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c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活力,而且对开阔师生的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特别是对学困生顺利掌握知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 辅助 学困生 利器 学习兴趣 倾听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23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能够使数学课堂焕然一新。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精彩的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微课,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困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困生的健康发展呢?
  一、微课成为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利器
  微课指将某个学困生不明白的知识点做成教学视频,再给学困生观看,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微课学习的时间短,符合学困生注意力集中较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同时能将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以及班会课的精彩活动制作成视频放到群里。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能扩大学困生的视野,丰富其生活,有效地提高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结合学校“秋游”活动,我用微课设计下面的问话:“如果要去玩的话,在买东西时你想了解些什么?”学困生说:“我想了解物品的价格,如哪些东西既便宜又实惠、哪些物品营养好等。”在微课出示物品的价格表后,我问:“你想买哪些东西?根据你的吃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学困生思考后得出:有的东西可以和别人合买,这样可以减少开支。微课接着出示:“如果给每人30元的购物券,你能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吗?”……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困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困生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使他们对数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二、微课成为学困生倾听的利器
  学会倾听是学习的前提,注重学困生在这发面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才能使学困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教师应该通过微课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做到以下的要求:“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包括必须听清教师的问题,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对别人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地听别人说完;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能跟得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弄清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新教材提供以下三种方法:(1)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画图来比较分数的大小;(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大小;(3)把分子不同的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向学困生介绍这几种方法,教学显得很平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通过微课出示例题后,教师千万不能急于让学困生去操作,而是鼓励学困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猜想,试着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时,学困生的兴致大增,经过思考后,他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分母大的分数就大”,有的认为“分母小的分数大”,也有的认为两个分数一样大,甚至有的学困生还能自圆其说。“究竟是谁的猜想正确呢?”学困生都急于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时我让学困生动手操作,通过折分数、画分数来验证,使他们发现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的规律。这样教学,引导学困生亲历了由“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促进了学困生思维的发展。
  三、微课成为学困生独立思维的利器
  在学习中,为了防止学困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现小集体主义倾向,教师可用微课教学适当施加集体压力,以追求微课学习的共同目标来要求每个学生作出贡献。例如,用微课教学“素数与合数”时,首先,让学困生逐个写出2~12的因数,然后让他们讨论:“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自然数分为几类?”其次,让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这些自然数分为两类,即2、3、5、7、11和4、6、8、9、10、12;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这些自然数分为四类,即2、3、5、7、11;4、9;6、8、10;12。再次,让辩证双方说清理由,展开辩论,达成共识: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素数与合数两类。有的学困生说:“还可以把自然数分为两类,即奇数与偶数。”最后,通过微课举例,引出自然数“1”,从而使学困生明确:1的因数是它本身,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总之,微课教学手段的实施,是辅助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利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困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特约编辑 木 清)
其他文献
不久前,我们品德名师创建团队的成员相聚在一起,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几位先行教师深入研究的成果汇报为尚且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在几节研讨课中,我发现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上都下了较大的工夫。的确,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  一、创设音美情境,引领学生感受美  高尔基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
[摘 要]通过桂林市榕湖小学“艺术课堂”的打造过程的介绍,展示了榕湖小学关于“艺术课堂”的深入探索与独特创造。榕湖小学的“艺术课堂”坚持生本、创新、美好的基本理念 ,并通过开展学生学习行为方式训练,凸显“艺术课堂”生本特质;通过360度讲坛,能者为师,分享“艺术课堂”智慧火花;通过各类名师坐诊课堂,促进“艺术课堂”普及运用。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导,让每个孩子走进艺术殿堂。  [关键词]艺术课堂;榕
[摘 要]译林新版英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外语知识、表达技能、情感体验、文化差异等方面,能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学习的技巧融入活动环节中,并分层次、分类型设计各项活动,引导学生乐学、想学、能学。  [关键词]单元活动;真实情景;自主;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3
[摘 要]乘法概念课的教学,需要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乘号、乘法,為后续学习2~9的乘法口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旧知识;数学建模;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2901  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建模、创造、探索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数学
[摘 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水的品质与精神。我校依托长江之水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生发点,从“尚水之德”“若水之智”“乐水之态”三个层面来培养具有“若水”品质的师生、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水育”文化、建成“上善”之校。  [关键词]水育文化;尚水之德;若水之智;乐水之态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0303  中
[摘 要]用科学游戏进行小学低段科学教学,既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又能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在运用科学游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在科学游戏前创设情境,明确探究方向;在科学游戏中少干预,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游戏后巧研讨,提炼探究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游戏;低段教学;创设情境;科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
[摘 要]熟练掌握应用题的解法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而化繁为简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找主干法;解决;倍数应用题;分数;百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08-02  应用题是
[摘 要]“小先生制”是我国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基于“即知即传人”这一理念而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教师尝试站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视阈,以“小先生”的教学形式组织课堂,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先生制;课堂教学;榜样示范;小组探究;互动展示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
【引子】  一次,在办公室闲聊中,实习老师跟我谈起:昨晚做了个梦,梦见孩子们在课堂上起哄,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喊又发不出声,醒来时,发现自己一脖子的汗。这样的梦,已从教18年的我又何曾没做过呢?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乖乖地听从你的教导呢?除了博览群书,严于律己,提升自己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业务,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之外,作为班主任的我还能做些什么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产物,充分彰显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将适当人数的学生个体结为学习共同体,通过团结协作、互助互学的方式实现同一目标,获得共同发展。这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赋予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避免了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一言堂”。“小组合作”自然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打学习活动方式。审视一些科学课堂,许多小组合作虽然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徒有虚名,我们要在科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