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的线牵出“思想”的珍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dsfdsadsfa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选读》是近几年来在高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四方面。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但又由于它是选修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不同于高中文言文必修模块的教学,不应把它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当然也不能把它定位在课后练习、古汉语研究,这就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也不应该只把课本作为起头的话题,大谈《论语》里的思想及现实运用,就像是思想政治课一般。那《<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又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根据中学教学的要求及该课自身的特点,要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结合起来。那具体怎么结合呢?笔者想以《周而不比》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课堂教学环节
  (一)学习目标
  (在上正课之前老师用ppt展示)
  1.掌握“周、比、直、谅”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在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1.(从课题直接入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选读》的第八课《周而不比》,请同学们说说“周而不比”具体的含义。(这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同时还为了引出这一课主要讲述“与人交往”的话题。)
  2.“和人交往”很重要,可我们又该和谁交往呢?看看孔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接下来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本,并找出孔子交友的标准)
  环节二:孔子的择友标准
  3.学生在读课文之后,基本上都能明确(用ppt展示):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师过渡)孔子告诉了我们,在我们身边,朋友有益友也有损友,而且他也分别举了三种。请同学们理解孔子的择友标准。关于益友三类
  第一类:“直”
  我们怎么理解孔子的“直”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基本上会说“直”就是“正直”的含义。于是又追问,既然是“正直”,那又怎么理解孔子在“何以报德”问题上的“以直报怨”的思想呢?“正直”又怎么理解?
  学生于是会对“正直”加以阐释,诸如“正当的手段,即法律手段”“原则性”等。等到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老师进行补充理解(用ppt展示):
  所谓“直”,即真诚而正直。什么叫真诚?我如果不喜欢你,就不再和你来往;如果我觉得你可以被原谅,那我再给你一次机会。那什么是正直?正直包括社会上的法律,代表公平,如果你得罪我,违反法律的话,法律伺候。否则,就变成了姑息养奸,你伤害了我,我却还容忍的话,你以后可能又去伤害别人。
  (这样,即对“直”的字面意思理解了,同时又深入到了孔子“直”的深层思想,这可能更能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儒家“直”,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直爽,直接,甚至是“以牙还牙”。)
  第二种:“谅”
  让学生理解“谅”在文中的含义,“诚信”。然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孔子所谓的“诚信”呢?最后老师总结,并举了苏东坡《僧圆泽传》的例子,以便加深学生对“谅”的理解。
  第三种:“多闻”
  “多闻”字面意思很简单,即“见识广博”。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多闻”之人呢?让学生举例说,通过学生的发言,基本上明确,多闻不单单是指看的文章多,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于是用ppt展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的关于赞扬司马迁的文字: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称赞司马迁说:“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还顺便举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的例子,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称之为“多闻”之人。
  老师总结孔子关于“益矣”的感叹:我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生活范围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能长期与诸如“直”“谅”“多闻”之人在一起,我们也会受渐染,那当然就“益矣”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与好人在一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孔子还举了三种损友,关于损友的理解,我只让同学们举一些例子,有同学举到清朝的和坤,宋朝的蔡京等,这都是孔子所说的损友之人。
  4.通过孔子的话语,我们懂得了“益友”和“损友”的区别。那我们来看看孔子有没有给我们树立“益友”的榜样?
  学生很快就回答“晏平仲”,于是引出(5.17)内容: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怎么理解“善与人交”中的“善”的含义?(明确:表层含义是“擅长”,深层含义“用真诚正直的心去与人交往”。)
  ②“久而敬之”的“之”怎么理解?是代指“晏平仲”还是“别人”?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接着老师明确“之”指代“晏平仲”,并从语境与句法上加以补充证明。
  环节三:察友的方法
  5.(师过渡)我们又怎样去察看一个人是益友还是损友呢?
  明确:(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理解:“人焉廋哉”的句式特点,“以”“由”“安”的含义。)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理解:为什么“观过,斯知仁矣”?)
  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用ppt呈现:
  错因人而异,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比如“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故不忍除。’子喟然叹曰:‘观过知仁矣!’”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理解:“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含义。)
  环节四:处友的原则
  6.当我们交到了好朋友,我们又该如何与好朋友相处呢?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于人,则远怨矣。”(这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是公平公正原则。)
  重点理解下面两则章句: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2.23)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理解:
  ①让同学们概括出这两则共同讲了一个什么原则?(这是一种“适可而止”原则。)
  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事君数,斯辱矣”?为什么“朋友数,斯疏矣”?为什么劝导朋友还会自取其辱呢?(学生可以联系一些实例加以理解。接着用ppt展示李泽厚的解读)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7.通过文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如何交益友,如何寻益友。可是,我们交益友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以友辅仁”。
  (三)课堂总结
  孔子交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帮助自己实现“仁”的追求。“仁”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的东西,交益友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则是实现自己的“仁”的思想。“仁”是《论语》学习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想全面而深刻地知道孔子“仁”的思想,还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去读经典著作《论语》,你会发现那部经典中会有很多孔圣人的智慧。
  二、课堂观察
  这是一堂上得很“实”的语文选修课。课堂上,老师并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字词的梳理上,但也没有脱离《论语》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而是从《论语》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出发,深挖《周而不比》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这样的《论语》选读课堂,一方面注意到了《论语》学习中的语言层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思想文化的把握。老师能把这两方面在课堂中结合起来,使得这堂课听起来很流畅,让学生学有所得。
  比方说,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讲择友的标准时,老师抓住了“直”这个重点字,让学生去理解。学生很快就说是“正直”,因为这是书上翻译中所说的,但到底什么是“正直”,有的学生不一定很清楚。于是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正直”的含义是什么,最后,老师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说《论语》中的“直”除了“正直”之外还有“真诚”的含义。当然,这种理解不一定准确,但这种个性化的解读也无不可。这就是一种语言层面的学习,对“直”的正确全面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孔子“直”的思想,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明白此处的“直”并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这个人性格很“直”之类。之后,老师通过“直”的含义对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进行理解,这符合了文化层面的教学要求。
  再比如,老师在讲“多闻”一词时,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博学多闻。那到底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多闻的人呢?从这个问题出发,让学生明白,“多闻”的意义,不单是指看的东西多,学的东西多,更重要的是生活阅历丰富,之后老师举了司马迁的例子。这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学习的方式。当我们所看到的语言特别简单时,又如何去深挖它的字里含义呢?这是语文学习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论语》思想的理解离不开《论语》章句的本身,如果脱离章句语言本身去大谈特谈孔子的思想,又很容易将《论语》课上成是思想政治类的说教课,那就不是语文课了。这堂课中,老师始终没有忘掉这是堂语文课,比如在讲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句话的理解时,老师让学生从语法和内容两方面去思考,这就是一种语文学习。
  在讲到如何处友的问题时,当学生提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时,老师让学生理解了“数”的含义,并思考为什么“事君数”就会“斯辱矣”,“朋友数”就会“斯疏矣”呢?当学生提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时,老师也注意到了“毋”字的读音问题,还让学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这其实就是《论语》思想的一种阐发。
  可以说,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论语》选修课课堂,老师在选择《周而不比》的教学内容时,从学习目标就可看出,其定位的课堂重点在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的交友观,但也没有忽略其中的重点字词的学习和理解。从整个课堂教学来看,他是通过理解其中的重点字词,从而在更深层面把握了孔子交友的思想。当然,这是一种教学策略问题,“教无定法”,比如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就提出了《<论语>选读》六种课型,即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以及作业练习课型。但不管是哪种课型,它还始终是语文课,既然是语文课,就离不开语文的学习,一定要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内涵,否则,《<论语>选读》课就容易上成思想政治课,当然,我们也不可一味地去强调语言文字的学习,因为它毕竟是一门选修课,还是与必修课中的文言文学习有区别的。只有将两种结合起来考虑,从语言层面入手,用“语言”的线牵出“思想”的珍珠,才不失语文的“本色”课堂。
其他文献
一、语文规则的含义  语文规则这个概念从属于规则概念之下,研究语文规则的概念,我们要先对规则的概念有个清晰的了解。一般认为,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以言语命题或者句子作为表达形式,人们把规则与原理、命题看做同一类概念。如“语序不同,语义也不同”,就是一条反映语序与语义两个概念间因果关系的规则。而心理学上的规则是指人们对一类刺激做出的一类规律性的反应,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控制作用,具有类的推广性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以“文俗而雅”著称,《金岳霖先生》(以下简称《金》文)也不例外;但究竟如何而“俗”,又“雅”到何处,却缺乏细致的研究。其实,“文俗而雅”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金》文的语言风格。“俗”谓语言通俗;“雅”即高雅,不同凡俗。而《金》文的语言则是平淡至极却意味隽永,不是“俗”“雅”两个标签可以随便贴得住的,“平淡”和“通俗”自有不同,“隽永”与“高雅”也大异其趣。我曾写过一篇关于《金》文
综观2014年全国高考18道作文试题,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材料型作文这种命题形式。读写结合的考查方式加大了思维力度,更加注重材料文字表述内容及含意的广度与深度。这无疑也加大了作文审题的难度。材料型作文审题的关键就是正确解读材料。而作文材料从形式上有文字类和图画类(图表类、漫画类等)两种类型,按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的说法,文字表述类作文目前基本形成了三种较为固定的类型——社会时事型、文学作品型和理论观
新加坡初级学院和中国大陆高级中学的教科书里,都编选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不过,中国是把《祝福》作为“语文”教材,新加坡则把它作为“文学”教材。由于“语文科”和“文学科”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等的设置中,虽然有相通、交叉的地方,但有更多的相异之处,何况两国的学制有所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也有差别。故整个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课型、教学方法、作业练习与考试题型等,都有或多或
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写作一定是为了特定的读者、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这就是写作的交际功能。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倡导恢复学校里学生所学习的写作成为具有某种用途、达到特定目的、针对具体对象的“真实”写作。下面评述的两篇论文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论述,试分析之。  【评析文章一】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第9期。  【原文提要】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
【教学创意】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散文,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通过学习作者抒写情感的手法来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笔者试以“我的北平”为突破口,抓住文章一些关键语句展开教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心中对北平那缕心心念念却欲说还休的怀愫。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  2、抓住关键语句,认识、理解并深刻体会“我的北平”饱含
长期以来,许多同行都在头疼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束手无策?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这片田地里辛勤耕耘了五年,摸索了五年,终于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下面是个人的一些浅见,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回顾反思    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去采用的作文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单元作文教学法。按教材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部分中的要求,进行单元作文教学。以高中语文第二学期的教材为例:第
2009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试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理解“弯道超越”这一竞技现象下,联系社会进程和人生履历,策动思考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当下社会生活来看,全国上下仍在攻克时艰,在金融危机的“弯道”处坚定信念,铆足勇气,化“危”为“机”,考生理解“弯道超越”自会比任何时候都具体、都深刻。  比较自主命题以来的作文试题,无论在“形”上还是“质”上,都发生了变化:从作文类型看,从2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担任评委,选手们上的课是高尔基的《丹柯》,几位年轻教师都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但我发现,几位教师的解读很是简单、粗暴,这种状况我觉得不是个例。下面就他们对小说中对两个人物(族人、丹柯)情感取向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族人是“人”  选手们课上无一例外的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丹柯的族人们。族人们的儒弱,害怕,恐惧,无助和忘恩负义,在文章中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在解读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族人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大家很清楚素芭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请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过的像这样以主人公为标题的小说?  生: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  生:托马斯·哈代的《苔丝》、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生:还有我们刚学过的小说《桥边的老人》、《丹柯》、《娜塔沙》。  师:《丹柯》《娜塔沙》是吗?  生:《丹柯》是编者加的,小说原名是《伊则吉尔老婆子》;《娜塔沙》也是编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