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安外国语学校创办以来一直坚持“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战略。学校以“三环三案”理想课堂建设为轴心,各学科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实现科研探航,品质提升。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市级优课、优案、论文等评比中获奖;承担了1项国家级公民教育课题、5项省级课题、10余项淮安市级课题以及多项市区级微型课题;现有国家级学科实验基地1个,省级学科实验基地2个,市、区级学科实验基地3个。
一、语境教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语境是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等。语境和情境不完全相同。情境强调人为创设,语境重在合理利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情境的本质就是语境,并从属于语境。
语境化是指语文教学中逐步显现出的由朦胧到自觉、由个体运用到群体运用、由单一教学类型到各种教学类型,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与学的过程,从而使语文教学逐步成为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标的课堂语境演化过程和发展倾向。
阅读教学语境化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逐步走向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
二、语境教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交际离不开语境,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元素,它贯穿语言使用活动的全过程。其实,人类最早是从语境角度理解语言的,语法、语义等是后来“抽”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认为词语的意义依赖于其出现的不同语境。庄子《庄子·齐物论》“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为定也”,表达的“言而尽意”和“言不定义”与现代语言学对语境的重视不谋而合。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其中字、句、篇的相互统一关系说明语言形式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陈望道“六何”理论,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如何,被中国语言学界公认为有关“语境”的最早阐述。中外关于语境的阐述和研究散见于不同的国家和时代。
任何言语交际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语境要求,才能顺利开展有关交际活动,实现预期的交际目标。语境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的对话型言语交际活动,必须遵循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语境教学观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交际活动,教学是一种对话型的言语交际活动,需要以语境理论来指导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形态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言语交际活动。
语境教学研究是汉语母语教育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也是解决语文教育水平低下问题的关键环节。1949年前,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的语文教育理论中已经孕育了语境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斯霞进行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其实质是对上下文识字法的运用。新时期,在实践方面,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实验,于永正进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写作实验,为探索语境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学,于漪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说,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模式”,洪宗礼的双引法,在小学,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等,都可以看到语境教学的身影。语文教育研究界,顾黄初、王尚文、李海林、张孔义等人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
1992年前,汉语母语教育研究领域对语境教学的研究十分零散,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只能说具有了语境教学精神,还不能称得上语境教学研究。1992年以后,语境教学研究真正开始出现,但总体看,语境教学研究和实践发展缓慢。一是研究成果数量少。根据中国期刊网统计,1979年到2010年,母语教学中关于语境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少。题名为语境教学的仅12篇,语境教学法的仅2篇,语境意识的9篇,语境教学观的4篇,语境策略的9篇,语境原则的1篇,上下文教学的1篇。到目前为止,专著仅有孔凡成所著《语境教学研究》一部。而且就是这些仅有的成果,也大都出现在2001年以后。二是质量不够高。宏观探究的成果较多,能够具体操作的成果较少。三是影响小。在中小学教师中,知道有语境教学思想的不多,至于开展语境教学实践研究的尚未见到。
从研究趋势看,语境教学研究将实现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首先,程序性知识研究将进一步强化,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语境教学方面的程序性知识的研究将深入展开,从而为普通教师提供适宜操作的“脚手架”。其次,语境教学理论将在中小学语文教师中普及,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观念。最后,语境教学实验研究进一步加强,实践经验会得到深入总结。一方面,整合和运用已有的语文教学成功经验,将名师的成功经验升华为理论,成为普通教师能够掌握的基本理论。通过整合、提炼,将斯霞、于永正等人的教学经验拓展为符合汉语规律的语境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在相关教育部门支持下,开展实验,拓宽语境教学理论的运用范围。
(作者为本课题主持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一、语境教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语境是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和虚拟语境等。语境和情境不完全相同。情境强调人为创设,语境重在合理利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情境的本质就是语境,并从属于语境。
语境化是指语文教学中逐步显现出的由朦胧到自觉、由个体运用到群体运用、由单一教学类型到各种教学类型,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与学的过程,从而使语文教学逐步成为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标的课堂语境演化过程和发展倾向。
阅读教学语境化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逐步走向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
二、语境教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交际离不开语境,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元素,它贯穿语言使用活动的全过程。其实,人类最早是从语境角度理解语言的,语法、语义等是后来“抽”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认为词语的意义依赖于其出现的不同语境。庄子《庄子·齐物论》“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为定也”,表达的“言而尽意”和“言不定义”与现代语言学对语境的重视不谋而合。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其中字、句、篇的相互统一关系说明语言形式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陈望道“六何”理论,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如何,被中国语言学界公认为有关“语境”的最早阐述。中外关于语境的阐述和研究散见于不同的国家和时代。
任何言语交际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语境要求,才能顺利开展有关交际活动,实现预期的交际目标。语境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的对话型言语交际活动,必须遵循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语境教学观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交际活动,教学是一种对话型的言语交际活动,需要以语境理论来指导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形态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言语交际活动。
语境教学研究是汉语母语教育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也是解决语文教育水平低下问题的关键环节。1949年前,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的语文教育理论中已经孕育了语境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斯霞进行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验,其实质是对上下文识字法的运用。新时期,在实践方面,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实验,于永正进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写作实验,为探索语境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学,于漪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说,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模式”,洪宗礼的双引法,在小学,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等,都可以看到语境教学的身影。语文教育研究界,顾黄初、王尚文、李海林、张孔义等人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
1992年前,汉语母语教育研究领域对语境教学的研究十分零散,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只能说具有了语境教学精神,还不能称得上语境教学研究。1992年以后,语境教学研究真正开始出现,但总体看,语境教学研究和实践发展缓慢。一是研究成果数量少。根据中国期刊网统计,1979年到2010年,母语教学中关于语境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少。题名为语境教学的仅12篇,语境教学法的仅2篇,语境意识的9篇,语境教学观的4篇,语境策略的9篇,语境原则的1篇,上下文教学的1篇。到目前为止,专著仅有孔凡成所著《语境教学研究》一部。而且就是这些仅有的成果,也大都出现在2001年以后。二是质量不够高。宏观探究的成果较多,能够具体操作的成果较少。三是影响小。在中小学教师中,知道有语境教学思想的不多,至于开展语境教学实践研究的尚未见到。
从研究趋势看,语境教学研究将实现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首先,程序性知识研究将进一步强化,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语境教学方面的程序性知识的研究将深入展开,从而为普通教师提供适宜操作的“脚手架”。其次,语境教学理论将在中小学语文教师中普及,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观念。最后,语境教学实验研究进一步加强,实践经验会得到深入总结。一方面,整合和运用已有的语文教学成功经验,将名师的成功经验升华为理论,成为普通教师能够掌握的基本理论。通过整合、提炼,将斯霞、于永正等人的教学经验拓展为符合汉语规律的语境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在相关教育部门支持下,开展实验,拓宽语境教学理论的运用范围。
(作者为本课题主持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