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蔡锷的“军人不党主义”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3142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初年,政党林立,政见纷争,各地方军人干政十分严重,导致中国近代多年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留日归来的蔡锷早已认识到政党对于近代民主政体建立的重要性,但对当时中国武人干政,省个为自的局面也是忧心重重。为了保证政党政治能健康发展,蔡锷主张军人不能入党,要求军务与党务相分离。
  关键词:蔡锷;政党;不党主义
  一、蔡锷简介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市)人,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六岁进私塾,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称。十三岁补县学生。十六岁入湖南时务学堂,深受中文教习梁启超的器重,同时亦受黄遵宪、谭嗣同等人维新变法思想影响甚大。在时务学堂学习期间,蔡锷发表了《"后汉书·党锢传"书后》,此文即反映了蔡锷早期的政党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时务学堂停办,蔡锷辗转至上海,考入南洋公学。旋即应梁启超之召赴日,留学东京大学大同高等学校和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先是研究政法、历史,后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学习军事。一九零四年冬,蔡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教练新军。
  二、民国初年政党之特点
  第一,党、会、社等名目繁多,分化组合多变,骤生骤灭,泡沫政党居多。其中跨党派现象十分严重,一个人加入几个政党,甚至一个人担任几个政党的领袖。号称300多个政党,所标政纲冠冕堂皇,但许多政党因"既乏经济背景又无群众基础,故只可谓之政团,不得以政党论也"。 这是民国初年政党的最大特点。
  第二,政党虽数量众多,但就政治倾向而言,却只有同盟会和非同盟会之分,其基本政治立场和精神,大体是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改良派的延续。在其基础上,原有政治派别急剧分化,增加了政党的数目。同时政党这一合法斗争形式也被袁世凯等军阀封建势力所运用,建立了不少御用政党和团体,因而呈现政党林立的局面。
  第三,政党政治热闹非凡,但徒有其表。因为任何政党都没有进入国家政治权力的核心。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发展理应趋于议会民主多党政治,但政治体制的急速转变导致民国初年出现了政治权力断层,封建皇权的被推翻和政党发育的不成熟给北洋封建军阀以把持国家大权、操纵政党、玩弄议会、欺骗民意之机。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以政党轮流控制议会和组织内阁为前提。民国初年诸多政党中,虽然国民党和进步党在国会有过左右论坛的力量,但谁也没有掌握过内阁实权,因为当时中央政府的政治中心根本不在内阁,而始终在袁世凯的总统府。
  三、蔡锷之"军人不党主义"
  在民国初年如此混乱的政党局面下,蔡鍔却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在许多电文与著文中谈到政党在"指导国民"、"监督政府"、"统一政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九一三年九月六日的云南进步党支部欢送会上,蔡锷指出"夫共和国家不可无政党,政党与国家虽非直接关系,而间接之影响于国家者,关系最为重大"。
  辛亥革命之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同盟会人将蔡锷的名字也列入其中,但蔡锷表现消极,并不领情。以前正统的历史教科书上说,这是因为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属于维新派和保皇派,因此对革命不感兴趣,这是由其阶级本性决定的。但真实的情况是:蔡锷对民主共和有更深更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以武力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后,今后的任务就是建设国家,以前推翻清王朝是武力之争,共和国建立之后,怎样建设国家就因当是主义之争,主义之争只能是政党在国会里通过辩论来进行,因此军人不应该加入政党,政党的主义之争军人参乎其中,主义之争就会变成武力之争。因此蔡锷提出"军队不党主义",反对军人干政。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蔡将军的见识比我们今天的一些人还要高出一筹。由此也可见蔡将军的人品。他没有什么打江山坐江山的封建皇权思想,他考虑的只是国家、民族。
  之所以能在那样纷乱的民国初年提出军人不党主义,是因为蔡锷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集会结社自由,为文明国通例,惟军人入党,各国多有限制",因此,对民国初年政党勃兴,军人纷纷入会的现象,颇感隐忧,他认为"政治集会,似不宜以流兵大员为之"。政党的作用是以政见"指导国民",不在以阵营"挑斗国民"。为了保证政党政治能够健康发展,所以蔡锷主张军人不能入党,要求军务与政党相分离。
  蔡锷以为军人入党其弊有三:(1)军人以"整军经武"为天职,军人入党,必复为分心政界,必使国家军务废弛,军事难期整顿。(2)有碍国家政治和平。政党分立,政见各殊,互相监督,各因其才力以相雄长,以理服人,"故一政党组织内阁,复有他政党监督其旁,政府可收兼听之益,而不致流专断之弊"然"军人入党,则因政见之争持,或至以武力盾其后,恐内阁之推倒太易,实足妨碍政治之进行",其结果必"劫持公论,而破坏和平"。(3)易生变乱。蔡锷知道自军兴以来,各省增募兵卒,军队人员成份复杂,市井无赖,溷厕军籍,呼朋引类,歃血联盟,变军队为山堂,军纪荡然 虽则政党性质不同,须有政见之信仰方能加入,然若统兵者亦身入党籍,则会党 军队混为一途,部勒偶疏,动生变故"不仅有违政党政治初衷,而且将破坏国家安宁。蔡锷认为:"国家进步,政党自然发生,然宜让政客之经营,而军人勿庸羼入"。
  为了表明军党分离的立场,1912 年 4 月,蔡锷在参与制订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简章时就载明"现役军人不供行政上之职务者不得入党"之条款,随后于 1912 年5月在统一共和党云南支部会上的一次演讲中进一步阐明:"军人投身政党,流弊滋多。" 表明"一俟党务渐有头绪,务恳遂我初心,离党事,俾得一意戎行。"1912年6月28日,蔡锷又通电北京与全国,"愿先自取消"其发起组织的统一共和党。1912 年8 月12 日正式通电宣告脱党。不仅如此,1912 年 8 月 14 日,蔡锷以"主张军人不入党,未便自破其藩"为由拒绝了汤化龙等进步党人士的拉拢,足见蔡锷的军党分离思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和宣言。
  蔡锷不惟能提出自己的"军人不党主义",而且还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如他加入了统一共和党又宣布退出,又如护国战争前夕,他与梁启超在天津约定"事之不济,吾侪死亡,决不亡命;若其济也,吾侪引退,决不在朝"。护国战争胜利后,他预见到"大局稍定,争权夺利者,必蜂拥以出"。为避此等伤心惨目之情状,他一俟局势略定,就抽身引退,这种胆识、气度与胸怀,在民国初年的众多军人中唯蔡锷想为之而又能为之,这无不体现出蔡锷政治思想中民主进步、持重渐进、稳健强固的风格。
  蔡锷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建设一个统一、完善、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为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学习西方、投身于民主革命和民国建设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政党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设至关重要,因而致力于政党研究,投身民国初年的政党实践,希望中国建立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政党制度,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蔡锷的良好愿望最终归于破灭。尽管如此,蔡锷对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探索是可贵的,他在这方面提出的一些观点和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曾业英:《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邓江祈:《蔡锷政党思想述论》,《求索》2003年6月
  [3]胡滔滔:《析蔡锷的政党政治观》,《黑龙江史志》2009年4月
  作者简介:王瑞卿,男,(1986- ),山西大同人,湘潭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