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沙龙》的音响分析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墨西哥沙龙》是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1936年以三首墨西哥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作为全曲发展的源泉,三首墨西哥民歌的主题为音樂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材料。作曲家在保留民歌原有的特点外,对其加以提炼,同时在作品中融入了极具美国特点的爵士乐风格。作为科普兰“戏剧音乐”的一部先驱作品,1937年在墨西哥城首演之后引起了轰动。本文试图从音响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本作品所独具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科普兰  墨西哥沙龙  音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95-03
  一、作品简介
  1932年,科普兰在访问墨西哥时,当地的民间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当地的墨西哥沙龙舞厅,他听到了有着不对称的节奏和鲜明色彩的墨西哥民间音乐,体会到了舞厅中浓郁的墨西哥风俗情调,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成为他作品的创作基石,于是在1936年,科普兰完成了管弦乐作品《墨西哥沙龙》的创作,并于1937年8月25日在墨西哥城,由查维斯指挥墨西哥交响乐团进行了首演,这部墨西哥风情味极浓的作品受到了广大墨西哥人民的喜爱,《奢华》的音乐批评家格·福斯特报道说:“科普兰的音乐令人惊异,他综合了最强烈和最有特点的墨西哥旋律、节奏及和声,保持了墨西哥歌曲的清新美丽而毫不走样,他写的墨西哥音乐就像只有墨西哥作曲家才能写出的一样,用最纯粹、最完美的形式,体现了我们民歌的实质”。
  这部作品是作曲家从抽象的技术表现向“音乐应使大众易于理解”转变的第一部作品。他在作品中第一次有目的地吸收和运用民间音调、节奏(包括爵士音乐、美洲音乐等因素)的作法,使科普兰进一步运用民间音乐,并成为了一名写出了具有“美国精神”的音乐作品先驱。
  作品引用了墨西哥的三首民歌的旋律,但作曲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在保留民歌原本所具有的特点下对其加以提炼。同时,为了实现作曲家写出美国音乐的理想,作品中融入了极具美国特点的爵士乐风格。三首民歌分别为:《绿树枝》(EL PALO  VERDE)、《小耶稣》(LA JESUSITA)和《蚊子》(EL MOSCO)。对于这些旋律的引用,科普兰曾说:“在交响乐作品里,民歌材料的使用,总是带来曲式上的问题。作曲家们发现,除了重复,几乎没有什么可采用的手法,必然地存在着产生仅仅是一行无关的‘旋律珍品’的危险。我最终采用了一种和缓的集成曲的形式,为了达到简明和连贯的效果,墨西哥主题与这些主题的发展有时交织在一起。墨西哥的流行曲调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朴实地引用它们,而是要在不歪曲原有的自然朴素风格前提下加以凝练提高”……
  二、结构布局
  这首作品全长402小节(伦纳德·伯恩斯坦改编的钢琴版为404小节,这里以原版总谱为分析对象),结构为带大型引子的三部曲式。
  在长达102小节的引子中,以3首墨西哥民歌为素材的各个主题依次呈现。民歌素材为作品主题的发展提供了核心材料,共形成了8种音乐主题及其变体。
  引子(1~102小节)
  主题形象为:a(第1~19小节)-b(第20~33小节)-c(第34~60小节)-d(第61~72小节)-c1(第73~102小节),调性布局为:G。
  A段(103~182小节)
  主题形象为:a1(第103~133小节)-e(第134~144小节)-d1(第145~161小节)-e1(第162~172小节)-a2(第173~182小节),调性布局为:G-bB-bA-C-A。
  B段(183~323小节)
  主题形象为:f(第183~210小节)-b1(第211~221小节)-g(第222~2439小节)-h(第244~323小节),调性布局为:E-#F-#C-#F- G-bE-B-bE-B-G。
  A段(324~402小节)
  主题形象为:e2(第324~332小节)-a3(第333~352小节)-d2(第353~369小节)-e3(第370~390小节)-a4(第391~402小节),调性布局为:A- A-C-bE-bG-A-A-G。
  三、乐队编制
  这部作品在三管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管弦乐队的非常规乐器,如具有民族风格的乐器:中国刷子、木鱼、南梆子、葫芦、普罗旺斯鼓;具有爵士乐特点的钢琴、小单簧管等。
  民族乐器的使用,使作品充满了异域风情。由于钢琴在爵士乐中的地位,作曲家则用钢琴的音色来代表美国民族音乐和美国音乐化的灵魂。
  作品的乐队编制如下:
  木管组:1短笛/Flauto piccolo、2长笛/Flauti grandi、2双簧管/Oboi、1英国管/Corno inglese、1bE调小单簧管/Clarinetto piccolo、2bB调单簧管/Clatinetti、1bB调低音单簧管/Clarinetto basso、2大管/Fagotti、1低音大管/Contrafagotto。
  铜管组:4F调圆号/Corni、3C调小号/Tromba、3长号/Tromboni)、1大号/Tuba。
  打击乐组:定音鼓/Timpani、小军鼓/Tamburo Militare、钹/Piatti、大鼓/Cassa、普罗旺斯鼓/Tambour de  Provence、中国刷子/Brush、木鱼/Chinese Blocks、南梆子/Wood Block、葫芦/Gourd、木琴/Zilafone、钢琴/Pianoforte。   弦乐组:小提琴I/Violin I、小提琴II/Violin II、中提琴/Viole、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Contrabass。
  四、音响分析
  整首作品共有8種主题音乐,分别为:a、b、c、d、e、f、g、h,这8种主题及其变体的分析如下。
  【主题a】首次出现:1~19小节。
  这个主题为民歌《绿树枝》第一条旋律的变形。跟原曲的旋律外形相比,作曲家做了很大的保留,而在节奏和节拍上做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曲八六拍与四三拍的交替节拍改为四三拍的单拍子,但在四三拍的节拍框架内,又具有了八六拍的律动,从而使音乐在平稳的节拍中增加了前进动力,同时也使作品具有了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
  主题旋律是由木管组、弦乐组的高音乐器及钢琴的高音区以八度叠加的形式构成的异质混合音色,对位节奏则由小号和大号、钹演奏。第14小节开始音区由高到低,旋律在加入铜管乐器的同时木管乐器退出。主题a及其变体在全曲中共出现了五次,除音色布局大致相同以外,每次的力度及变形均有变化,但力度整体较强。主题a在第一次变化时派生出了主题f的原型。各部分的力度变化为:主题a(1~19小节), 力度为f。主题a1(103~133小节),力度变化为:mf—p—mf—f。主题a2(173~183小节),力度变化为:ff—fff。主题a3(333~352小节),力度变化为:f—mp—mf—f。主题a4(391~402小节),力度为:fff。
  【主题b】首次出现:20~33小节。
  这个主题为民歌《小耶稣》的变形。它以原曲的分解和弦为主题框架,和声建立在主、属和弦上,明确了调性。舒缓自由的节奏,悠扬的旋律被独奏小号和独奏单簧管交替奏出,室内乐形式的编制,力度居中。
  这个主题在整首作品共出现了两次,其中在第二次(第211小节)出现时,加密了节奏,加快了速度,木管和弦乐交替演奏出了带有田园风的主题。
  各部分的力度变化为:主题b(20~33小节),力度变化为:p—mf。主题b1(211~221小节),力度变化为:pp—p。
  【主题c】首次出现:34~60小节。
  这个主题为民歌《蚊子》中第一条旋律的变形。与原曲相比,作曲家提取了民歌的旋律骨架,并在节奏和节拍上做了较大的改变,不仅增加了切分节奏,还改变了节拍,通过这些方式增加作品的律动感。在音乐风格上,不仅突出了拉格泰姆和拉丁美洲的音乐特点,还融入了作曲家自己的个性。
  在钢琴、定音鼓和低音提琴演奏的爵士节奏的背景下,主题由低音木管乐器在微弱的力度上奏出。这个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了两次,第二次(第73小节)加厚了织体,由高音弦乐器演奏,力度变化不大(仅在结束处渐强到ff),但情绪有所提升。各部分力度变化为:主题c(34~60小节),力度为:p。主题c1(73~102小节),力度变化为:p—ff。
  【主题d】首次出现:61~72小节。
  这个主题为民歌《绿树枝》第二条旋律的变形。与原曲相比,这个主题在速度、调性上基本相同;旋律上改变了每小节的前半部分,保留了后半部分;节拍为八六拍;从旋律起伏来看,作曲家改变原曲的平稳进行,多以四、六度的跳进音程,增强了音乐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了三次。三次相比,力度逐渐加强、织体逐渐加厚;主奏音色为弦乐组、铜管组叠加木管组、再到所有乐器的全奏,其中,d1与d2还扩充了6个小节(保留原形中的节奏骨架,加厚织体,全奏)。各部分的力度变化为:主题d(61~72小节),力度为:p。主题d1(145~161小节),力度为:ff。主题d2(353~367小节),力度为:ff。
  【主题e】首次出现:134~144小节。
  这个主题共出现四次,处于强力度,几乎所有乐器都参与其中。在再现部中,主题的力度和织体厚度都有所增加。各部分的力度变化为:主题e(134~144小节),力度变化为:f—ff。主题e1(162~172小节),力度变化为:f—ff。主题e2(324~332小节),力度变化为:f—ff。主题e3(370~390小节),力度为:ff。
  【主题f】首次出现:183~210小节。
  这个主题扩大了a1中的时值,降低了音区、减弱了力度,全曲仅出现一次。这段音乐刚开始是几件独奏乐器的重奏,199小节开始,弦乐器也只使用了一半。总体为乐器数量逐渐增多、织体逐渐加厚、情绪逐渐明朗(后接b1的田园风主题)。
  【主题g】出现:222~243小节,仅出现一次。
  主题由加弱音器的Vl.I演奏,相隔一小节后,加弱音器的中提琴低三度演奏平行旋律。227小节,节奏拉宽,主题改有木管乐器演奏,此时的弦乐组演奏的是具有田园风格的背景。这段音乐力度较弱,力度变化也不大。
  【主题h】出现:244~323小节,仅出现一次。
  背景织体由弦乐组开始,为连续的和弦分解式进行,其旋律骨架音为《绿树枝》的前三个音(D、E、D)。
  随后主题出现在高音区,音乐从《绿树枝》和《蚊子》中提取素材。
  短笛声部的音高来自《蚊子》的第三小节(E、F、G),而在第269小节则使用了这句民歌的最后几个音,在降A大调上发展出的一个主题。
  这段音乐为一个活泼、诙谐的形象。主奏音色主要为色彩鲜明的木管乐器,在不段更换乐器的同时,织体逐渐加厚,力度也在逐渐加强,为再现部的全奏做准备。力度变化为:主题h(244~323小节),力度变化为:p—mf—mp—mf—p—mf—mp—mf —f。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出《墨西哥沙龙》在音响方面所具有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材料上看,三首民歌的旋律成为各个主题形象音调的资源库,为全曲的发展提供了材料的源泉和统一的因素。
  第二,从曲式结构上看,作品为传统的带大型引子的三部性结构,而在再现部中,作曲家使用了“局部倒装”的写作手法,使传统的结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
  第三,从和声、调性来看,和声除了使用传统三和弦、七和弦以外,还大量使用不协和的二度音程、高叠和弦以及持续音。在调式的使用上,作品除了使用传统的调式以外,还加入了充满爵士风味的布鲁斯音阶,同时还使用了双调性的创作技法,远关系转调等,这些特点都使作品更具现代化。
  第四,从配器上看,作品虽然用的是三管编制的大型乐队,但为了增加爵士乐和民族音乐的效果,还使用了钢琴和大量的民族乐器。虽然乐器数量众多,但所有乐器齐奏的段落并不多,相反,为了使主题形象更加富于个性,独奏、室内乐性质的重奏被作曲家大量使用,音色对比频繁,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奏”,作品显得更加精致。
  第五,从力度上看,各段落内部的力度变化跌宕起伏,以此刻画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而从整体的力度变化来看,除了引子部分以外,整首作品的力度又呈现出逐渐增长的状态,在乐曲结束时达到了全曲最强音,使作品在力度的变化上营造出了《墨西哥沙龙》热烈欢闹的气氛和形象。
  第六,从节奏节拍上看,作曲家多使用混合节拍,同时使用重拍移位、拉格泰姆等节奏形式,打破了音乐中的单一律动,增强了音乐灵活性,也更好地刻画了《墨西哥沙龙》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参考文献:
  [1]何平.科普兰和他的音乐创作(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01).
  [2]何平.科普兰和他的音乐创作(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02).
  [3]沈旋.美国现代作曲家科普兰和他的三首管弦乐曲[J].人民音乐,1980(08).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西,古、今”文化艺术思想交织的特殊环境下,潘天寿始终保持着艺术精神的独立,坚持从民族本位出发,以传统写生观为导向。其写生画稿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传统写生特色,但又不以画面完整为目的,体现出鲜明的风貌特征。  关键词:潘天寿 写生画稿 线條 写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49-03  潘天寿是建国后
摘要:池州贵池地区罗城民歌与皖北花鼓灯称为安徽地区的“北舞南歌”,有着悠久的演变与文化发展历史。古代池州罗城民歌的形成与传播,通常围绕着地域的劳动生产、生活情境,进行民歌调式、歌词与演唱方式的创编。特别是自建国以来,罗城民歌先后三次入选为全国文代会的演出项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认可,在国内外得到较为迅速的传播与发展,但近年来罗城民歌作品的演出发展,却又开始呈现出不断衰落的趋势。
摘要:明末清初是社会文化及经济政治发生巨变的时代,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勃兴都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新的面貌,江南尤甚。正值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西画的传入与江南画坛产生了广泛的接触。本文通过西画东渐的视角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受西洋影响的绘画以及社会交往活动进行探讨,以求更为全面地了解西画东渐这一现象,分析江南画坛出现风格转变的社会历史原因,解读各类型绘画的风貌和审美取向,总结归纳明清时期西画东渐的历
摘要:老杨公最早源于广西的北部湾地区,到现在已经流传了五百多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歌舞剧。无论是从它的音乐结构、表演形式,还是演唱歌词和旁白等等,都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点。老杨公将传统的民俗特色和原生态内容保留了下来,在众多歌舞剧中独树一帜。本文针对老杨公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老杨公 民间曲艺 艺术特色 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二胡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较为崎岖的过程,无论是二胡的结构、造型,还是二胡的演奏技巧等,其在古代的发展都是极为缓慢的,每一次的变革和改进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和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从二胡结构、造型和演奏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由此二胡可以演奏部分国外的移植作品,其中包括独奏曲和重奏曲。《爱的致意》则是一首移植国外作品的二胡二重奏乐曲,运用二胡来演奏别有一番韵味,笔者
摘要:《葡萄熟了》是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周维198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二胡独奏曲,被许多深有造诣的演奏家演奏过,产生了一批余音绕梁的演奏版本,其中以周维、邓建栋、宋飞三位演奏家演奏的版本最具特色。周版原汁原味、干脆利落,如新疆葡萄架下载歌载舞的热情;邓版细腻婉清、柔中带刚,如江南水乡之中小桥流水的旖旎;宋版豪放洒脱、张力十足,如北国大漠孤烟铜锣铁马的豪放。  关键词:《葡萄熟
米可拉·李森科是乌克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同时还是乌克兰音乐民族运动的创始人.他丰富多彩的创作生活进一步发展了乌克兰民族音乐文化,为20世纪乌克兰民族音乐的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三要素为:节奏、旋律、和声。节奏——就像是音乐最初的萌芽,又像绘画中的“点”的体现。它的存在是自然发生的,又是科学系统的。节奏稳定,演奏准确,无论是在独奏、合奏、室内乐、交响乐团中,都能够体现一个乐手的专业性。在长笛演奏中,把握节奏的准确性,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关键词:长笛演奏 节奏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
摘要:作为影响钢琴教学的因素,内心听觉是现代钢琴教育以及钢琴演奏者极为注重的内容之一,为有效提高演奏者内心听觉水平,对其培养方式展开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内心听觉基本情况的介绍,对内心听觉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就其培养方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演奏技巧 情感共鸣 钢琴演奏 内心听觉 声音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