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附加成为“负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ini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附加考试题目,题目题型没有较大的变动,但对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考查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广泛。
  名著阅读宜早不宜迟,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功夫在课外。
  一、文学名著阅读题
  1.回归名著,品尝原味
  高三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在这样一种逼仄的现实环境中,很多同学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根本没有时间精力也静不下心来走进原著,只想借助一些参考资料,走马观花式地浅尝辄止,简单地背诵记忆,结果不甚了解、无滋无味,失去了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考试成绩自然很糟糕。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各大市的模拟题,考查的内容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具体,需要考生真正投入原著,读准、读细、读透。为此,我们要求学生读原著,并身体力行带领学生走进原著,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原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师生共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本书一章一回,尤其是重点章回,逐段逐句,带领学生读读画画,圈圈点点。我们指导学生根据章回题目整理概括每一回的重要情节,分析典型环境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形象包括易忽视的细节,其他的小本名著也是如此,不知不觉学生告别了畏难和焦躁的情绪,对名著阅读也产生了些许兴趣,对名著阅读的思维能力也在逐渐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在重点和疑点问题上也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第二阶段:串联辨析。在学生了解基本的情节和人物之后,有必要按照人物或情节进行梳理总结,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强化记忆,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比如《红楼梦》中可以梳理出关于王熙凤的重要情节:毒设相思局、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等,真正理解凤姐的贪狠辣。看《红楼梦》,最喜看大观园中女儿结社吟诗,锦心绣口,文采风流,可以将书中描写的四次诗会从组织者、诗作主题、作诗结果进行鉴赏整理。
  又如《三国演义》前36回人物众多,情节琐碎,胜败无常,此时可以按照人物线将重要的情节带出来,比如以曹操为线带出曹操诈叔、曹操借献刀、捉放曹、报父仇曹操兴师、濮阳之战、挟天子以令诸侯、败师淯水、借头服众、割发代首等,清晰完整。
  又比如引导学生注意辨析相同人物在不同情节的细节部分:比如《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张飞途径巴郡,使“真假张飞”计活捉巴郡太守严颜,而在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智取瓦口隘”中,张飞借酒来迷惑张郃,张郃果然中计,来袭击“张飞”,却不知,在帐中喝酒的张飞是一个草人。同样是体现张飞粗中有细的性格,不同的细节是一个假张飞,一个是草人。这类细节十分具有迷惑性,我们要擦亮眼睛,提醒学生仔细分辨。
  第三阶段:承包落实。在大一轮复习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承包相应的篇目,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凝聚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力量,找出平时我们复习易忽视的知识点。比如《边城》中的三次端午: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巧遇傩送,去年端午,傩送因事去了青滩,她没有和傩送一起看赛船,今年端午,傩送邀请她看赛船,反复提问,熟能生巧,深入鉴赏。
  第四阶段:迁移运用。告诉学生名著阅读不止步于高考名著题的考查,更是高考作文的素材源泉。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多阅读、多积累。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名著阅读材料是重要的作文素材,学会活学活用,实现读写共生。比如在苏锡常二模作文题“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也有人说,生活未必理会你的笑或哭。”我们就有同学用了红楼中的晴雯这一人物,说“红楼中的晴雯,有撕扇子的千金一笑,也有逐出贾府的痛苦冤枉。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丫鬟,她对生活命运的抗争失败了。尽管生活没有理会晴雯的笑或哭,但是病补雀金裘的灵气温暖了宝玉乃至每一个读者的心。她染得通红的手指甲象征了生活的火焰,绚烂,悲灿……”读完,真的是拍案叫绝!
  2.争分夺秒,关注动向
  高三文科名著阅读的复习要充分利用时间,尤其是零碎时间。
  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需要精心、静心、耐心。当然,脚踏实地的同时也需要仰望星空。做一个对高考敏感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高考题和大市模拟题,研究考查的方向和类型,注意提问的方式,到后期要特别关注南方的试卷动向,往往会给你很多思考。比如按照我们之前的教学习惯,《红楼梦》一般考查范围在前80回,但在今年高考的名著简答题考查了第107回的“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其实在后期的南方试卷中就已经显露出这一点了,在南通四检名著题第一题考查的是“《红楼梦》第九十四回。所以我们在后期《红楼梦》的复习中反复强调后40回也不可掉以轻心,应提高警惕,以防命题。
  3.强化落实,步步为营
  高考名著不仅仅在读,更要在高考做题时得分、得高分。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平时做题时强化审题训练。教师一方面要检查落实学生的名著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题。首先,读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涉及哪些情节人物;其次,细致答题,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清题目分值。最后,一些专业术语要及时积累,学会表述。
  二、文言文閱读
  首先,文言断句题,除了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平时常抓不懈,每天读,每天做,注意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其次,文学常识填空题,要注意积累,分类整理,如不同朝代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重视课本文学常识,抓好选修课本,如《史记》《唐诗宋词选读》等课本,熟记并记准作家代表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功夫在平时,多读多积累。适当地进行讲解,理解记忆。
  最后,文言概括题指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是概括还是分析,是用原文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后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得高分意识,关注分值。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主要是指导学生注意时间分配,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平时更注意指导学生语言表述的规范意识。比如徐州三检的材料分析题第二题是这样问的“简要概括现代汉语写作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组织答案时要根据时间的推移体现现代汉语写作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不能不思考,仅仅是照抄照搬原句,往往失分较多。
  我们只有重视语文附加40分,学生才能重视,才能切切实实地贯彻落实,复习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作者通联:江苏郑集高级中学(南校)。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常态,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高三的“整本书阅读”暗合了古代写作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这是“起”要平直渐进,“承”要衔接有度,“转”要有转折与深化,而“合”则是“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而这,与高三“整本书阅读”有惊人的神似之处。  一、“起”——早作准备,精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隐退,努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课堂的组织着、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跃升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同语言的亲密接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巧设疑问,构建生命课堂,使课堂教学思路明晰,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激活版”,从而达
琦君先生的《春酒》,通俗纯净、简明亲切、娓娓道来,不是杜鹃啼血似的悲吟,所以读者无需泪眼婆娑、肝肠寸断、欷歔不已。那素淡隽永的语言、温柔蕴藉的情感,就像月光下静默的垂柳——美丽、缱绻。  勤劳善良的母亲,热情淳朴、情深义重的乡亲,还有发生在故乡的那一串串快乐的故事,都是琦君童年最幸福的陪伴。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经过时间的酝酿、沉淀,与琦君的心灵黏合在一起,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那一幅幅温馨从容的风土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为金岳霖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充分体现了汪氏散文风格: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这个“味道”的品读过程,就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促进思维提升和发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往往因阅历、心智的不成熟,易浮于文本的表面,只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渗透两个字:“让”与“引”——“让学引思”。  一、语文课堂教学“让”的原因  “让”就是要让出语文教师长期以来的讲台霸主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那为什么要教师撤出主阵地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传统思想并未走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特征,注重开
一、基于课文篇目“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1.“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语境  “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教学范畴去探讨和实践,一些专家和学者给出了宏观上的理论阐释和教学理念上的指引,但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操作还需要一线教师根据教学环境和学情进行理解和补充,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再把教学范畴聚焦到课文篇目学习资源的情境下,如何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因为当下常态的语文教学所凭借的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拓展课堂容量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改革的重点之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和文章的赏析,对于课本上和课文有关的知识很少去给学生拓宽有关的知识,时间久了,学生的知识面就会很窄,教师的语文课堂结构也比较单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的加深,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日的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学生进行课外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读书,最讲从容二字,反复涵泳,一旦开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书便活起来。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而反观今人读书,追求效率,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的只能是死的知识。其实我们日常的诗词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字因其独特的功能,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我们在日常的诗词教学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当代散文取材广泛,写法自由,不拘一格,体现出每一位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这意味着,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没有一个固化的模式。但作为散文必然有共性的东西,因而还是有一定的范式的。当然绝对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应对所有的散文,而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文而教,因生定教,引领学生贴近具体的文本和每一位作者独特的言语去体味和品悟作者的心灵世界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理念的掌握,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有关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出实效,还是需要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进行真实情境中的实际教学,使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  一、理解是起点  理解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所谓理解,就是认识主体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教学理念要想走向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