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无需“低教”---对《找准“高文低教"的定位点》一文的再思考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j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教材中,思想高度真正高不可攀的“高文”是不存在的,对那些所谓的“主题比较高调”的文章,如果人为地选择、降低,似乎是对作者情感的一种误读,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文本思想主题的探讨,不必打折扣,也无需进行“低教”。
其他文献
<正>把学生放在"心"上,让课堂回归理性——这是杨文胜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杨老师用自己独到的理解、扎实的功底演绎了一节大气、开放、简约并且有味
【摘 要】物型文化以物为载体,是构成教育目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在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用“竹”装点校园的每一处,让教育元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关键词】物型文化;竹文化;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8-0052-02  【作者简介】刘岚,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江苏扬州,225002)校长,高级教师。  “
我常常不得不劝说学生重视个人写作自由。学生不认为我是保守型的教师,倒是我常常不理解学生的小心谨慎。我读中学时,多次被老师找了去“谈心”,他们会指出我的作文哪一句流
新课改对教师的多重角色定位模糊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职能。加上教师对自身的模糊认识,导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指导作用也大打折扣。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对学生
摘要:教师要先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成就感,在表达中提高,以达成善表达的目标。表达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表达训练的常用方式是课前演讲和专题辩论,课堂发言对口头表达的训练作用也不应忽视。而书面表达训练,教师要着重考虑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讲。  关键词:教语文愿表达善表达  最后谈一谈“愿表达,善表达”。  教师要先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成就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