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城的物质建设如火如荼,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使高校人忽视了大学城作为一个文化特区的文化建设。大学城本身的独立性以及大学城内入驻高校文化的共享性也给城内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城 和谐文化 社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叫了几十年,社会各方面对教育愈加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各地日益兴起的大学城的建设就是一个例证。无论是各级各地政府企业还是大学本身都对大学城的建设怀有极大的热情,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使高校人忽视了大学城做为一个文化特区的文化建设。大学城本身的独立性以及大学城内入驻高校文化的共享性也给城内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大学城和谐文化建设内涵
1、大学城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城,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大词典》是这样界定大学城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城市规划原理》把大学城作为城市类型的一种,其城市性质是科研、教育城市。
2、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
从社会学的文化形态角度来看,大学城文化应当是一种隐形而独特的亚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归根结底仍然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3]概括的讲,笔者认为,大学城的文化建设主要有三层含义:意识探讨大学作为大学城的核心机构如何建设自身的文化;而是探讨大学城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如何展现整体文化特征;三十大学城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如何发挥文化作用,带动先进文化发展。
3、和谐文化的内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条件有很多,但最基本或者说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是温饱,第二是法制,第三是文化。[4]其中,文化应该属于最高层次。这是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
二、南汇大学城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老校区文化氛围的断裂
南汇新校区的文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老校区的文化移植。这一点在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新老校区之间表现的比较明显。这两所高校南汇校区交通不便,加之工程的阶段性,在空间上造成了大学城内的文化隔绝,路途的遥远不可能使两地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教职员工也都是在结束教学工作后匆匆离去,学生们无法与老师有深层次的沟通交流。
2、大学城内不同高校之间文化理念的融合
南汇大学城内有数所高校,在各自的文化建设方面都卓有成效,但是各校文化建设理念难免有摩擦,不同的观念没有融合好将直接导致整个大学城的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校际间的差异、专业性差异、文化层次的参差。这些学校中从综合性大学到技术类大学,从本科院校到专科院校,从公办院校到私立院校,很多不同特质的学校融合在一起,难免会有文化上的不和谐。
3、师生和居民们对于南汇大学城的热情未被激发
从调查中发现,南汇大学城内的学生和社区居民对大学城的这个概念还不是很认同,这主要是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第一,大学城各项文化资源互动还不到位,人们没有大学和大学城区别的比较,换句话说,就是目前南汇大学城还没有显著地表现出比单一大学的优势,学生们还是被圈在各自的学校中,自然体会不出大学城的好处;第二,大学城的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氛围不够强烈,师生们尚未能达到文化的共鸣,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全身心的投入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另一种沉迷于校外网吧游戏娱乐场所。这两种文化上的矮人都不是我们建设大学城、改善教育设施、提高硬件设施、实现资源共享的初衷;第三,大学城的宣传力度不大,很多社区居民并不知道大学城的存在,或者知道它的存在却觉得与自身无关,并不认可自己也是大学城的一员,这是大多数居民形成文化隔绝的主要原因。
4、大学城与周边社区的文化互动少
在现有的规划设计上,南汇大学城与所在社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的,并且相互提供完善的服务,这个理念在国外大学城的长期发展中早已得到了印证。美国对近1000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周围的居民、儿童利用校园设施进行游戏活动的占调查学校的40%;与大学无关的社会团体经常利用大学设施开展活动的占所调查学校的70%。[5]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城的文化、艺术、体育等设施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南汇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1、规范大学城文化制度——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政府在管理政策上要有所倾斜,把大学城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大学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大学城管理层从上到下要重视大学城文化建设,大学城驻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要善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本着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的原则,坚持能力标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校园文化舞台上从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2、增强大学城内部凝聚力——以统一组织为平台
创建共同协商与对话的组织平台,如开展南汇大学城“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深入社区的“社区文化服务站”、“大学生家教中心”、热点论坛等由多方参与的活动;应该尽可能的安排一些跨校区跨学校的活动等,完善学生社团机构间的合作,可以尝试建立南汇大学城所有的学校的学生团体间固定的合作平台,也可以仿造现行的大学城科技园区等组织,成立南汇大学城文化公司、南汇大学城文化园区、建立相应的科创制度,是大学城的文化和新成果得以成功转化。
3、突出社区服务功能——以“三区联动”为契机
“三区联动”最早出现在上海市2005年的“科教兴市”的战略中,三区是指校区、园区、社区,将他们捆绑在一起,
突出产学研特点的联盟,大学校区主要提供知识创新和人才,为整个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教园区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居民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和具体表现;城区主要是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这就更贴近国外大学城的概念。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的本部校区均位于杨浦区的科教园区范围内,是“三区联动”的有力执行者直接受益者,我们要化资源为优势,努力将“三区”理念植入南汇校区的建设理念,向本部知识区靠拢。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
[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3] 王德勋,韩同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4] 王能宪.文化建设论-王能宪选集.
[5] 曹志.大学校园-城市中渐渐凸起的社区.
【关键词】大学城 和谐文化 社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叫了几十年,社会各方面对教育愈加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各地日益兴起的大学城的建设就是一个例证。无论是各级各地政府企业还是大学本身都对大学城的建设怀有极大的热情,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使高校人忽视了大学城做为一个文化特区的文化建设。大学城本身的独立性以及大学城内入驻高校文化的共享性也给城内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大学城和谐文化建设内涵
1、大学城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城,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大词典》是这样界定大学城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城市规划原理》把大学城作为城市类型的一种,其城市性质是科研、教育城市。
2、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
从社会学的文化形态角度来看,大学城文化应当是一种隐形而独特的亚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归根结底仍然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3]概括的讲,笔者认为,大学城的文化建设主要有三层含义:意识探讨大学作为大学城的核心机构如何建设自身的文化;而是探讨大学城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如何展现整体文化特征;三十大学城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如何发挥文化作用,带动先进文化发展。
3、和谐文化的内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条件有很多,但最基本或者说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是温饱,第二是法制,第三是文化。[4]其中,文化应该属于最高层次。这是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
二、南汇大学城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老校区文化氛围的断裂
南汇新校区的文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老校区的文化移植。这一点在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新老校区之间表现的比较明显。这两所高校南汇校区交通不便,加之工程的阶段性,在空间上造成了大学城内的文化隔绝,路途的遥远不可能使两地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教职员工也都是在结束教学工作后匆匆离去,学生们无法与老师有深层次的沟通交流。
2、大学城内不同高校之间文化理念的融合
南汇大学城内有数所高校,在各自的文化建设方面都卓有成效,但是各校文化建设理念难免有摩擦,不同的观念没有融合好将直接导致整个大学城的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校际间的差异、专业性差异、文化层次的参差。这些学校中从综合性大学到技术类大学,从本科院校到专科院校,从公办院校到私立院校,很多不同特质的学校融合在一起,难免会有文化上的不和谐。
3、师生和居民们对于南汇大学城的热情未被激发
从调查中发现,南汇大学城内的学生和社区居民对大学城的这个概念还不是很认同,这主要是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第一,大学城各项文化资源互动还不到位,人们没有大学和大学城区别的比较,换句话说,就是目前南汇大学城还没有显著地表现出比单一大学的优势,学生们还是被圈在各自的学校中,自然体会不出大学城的好处;第二,大学城的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文化氛围不够强烈,师生们尚未能达到文化的共鸣,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全身心的投入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另一种沉迷于校外网吧游戏娱乐场所。这两种文化上的矮人都不是我们建设大学城、改善教育设施、提高硬件设施、实现资源共享的初衷;第三,大学城的宣传力度不大,很多社区居民并不知道大学城的存在,或者知道它的存在却觉得与自身无关,并不认可自己也是大学城的一员,这是大多数居民形成文化隔绝的主要原因。
4、大学城与周边社区的文化互动少
在现有的规划设计上,南汇大学城与所在社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的,并且相互提供完善的服务,这个理念在国外大学城的长期发展中早已得到了印证。美国对近1000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周围的居民、儿童利用校园设施进行游戏活动的占调查学校的40%;与大学无关的社会团体经常利用大学设施开展活动的占所调查学校的70%。[5]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城的文化、艺术、体育等设施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南汇大学城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1、规范大学城文化制度——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政府在管理政策上要有所倾斜,把大学城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大学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大学城管理层从上到下要重视大学城文化建设,大学城驻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要善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本着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的原则,坚持能力标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校园文化舞台上从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2、增强大学城内部凝聚力——以统一组织为平台
创建共同协商与对话的组织平台,如开展南汇大学城“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深入社区的“社区文化服务站”、“大学生家教中心”、热点论坛等由多方参与的活动;应该尽可能的安排一些跨校区跨学校的活动等,完善学生社团机构间的合作,可以尝试建立南汇大学城所有的学校的学生团体间固定的合作平台,也可以仿造现行的大学城科技园区等组织,成立南汇大学城文化公司、南汇大学城文化园区、建立相应的科创制度,是大学城的文化和新成果得以成功转化。
3、突出社区服务功能——以“三区联动”为契机
“三区联动”最早出现在上海市2005年的“科教兴市”的战略中,三区是指校区、园区、社区,将他们捆绑在一起,
突出产学研特点的联盟,大学校区主要提供知识创新和人才,为整个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教园区是大学师生和城区居民创新创业及就业的场所,是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和具体表现;城区主要是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休闲、交流的环境,这就更贴近国外大学城的概念。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的本部校区均位于杨浦区的科教园区范围内,是“三区联动”的有力执行者直接受益者,我们要化资源为优势,努力将“三区”理念植入南汇校区的建设理念,向本部知识区靠拢。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
[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3] 王德勋,韩同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4] 王能宪.文化建设论-王能宪选集.
[5] 曹志.大学校园-城市中渐渐凸起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