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分析,结合心理学对个体积极性的调动的心理分析,论述了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素、方式、方法、措施等,并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的美术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标理论的一些探索和运用阐述了美术课程新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 积极性 动机 态度 实践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引导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
  (一)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调节
  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倾向。它产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状态反映出来。它是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培养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需要。
  1、课程标准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但同时,在制定内容标准时,又充分考虑,不轻易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不会产生消极的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
  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人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具有指导向性、强度性、清晰度、力距等特点。动机与需要不同,需要的动力作用是潜在的,动机的动力作用是直接的,现实的。需要可转化为动机,但需具备需要目标诱因的出现,引发行动的足够强烈的刺激,提高意识和态度的调节等条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学习尽量照顾了学生的志趣,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获得内心的快乐。
  2、"精神报酬"激励。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结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思想,给学生以精神回报,激励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目标直接激因的激励。课程标准摆脱了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知识、技能难度,使学习具有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是指人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依据,对组织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种现状管理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目标实质是一种期望,是人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目标具有操作性、可检测性。目标对人的行为的重要作用包括启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聚合作用等。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目标确立适当,目标管理运用恰当,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
  (四)形成学生良好态度促进积极性调动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具有内隐性、特指性、比较稳定性、复合性等特点;具有影响效率与成绩,影响人的挫折耐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人的社会性认识,自我激励等功能。要形成并巩固态度,应使人的认识、情感、行为意向成分由不协调变为协调。
  1、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育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旨在促进学习的学习,改进老师的教学。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自我反思,素养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进步,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参考文献:
  [1]陈振石.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J].教书育人,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王涵,华石,倪平,等.名人名言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朱琴芬:《投其所好顺应童心》,桐乡市高桥镇中心小学,2005年7月
  作者简介:刘振选(1977.4.22-),中共党员,学历:大专,陕西吴起县宜兴希望小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多次获得荣誉奖励。
其他文献
文章从禅茶文化入手,阐述了禅文化的含义,分析了禅与茶文化的关系,指出了禅茶文化对现代茶馆设计的影响,提出了进行禅意茶馆设计的的主要方法,对现代禅意茶馆设计的应遵循的
去商洛的想法由来已久,国庆假日我如愿以偿地漫游了金丝峡。  走进景区的大门,就被眼前的美景震撼。突兀而起的对面山体上,贾平凹手书的“金丝峡”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商山洛水中走出的这个中国知名作家贾平凹,开发出了中国最美的大峡谷,确实让商洛人引以为豪。拾级而上,一池碧水映入眼帘,一路舟车劳顿的辛苦顿时烟消云散。  顺着蜿蜒于溪水两侧的道路信步而上,真是步步风景,时时惊叹,什么是巧夺天工,什么是鬼斧神工,
自学能力属于学生必须拥有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这种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打基础的最关键的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各学科之间具有紧密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