如果梨的单价是苹果的2倍,妈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千克的梨?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是利用苹果的单价求出梨的单价,再求可以买梨的数量。此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梨的单价与苹果单价的倍数关系入手,深入思考,总钱数不变,购买梨的数量就是苹果的一半。
  在数学学习中,以一题多解、一式多变、一题多想的方式,使儿童的数学思路得以拓展,数学思维在发散中得到了提升。

三、逆向性思维习惯,为数学学习注入批判性


  作为思维的高级层次,逆向思维一般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逆向思考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儿童的逆向思维,更利于发展儿童的求异思维,从而使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发展良好的思维纵深能力。逆向思维,使儿童的数学学习更具深度,更具批判性,进一步推动儿童的知识辨析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向来思考: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先让学生列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从正方形开始,一一反向验证,长方形的特征正方形都具有,不同之处是正方形的四边条都相等。这样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特征,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框架。

四、探究性思维习惯,为数学学习注入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体现了思维的创造性,在数学学习中,主要体现在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儿童思维发展,发展儿童的探究思维习惯,适时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创造能力。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进行创新活动就需要与众不同的思维形式,果断质疑,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创新的火花不断呈现。
  例如,教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时,为了研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关系”,教师引导儿童思考:
  1.与边的长度有关吗?
  2.与边的张开程度有关吗?
  在儿童提出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利用“活动角”进行实践验证,边思考边操作边验证,得出结论。
  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儿童透过现象体悟数学本质,感知数学学习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

五、操作性思维习惯,为数学学习注入活动性


  动作是思维活动的起始,如果把思维与活动割裂开来,儿童的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要突出儿童的数学实践操作,使儿童眼中有数,心中有数。数与理相融,使数学学习更具独特性和持久性。
  例如,教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儿童用纸质平行四边形进行操作,进行“等积变化”,适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现操作前的平行四边形和变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儿童完整经历数学化的探究过程。把儿童的动手实践与儿童的学习体验感悟结合起来,进一步得到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使数学活动更具思维含量和思维生长性。
  综上所述,培养儿童思维的方式众多,教师应从数学教学人手,不断关注学习细节,科学地认识儿童的数学学习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因地制宜,促进儿童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让儿童触摸数学本源,习得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其学习能力,在全面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路上越走越远。
其他文献
一、填补断层,在自然衔接中打通“学路”1.学生认知经验中的断层填补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数小方格的方式探究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而这样的学习经验将伴随着他们继续探究新的图形,所以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前后的衔接,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将方格图移入平行四边形,学生
在探寻数学奥秘的课堂上,需要摒弃单纯、枯燥的“说”与“教”,着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且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而学生则在“探”与“悟”
小古文中一些高频词以及重要字词,对于大概理解文章内容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需要有技巧地帮助其认知与记忆.配合前后的联系猜测成语、新旧知迁移解词、现代
词语教学需要语境支持,教师需要主动建立语境创设意识,唯有将词语放置到特定的语境之中,才能形成对应的语用意义。“词无定性”,说的就是离开具体语境,词语是没有属性可言的。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词语的语境设置展开教学探索,让学生认识到词语的语境意义,结合语境推出词语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建立语境意识,科学运用语境展开词语学习,以提升学生语用认知能力。一、还原文本语境,关联解读词义  语文教材
数学,是讲道理的.但是仍有部分数学教师仅要求学生记得住、能计算、会解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学习了罗鸣亮老师《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一书,结合自己的数学
小学中高年级德育目标有丰富的内涵、具体的要求和深远的意义.把握德育的内涵和要求,并结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守正和出新”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探讨小学中高
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宁、词、句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批改,然后综合考量给出最恰当的等级和评语,可是学生在拿到作文后只关心得了个什么等级,未认真思考过老师的批注和修改的意义。自己写的差在哪里,老师改的“妙”在何处,更是无人问津。时间久了,老师越改越累,学生却收获甚微。作文批改已沦为一种形式,名存实亡。如何走出这一误区,使学生积极、乐观地投入到作文评改中来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