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字珠玑的古诗恰似那片片鲜艳的红色杏花,美丽而值得欣赏,然而诗歌蕴含的种种意境、情感、韵味相对来说难以理解。多媒体技术却用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别具优势,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帮助学生融入诗歌的境界,感受到古诗词那红杏枝头喧闹的春意。
背景铺垫,曲径通幽
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生活阅历的不同,在学生与诗人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理解上的鸿沟,所以我把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利用动画的形式配上音乐、解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古诗《行路难》时,我曾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李白拔出宝剑,四顾茫然,顺着诗人的目光,我们看到料峭的雪山和冰冻千尺的黄河,一个苍凉的声音将李白写作此诗的背景缓缓道来——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与古人的心境有了初步的对接,也就更能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作者、品味作品特有的文化底蕴打下基础。
表现形象,横侧皆峰
抓住诗句的关键词句品味,从而领悟诗歌的形象美,是古诗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蕴其中的艺术画面。这种画面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形象性。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
帮助学生感知诗歌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性的过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一幅幅孤寂清冷的画面叠加起来要比单单从简单的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羁旅之思对学生情感的冲击大的多。而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只有在学生见到了在纯然一色的大漠之上远处独起的一股炊烟,醒目而又格外孤单,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此时才能体会到诗中那种富有线条的构图美、色彩搭配的鲜明感、刚柔相济的和谐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对它们进行整合,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蓄、韵味使得教师很难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述诗歌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学生也就很难领会诗歌的美。多媒体的优势在这里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多媒体技术中的音乐、画面、动画,更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体会韵律,珠落玉盘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学习古诗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制约,普通课堂上的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音,效果会更好。因为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与此同时,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化为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更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屏幕上显示以破旧茅屋为背景的古诗全文。随着范读开始,诗中出现相应停顿符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悲壮的气氛被朗诵者抑扬顿挫的语调传达的恰如其分,更从情感上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富有教育内涵、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空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好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创建这种情景提供了可能,将这喧闹的春意在红杏枝头展现得淋漓尽致。
背景铺垫,曲径通幽
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生活阅历的不同,在学生与诗人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理解上的鸿沟,所以我把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利用动画的形式配上音乐、解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古诗《行路难》时,我曾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李白拔出宝剑,四顾茫然,顺着诗人的目光,我们看到料峭的雪山和冰冻千尺的黄河,一个苍凉的声音将李白写作此诗的背景缓缓道来——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与古人的心境有了初步的对接,也就更能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作者、品味作品特有的文化底蕴打下基础。
表现形象,横侧皆峰
抓住诗句的关键词句品味,从而领悟诗歌的形象美,是古诗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蕴其中的艺术画面。这种画面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形象性。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
帮助学生感知诗歌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性的过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一幅幅孤寂清冷的画面叠加起来要比单单从简单的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羁旅之思对学生情感的冲击大的多。而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只有在学生见到了在纯然一色的大漠之上远处独起的一股炊烟,醒目而又格外孤单,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此时才能体会到诗中那种富有线条的构图美、色彩搭配的鲜明感、刚柔相济的和谐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对它们进行整合,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蓄、韵味使得教师很难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述诗歌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学生也就很难领会诗歌的美。多媒体的优势在这里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多媒体技术中的音乐、画面、动画,更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体会韵律,珠落玉盘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学习古诗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制约,普通课堂上的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音,效果会更好。因为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与此同时,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化为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更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屏幕上显示以破旧茅屋为背景的古诗全文。随着范读开始,诗中出现相应停顿符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悲壮的气氛被朗诵者抑扬顿挫的语调传达的恰如其分,更从情感上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富有教育内涵、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空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好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创建这种情景提供了可能,将这喧闹的春意在红杏枝头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