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优势,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一、对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其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分不开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互动交流:对家庭资源的开发可通过多种形式,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互动,给学生以更开阔的语文视野和更多的学习乐趣。如共读剪报,家长在读报的过程中,剪下好文章给孩子看,并让孩子贴到剪贴本上写上短评;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既开发和利用了家庭成员的资源,节约了学生选择阅读物的时间,又避免了学生审美趋向的单一性。还可构建网络平台,促进家长、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2.家长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学习小说和戏剧作品时,可以让学生们组织课本剧等表演活动。在排演过程中,教师请学生家长参与角色,或出点子、提意见,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3.家庭文化旅游:学生和家长一起旅游,在旅游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可以写旅游日记,抒发感悟,从山川美景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底蕴,或从某个名人故居中了解其生活、思想变化的轨迹和心境等。
  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藏书等家庭资源开展专题研究,等等。总之,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时,它的推动力是难以想象的。
  
  二、对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课程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就显得很有意义。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地方人文资源,如文化古迹、历史遗址、风景名胜、民俗民风等;社区文化环境资源,如博物馆、体育馆、美术馆、文化宫、展览馆、公园等;文献资源,如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录像等音像制品。
  1.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我们可以从地方资源及学生实际出发,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对众多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取舍。
  2.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要注重实践性。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加强学校、学生与社区的联系,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中提高语文。开发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必须带有极强的实践性,重视体验、重视参与、重视合作、重视创新。
  
  三、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
  
  如今,网络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革语文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要素提供了契机。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进入语文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容量成倍地增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1.建立语文网络素材资料库:语文网络素材散见于互联网上,搜集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分门别类地下载,使语文网络素材资料库不断丰富起来。
  搜集教案、试题素材,可以访问著名网站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搜集课件素材,可访问中国教育先锋网等著名网站。搜集图书素材,可访问国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搜集图片素材,包括人物、实物、景物、背景等,搜集这些素材可通过百度、Google搜索等查询到相关的图片资料。搜集音频、视频、动画素材,搜集这些素材可通过访问教育和影视网站,如中学语文教与学网站、影视素材网、中央电视台视听在线等。
  2.指导学生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随着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普及率的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师应合理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上查资料等形式利用好网络资源学习语文。
  3.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是海量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如果脱离教材,那就是炫耀电教手段、堆砌材料、舍本逐末的行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创设情景,让语文教学更具直观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教育专家考虑的问题,更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积极参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既要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又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究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并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自己的教学实际。■
其他文献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文化意象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错位与缺失,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异化策略中的增词
本文在给出的Ⅰ类函数定义基础上研究了VⅠ类函数的分式多目标规划的充要条件,得到一些结果.
反思思维是学生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笔者采用自然对照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对RICH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反思意识的形成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显著性差异T检验
元嘉时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思想活跃,作家辈出,诗歌创作尤为繁荣。本文通过对元嘉诗人创作的分析,勾勒出了元嘉诗歌的时代特征,并给予了其客观公正的评价,认
以公布、研究出土材料为特色的各种刊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原物拓片、照片图版的公布不尽合理。铭文释读不够准确,标点误断现象较多等问题,文章举例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可供整理、刊布
抓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前提。抓好课堂,让我们的作文课“活”起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探索出几点活跃作文课堂的方法。    一、挖掘素材,引导观察    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老师应教给学生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源泉。  先从熟悉的人来写,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写写同桌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观赏文章的人,最留意的是开头落笔处,故有"笔落惊风雨"之说。雕饰好"凤头",开笔先声夺人是写文章的较高要求。我曾用"元代大学者许衡不食路边梨的故事"作材料
摘 要:古诗词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因为其缘情而生,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情感内涵,可以极大地丰富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其兴发感动的特质可以激发学生良好情感,陶冶情操;另外,古诗词作家的独特个性与语言还可以造就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  关键词:古诗词 情感 兴发感动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厚的精神遗产,它存留着先人的情怀和希望,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蕴含
在这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成为广大教师模仿学习的范本,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达不到优秀教师讲课的效果。这是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因素所致,尤其是忽视了教师的情感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情绪所致。  大多数人包括许多教师都认为,教师的情绪受教师个人支配,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比如,一下课有的教师兴高采烈,意犹未尽;而有的教师早已夹着书本回到了办公室,牢骚满腹:“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