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枝头春意闹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字字珠玑的古诗恰似那片片鲜艳的红色杏花,美丽而值得欣赏,然而诗歌蕴含的种种意境、情感、韵味相对来说难以理解。多媒体技术却用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别具优势,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帮助学生融入诗歌的境界,感受到古诗词那红杏枝头喧闹的春意。
  
  背景铺垫,曲径通幽
  
  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生活阅历的不同,在学生与诗人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理解上的鸿沟,所以我把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利用动画的形式配上音乐、解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古诗《行路难》时,我曾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李白拔出宝剑,四顾茫然,顺着诗人的目光,我们看到料峭的雪山和冰冻千尺的黄河,一个苍凉的声音将李白写作此诗的背景缓缓道来——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与古人的心境有了初步的对接,也就更能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作者、品味作品特有的文化底蕴打下基础。
  
  表现形象,横侧皆峰
  
  抓住诗句的关键词句品味,从而领悟诗歌的形象美,是古诗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蕴其中的艺术画面。这种画面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形象性。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
  帮助学生感知诗歌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性的过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一幅幅孤寂清冷的画面叠加起来要比单单从简单的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羁旅之思对学生情感的冲击大的多。而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只有在学生见到了在纯然一色的大漠之上远处独起的一股炊烟,醒目而又格外孤单,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此时才能体会到诗中那种富有线条的构图美、色彩搭配的鲜明感、刚柔相济的和谐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对它们进行整合,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蓄、韵味使得教师很难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述诗歌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学生也就很难领会诗歌的美。多媒体的优势在这里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多媒体技术中的音乐、画面、动画,更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体会韵律,珠落玉盘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学习古诗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制约,普通课堂上的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音,效果会更好。因为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与此同时,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化为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更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屏幕上显示以破旧茅屋为背景的古诗全文。随着范读开始,诗中出现相应停顿符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悲壮的气氛被朗诵者抑扬顿挫的语调传达的恰如其分,更从情感上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富有教育内涵、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空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好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创建这种情景提供了可能,将这喧闹的春意在红杏枝头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综合性课程,笔者认为其课程理念与STEM教育、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理念相契合,因而将STEM教育理念和翻转课堂模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是其创新与发展的新机遇。下面,笔者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做个小开关”一课为例,探索STEM视域下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小学科学教学。  ● STEM视域下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小学科学教学可行性  1.紧跟新课改步伐,符合课程培养目标  STE
在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和山水景色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清朗的夜晚天挂银轮,遥对星空,翘首望月。望月,让人遥想千年往事,古今风流;让人感叹宇宙浩渺,自身卑微。更重要的是,膜拜着皎洁的明月,沐浴着似水清辉,心灵,似乎在瞬间变得纯净;灵魂,似乎在沐浴中重生。月华流进心田,滋润着干涸的灵魂,涤荡着满身秽气,驱除邪恶的心魔,浣洗着无知和愚昧。在这似水的月华下漫步,任谁,也会心灵宁静;任谁,也会柔情似水;任谁,也会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面临的新形势,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其中之一就是要通过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升教学水平,并具体要求各高校要在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让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逐渐达到15%以上。  人的音乐才能包括音乐听觉和音乐感觉。良好的音乐感觉总
那晚,天空下着鹅毛大雪。我在路灯下看了看表,23时30分。那一刻,我十分懊恼。因为,209路公交的末班车刚走。这里是城市的远郊,几乎没有出租车经过。  寒风中,我呼着热气,一脸沮丧地朝前走。我不知道自己将走向哪里,仿佛是生命的尽头。  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天哪,209路车还停在站牌下!”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欣喜若狂地冲了上去。上车后,司机礼貌地问我:“先生,你要去哪里?”我敷衍地说:“终点站。
岁末盘点,看到许多朋友因为硕果累累而喜气洋洋,我也深受感染,不过,若论事功,在别人是加法,在我却是减法。  早在2003年快结束的时候,我就抱定决心,要在新的一年里,激流勇退,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生活。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正当我快刀斩乱麻,割断与事务世界一切联系之时,一个朋友突然来到西安,不由分说就把我的行李搬到他的车上,离开八百里秦川,直驱郑州,黄昏时分住进中州宾馆。
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中认为“在某些方面,读一部长篇小说与读莎士比亚或读一首抒情诗不应有太大差别。最重要的是你是谁——既然你无法让自己不阅读”。“你是谁”可能是一个无法让自己不阅读的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阅读至少给出一个通往自己的可能。他接着说,“由于我们大多数人还怀着一些明确的期待,因此在阅读长篇小说时会出现一种差别,我们想在小说中遇见如果不是我们的朋友和我们自己,也是某种可辨识的社会现
前言:  包士娟老师应笔者的要求提供了这篇文章,笔者事先提醒了包老师,这是一个教学APP的专栏,所以希望她提供的文章主要讲这方面的内容,但包老师文章来了,笔者通读一遍,却没有看到教学APP的介绍,也没有看到关于应用的各种心得,再仔细看了一回,笔者又不禁钦佩,其实整篇文章中都是教学APP的影子。包老师的整个课程的进程都是在在线的论坛环境下进行的,她一如既往地还在继续用她习惯的CCtalk做直播,设计
把自己摆在最低位置  才赢得了百川的光顾    贮满了小溪苦涩的泪水  才那般深沉与浩瀚    倘若没有千竿深度  哪会有如山的浪头      留住了时间的馈赠  所以生命永远年轻      大海啊!如果没有你  那一条条溪流魂归何处      大海自有咆哮的生命  不会永远宁静  有大海,就有涛声  爱大海,才不怕风浪   (編辑子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与实践。翻转课堂颠覆传统的教学结构,将“知识传输”的过程放到课外,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内。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知识,课前,通过观看视频等配套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实现一对一的学习。课上,教师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成果展示,进行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
谭国良从事过很多职业,但都难以长久地干下去。后来他想了很多个晚上,最后决定自己当老板。  可究竟从事什么行业赚钱,他心里并没有底,而且,自己当老板,他也是第一次。后来朋友们看他实在不懂,就帮他出主意想门道,最后大家一致将目标锁定在摄影店上。一是这个行业利润空间大,二是谭国良这人有点木,如果是搞摄影,没准人家还以为他是艺术家。要是别的行业,大家看到他的呆样子,一定会走得远远的。  虽说大家帮他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