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贫困地区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研究

来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贫困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渔洞水库汇水区465个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WTP)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在448位受访者中,有404位愿意为生活垃圾治理付费.样本农户支付意愿为36.257元/年/户,而调研地大部分村庄实际收费标准远高于此.这说明现阶段在贫困地区建立垃圾治理农户付费制度已具备相当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收费标准应与农户收入水平相适应,稳妥推进为宜.2)农户支付意愿受到个人、家庭及认知特征的影响,女性比例、家中有村干部、收入水平、必要性认知、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年龄、家庭外出务工比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家庭外出务工比例对农户支付意愿的影响最大,是影响贫困地区农户支付意愿的根本原因.3)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社会”原子化”对贫困地区农户支付意愿产生不利影响.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在贫困地区实施垃圾治理农户付费制度,收费标准不仅应与农户收入水平相适应,更应该实现差别化,而非整个村庄”一刀切”.
其他文献
2019年,聚酯产业链充满挑战,不得不面对整个产业链上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此外,由于上游工序压缩成本,导致价格螺旋式上升,因而利润率受到挤压甚至基本没有利润.rn全球经
期刊
文中以环境情感(未践行垃圾分类的愧疚感、践行垃圾分类的自豪感)为中介变量、道德认同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宣传教育对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机理模型,分析了环境情绪(未践行
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动机作为行为的先导,会直接影响行为轨迹.文中以行为经济学为切入点,结合认知评价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规范激活模型是预测利他行为的重要理论,游客与地方之间的情感作为游客环境负责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将人地情感因素纳入规范激活模型,一个解释和预测游客环境负责行为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