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新教材成长的步伐,经过几个春秋的教学探索,我深深地体会到——创新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教学艺术的生命。在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编写特点和新大纲要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摆在了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那么,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更新教育理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启发创新
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传统教育最大弊端是以教育者为中心,重教轻学,重结论轻过程,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上,排斥学生思考和个性。这种接受式教育极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强调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体验。教学的重心由教转到促进学生的学上来,还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这首先在理念上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在新形式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促其主动参与,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研究中获得新的体会。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发现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若能抓住并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以这些极富创新精神的个性行为与情绪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在相互诱导和碰撞中闪现新的亮点,产生新的飞跃,进而出现源于教材,立足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创新思维火花。我在执教《春》时,有位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写春草,为何还写小孩子的行动;写春风,为何还写鸟儿的啼鸣,这和本段所写的内容不一致。”由此,我引导大家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尽管理解内容程度有深有浅,但大家都领悟到了衬托的写法。继而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你在文章的写作方面有何感悟?”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学生还能提出:“写一种事物太单调了,写这些与之相关的事物,不仅能为它增添色彩,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展意境。”该生竟体会到一种写作感悟!看来,在不断探索中学生的思维在拓宽,有时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二、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中激发创新兴趣
“从哲学上看,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一切关于人的科学都应该是研究人的活动,特别是研究人的实践的科学,学校教育活动也是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其表现形式是活动教学。”因此,教学中要开展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体系,变传授为主的静态教学为以活动为主的动态教学。通过平等对话、讨论交流、争执辩论、口头作文,自由演绎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实践。实践证明,活动教学适应中学生的活泼、求知欲强的年龄特征,极大的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设计创新活动教学环节,给予每个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其充分张扬个性,开拓思维,不断发展,让他们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例如我在教《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时,设计了一个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出20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景,菲利普夫妇遇到百万富翁于勒时的表现。学生思维异常活路,纷纷编织故事情节,创造了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兴趣和创造热情。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小心呵护中激励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思才能疑,有疑才会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教师、课本及一切权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发前人、别人之所未发,对于一些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都应给予激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此外,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每一次创新尝试,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学的训练中发掘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人的发展立足于潜能,其潜能的外显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因此,就要在科学的训练中不断启发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
4.1 从问题入手,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囿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即求异思维,这是语文中理解文章常用的思维方式。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对话式、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意旨,以求得更新颖更独特的见解。
4.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定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可见,想象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如何的重要。想象是创新的桥梁,是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的过程。语文的文学性本身就决定了它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真正的领悟。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实现创新理解、创新表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扩写、续写、改编、想象思维训练等各种方式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4.3注重学以致用,推陈出新。
“个性知识的要义是鲜活,学习的误区,往往在于记诵一大堆无活力的概念,这种知识没有经历个体的消化吸收,没有内化为个性经验,没有转化为个体的智慧和方法,它游离于个体的生命冲动和体验之外。”自然不能灵活运用,更不用提创新。实际上,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亲历体验,并在使用中占有享受知识,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学以致用本身就是创新,而推陈出新则是较高的层次的创新,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自觉地运用知识的意识。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如进行造句、仿句练习、古语古诗今用活用、诗意翻新、改字翻新等练习,凡此种种,都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心智大开,创新能力也便在教学活动中悄悄地生长起来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创造型开拓性人才的重要前提,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大使命。教师要努力创造创新教育契机,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启发创新
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传统教育最大弊端是以教育者为中心,重教轻学,重结论轻过程,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上,排斥学生思考和个性。这种接受式教育极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强调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体验。教学的重心由教转到促进学生的学上来,还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这首先在理念上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在新形式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促其主动参与,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研究中获得新的体会。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常会发现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若能抓住并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以这些极富创新精神的个性行为与情绪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在相互诱导和碰撞中闪现新的亮点,产生新的飞跃,进而出现源于教材,立足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创新思维火花。我在执教《春》时,有位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写春草,为何还写小孩子的行动;写春风,为何还写鸟儿的啼鸣,这和本段所写的内容不一致。”由此,我引导大家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尽管理解内容程度有深有浅,但大家都领悟到了衬托的写法。继而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你在文章的写作方面有何感悟?”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学生还能提出:“写一种事物太单调了,写这些与之相关的事物,不仅能为它增添色彩,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展意境。”该生竟体会到一种写作感悟!看来,在不断探索中学生的思维在拓宽,有时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二、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中激发创新兴趣
“从哲学上看,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一切关于人的科学都应该是研究人的活动,特别是研究人的实践的科学,学校教育活动也是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其表现形式是活动教学。”因此,教学中要开展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体系,变传授为主的静态教学为以活动为主的动态教学。通过平等对话、讨论交流、争执辩论、口头作文,自由演绎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实践。实践证明,活动教学适应中学生的活泼、求知欲强的年龄特征,极大的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设计创新活动教学环节,给予每个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其充分张扬个性,开拓思维,不断发展,让他们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例如我在教《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时,设计了一个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出20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景,菲利普夫妇遇到百万富翁于勒时的表现。学生思维异常活路,纷纷编织故事情节,创造了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兴趣和创造热情。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小心呵护中激励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思才能疑,有疑才会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教师、课本及一切权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发前人、别人之所未发,对于一些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都应给予激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此外,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每一次创新尝试,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学的训练中发掘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人的发展立足于潜能,其潜能的外显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因此,就要在科学的训练中不断启发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
4.1 从问题入手,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囿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即求异思维,这是语文中理解文章常用的思维方式。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对话式、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意旨,以求得更新颖更独特的见解。
4.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定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可见,想象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如何的重要。想象是创新的桥梁,是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的过程。语文的文学性本身就决定了它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真正的领悟。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实现创新理解、创新表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扩写、续写、改编、想象思维训练等各种方式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4.3注重学以致用,推陈出新。
“个性知识的要义是鲜活,学习的误区,往往在于记诵一大堆无活力的概念,这种知识没有经历个体的消化吸收,没有内化为个性经验,没有转化为个体的智慧和方法,它游离于个体的生命冲动和体验之外。”自然不能灵活运用,更不用提创新。实际上,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亲历体验,并在使用中占有享受知识,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学以致用本身就是创新,而推陈出新则是较高的层次的创新,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自觉地运用知识的意识。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如进行造句、仿句练习、古语古诗今用活用、诗意翻新、改字翻新等练习,凡此种种,都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心智大开,创新能力也便在教学活动中悄悄地生长起来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创造型开拓性人才的重要前提,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大使命。教师要努力创造创新教育契机,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