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大学城和谐文化建设的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城的物质建设如火如荼,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使高校人忽视了大学城作为一个文化特区的文化建设。大学城本身的独立性以及大学城内入驻高校文化的共享性也给城内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城 和谐文化 社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叫了几十年,社会各方面对教育愈加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各地日益兴起的大学城的建设就是一个例证。无论是各级各地政府企业还是大学本身都对大学城的建设怀有极大的热情,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使高校人忽视了大学城做为一个文化特区的文化建设。大学城本身的独立性以及大学城内入驻高校文化的共享性也给城内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大学城和谐文化建设内涵
  1、大学城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城,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大词典》是这样界定大学城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城市规划原理》把大学城作为城市类型的一种,其城市性质是科研、教育城市。
  2、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
  从社会学的文化形态角度来看,大学城文化应当是一种隐形而独特的亚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归根结底仍然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3]概括的讲,笔者认为,大学城的文化建设主要有三层含义:意识探讨大学作为大学城的核心机构如何建设自身的文化;而是探讨大学城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如何展现整体文化特征;三十大学城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如何发挥文化作用,带动先进文化发展。
  3、和谐文化的内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条件有很多,但最基本或者说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是温饱,第二是法制,第三是文化。[4]其中,文化应该属于最高层次。这是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
  二、南汇大学城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老校区文化氛围的断裂
  南汇新校区的文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老校区的文化移植。这一点在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新老校区之间表现的比较明显。这两所高校南汇校区交通不便,加之工程的阶段性,在空间上造成了大学城内的文化隔绝,路途的遥远不可能使两地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教职员工也都是在结束教学工作后匆匆离去,学生们无法与老师有深层次的沟通交流。
  2、大学城内不同高校之间文化理念的融合
  南汇大学城内有数所高校,在各自的文化建设方面都卓有成效,但是各校文化建设理念难免有摩擦,不同的观念没有融合好将直接导致整个大学城的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校际间的差异、专业性差异、文化层次的参差。这些学校中从综合性大学到技术类大学,从本科院校到专科院校,从公办院校到私立院校,很多不同特质的学校融合在一起,难免会有文化上的不和谐。
  3、师生和居民们对于南汇大学城的热情未被激发
  从调查中发现,南汇大学城内的学生和社区居民对大学城的这个概念还不是很认同,这主要是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第一,大学城各项文化资源互动还不到位,人们没有大学和大学城区别的比较,换句话说,就是目前南汇大学城还没有显著地表现出比单一大学的优势,学生们还是被圈在各自的学校中,自然体会不出大学城的好处;第二,大学城的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氛围不够强烈,师生们尚未能达到文化的共鸣,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全身心的投入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另一种沉迷于校外网吧游戏娱乐场所。这两种文化上的矮人都不是我们建设大学城、改善教育设施、提高硬件设施、实现资源共享的初衷;第三,大学城的宣传力度不大,很多社区居民并不知道大学城的存在,或者知道它的存在却觉得与自身无关,并不认可自己也是大学城的一员,这是大多数居民形成文化隔绝的主要原因。
  4、大学城与周边社区的文化互动少
  在现有的规划设计上,南汇大学城与所在社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的,并且相互提供完善的服务,这个理念在国外大学城的长期发展中早已得到了印证。美国对近1000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周围的居民、儿童利用校园设施进行游戏活动的占调查学校的40%;与大学无关的社会团体经常利用大学设施开展活动的占所调查学校的70%。[5]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城的文化、艺术、体育等设施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南汇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1、规范大学城文化制度——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政府在管理政策上要有所倾斜,把大学城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大学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大学城管理层从上到下要重视大学城文化建设,大学城驻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要善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本着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的原则,坚持能力标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校园文化舞台上从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2、增强大学城内部凝聚力——以统一组织为平台
  创建共同协商与对话的组织平台,如开展南汇大学城“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深入社区的“社区文化服务站”、“大学生家教中心”、热点论坛等由多方参与的活动;应该尽可能的安排一些跨校区跨学校的活动等,完善学生社团机构间的合作,可以尝试建立南汇大学城所有的学校的学生团体间固定的合作平台,也可以仿造现行的大学城科技园区等组织,成立南汇大学城文化公司、南汇大学城文化园区、建立相应的科创制度,是大学城的文化和新成果得以成功转化。
  3、突出社区服务功能——以“三区联动”为契机
  “三区联动”最早出现在上海市2005年的“科教兴市”的战略中,三区是指校区、园区、社区,将他们捆绑在一起,
   突出产学研特点的联盟,大学校区主要提供知识创新和人才,为整个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教园区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居民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和具体表现;城区主要是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这就更贴近国外大学城的概念。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的本部校区均位于杨浦区的科教园区范围内,是“三区联动”的有力执行者直接受益者,我们要化资源为优势,努力将“三区”理念植入南汇校区的建设理念,向本部知识区靠拢。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
  [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3] 王德勋,韩同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4] 王能宪.文化建设论-王能宪选集.
  [5] 曹志.大学校园-城市中渐渐凸起的社区.
其他文献
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
摘要:准备部分是体育与健康课结构的前沿部分,也是衔接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每一位教师组织教学都应该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准备活动与教学基本部分衔接的恰到好处。  关键词:高中体育 准备活动 作用   准备活动是每一节室外体育课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活泼好动的他们更是要做足准备活动,同时准备活动也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关键所在,体育课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日记成为新添的活力,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总结,而且还能进行无声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数学日记走进学生中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社会就不会发展。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新的历史使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核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造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如何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呢,则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个性 营造 创造教育 教学 环境  创造教育的环境首先是课堂教学。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亦相当重要,通常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因多种原因,不少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倦怠心理比较严重,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该门课程开展的时效性还亟待提高。本文提出应在现代德育理念的指导下,促进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学科教学);第二课堂(课外学生活动);第三课堂(校外社会教育),以切实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德育观念 三个课堂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
【摘 要】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这个主战场为实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关键的是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利用课改新观念、新技术、新资源,转变教育观念,创设物理情境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以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促进学生产生持之以恒的巨大内驱力的有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相互作用。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是值得英语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根据个人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中学生体育能力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期。无论从教育改革终身体育而言,中学体育教学都应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早就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能力 培养  中学生是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化的维和素质、坚强体魄的奠基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