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族风雨桥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瑶族元明时期从湖南迁入,明代广西已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现主要分布在都安、金秀、巴马、恭城、富川等瑶族自治县。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居住地区多为山区丘陵地带,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瑶族聚居地的村寨周围,树木葱郁,风景秀丽,民居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风雨桥是瑶族地区有特色的公共建筑。
  


  瑶族风雨桥的功能与侗族风雨桥类似,瑶族群众又称之为“凉桥”或“风水桥”。除木桥外,大多是在石拱桥上加盖桥廊、桥亭和在桥头的桥台上建阁楼,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檐或三层檐,有的四层檐,通高在9米~10米间。风雨桥不仅是路人避雨之处,也是瑶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约会场所。广西瑶族风雨桥主要集中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富川县保存至今的古代瑶族风雨桥有18座。
  迥澜桥,位于油沐乡中岗村与油草村之间,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修。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阁楼组成,全长37.54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0平方米。桥长30.43米、高4米、宽4.6米。石桥有3拱,每拱跨度6.22米。桥廊、桥亭为木构建筑,面阔11间。桥廊屋顶为硬山顶,通高5.6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由34根木头榫卯相结合。桥头阁楼砖木结构,高二层,重檐歇山顶,通高10米,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上有古典人物花鸟画多幅,四面八角飞檐高翘,脊饰泥塑葫芦形图案,此外,桥上立有12块与修桥有关的石碑,其中有明代陕西道监察御史何廷枢所书《重建迥澜石桥亭》,为研究瑶族地区风雨桥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青龙桥,与迥澜桥一起俗称阴阳桥,为同时期修建。青龙桥是在单孔石桥上修建桥廊、桥亭和桥台阁楼,全长34.4米、宽4.7米。桥廊、桥亭为穿斗式梁架的木构建筑,面阔8间,由34根木头榫卯组合而成。桥廊屋顶为硬山顶,桥廊通高5.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5.5米。桥台阁楼通高14.5米,高三层,砖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每层檐下周围有32扇木质花窗,四柱底部为莲花鼓形柱础。
  据桥碑和脊桁题记的记载,历史上这两桥在清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都曾进行修葺。解放后,自治区和县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保养,使之得到较好的保护。
  福寿桥位于富川县城北镇风溪村。据该桥碑记记载,凤溪福寿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道光八年(1828年)第二次重修,现存为道光年间重建。解放后,由于该村在凤溪下游兴建了一座木桥,该桥逐渐废弃不用。2003年自治区文化厅拨款维修,使之重焕光彩。
  福寿桥横跨于凤溪村旁的小溪上,利用小溪两岸的基岩砌石桥台,架设粗大(直径30厘米~35厘米)的杉木主梁,主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面阔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两端桥台修建马头墙。桥总长17.35米、宽5.66米。其中拱跨为8.50米,桥面至河床高约1.9米,桥亭高约5.19米。
其他文献
摘 要:音乐游戏是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性地表达情感,既能提升音乐素养,又能获得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音乐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技能、展示自我,使学生获得生命成长的艺术源泉,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音乐游戏;兴趣;技能;创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
30万辆——这是截至12月14日,上汽乘用车2016年闯过的又一道销量标志线。就在11月24日宣布提前完成全年24万销量目标后,上汽乘用车以平均10天突破1个“小目标”的惊人速度,快速闯关27万辆、30万辆,成功打出“三连击”。今年前11个月,上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87%,远超车市整体增长速度,11月当月高达107%的销量同比增速,更是位列中国主流车企增速第一。按照这个速度,上汽乘用车全年销量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遗憾的是不爱阅读是现代许多学生的通病。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有阅读习惯的学生也大多阅读漫画类的图书。学生不爱阅读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阅读的兴趣,缺乏兴趣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学校与教师指导不力不能不说是重要的一条。要培养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阅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功,需要“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