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的成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优劣。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能成熟的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培养作文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下文从教材实例出发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教学生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作文中怎样运用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生动感人的创新性作品,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创新教材作文联想和想象能力 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作文教学中,我注重从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仅谈谈如何紧扣教材,从课文的实例中让学生理解联想和想象的基本含义,弄清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欣赏二者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从而明白它们对写作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结合自身的感悟,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写作实践中,以期写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与众不同的作品。 一、联想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联想,可以从眼前的事物生发开去,由一点发散到另一点。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绘琵琶女的弹奏“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嘈嘈切切錯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运用的都是丰富的联想。最后又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就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等等。联想大致可以分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三类。 1、 类似联想类比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同点,又可分为形似联想和神似联想。如鲁迅在《故乡》中称“杨二嫂”为“圆规”,是形似联想;茅盾的《白杨礼赞》由“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想到坚强不屈、力争上游的“北方抗日军民”,是神似联想。这种联想在文中用得比较普遍。通过类似联想,可以打开思路,使文章的思想内涵更加深邃。 对比联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以抒发自己的爱憎之情。杜甫的诗词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由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想到相反的一面,即人民的饥寒交迫,从而控诉贫富悬殊的吃人的社会制度。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写“迁客骚人”见乐景生乐、见哀景生哀的“览物之情”时,逆向展开联想:“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通过对比联想,把读者一下子引向了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崭新的思想境界。这种联想主要是借助对比作反衬,以收到突出主旨的作用。又如《琐忆》中写到有些青年遇到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即便被吓倒,自惭浅薄时,鲁迅便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浅的清澈,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些好。”通过对小溪和烂泥塘、文学青年和夸夸其谈的学者的对比,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意义。 3、因果联想是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湖北荆州市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自拟的题目中须有“喜欢”一词,有位考生的文题为《我喜欢这位售票员》,叙写一位公交车售票员关心、照顾乘客的三组镜头,结尾处这样由果探因:“我想,她大概觉得为大家微笑服务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吧。不然,她为啥总笑得那样纯真,那么自然!”作者通过这种因果联想展示人物的古道热肠、美好心灵。 在作文教学中,我更是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多用联想,妙用联想。如教《白杨礼赞》等课文,我就指导学生写出《家乡的银杏树》、《家乡的茶叶》、《家乡的思茅松》、《人生的风雨树》及《生命之树》等联想作文,都较好地运用了各种联想。 联想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若能联想恰当、准确,就会使满文生辉。但仅有联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想象的手法。 二、想象 想象是人们追忆形象的一种机能,是一种通过温故而创造新形象的机能,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素质教育需要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要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黑格尔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诗人可以通过想象创作出瑰丽的诗篇,音乐家可以通过想象谱写出动人的乐章,科学家可以通过想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科技。 想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扩展性想象、情景性想象、延伸性想象和虚拟性想象。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联系分析课文,掌握不同想象的特点,然后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1、扩展性想象中国许多古典诗歌都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不可留。”又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们所展示的画面,意境开阔,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应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2、 情景性想象情景性想象是指根据学生生活、思想实际,以及以作文教学为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和氛围,留有景物和许多空白点,为学生创设能够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例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小女孩临死前想什么呢?作者在这特定的情景和氛围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正冒着香气的烤鸭……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再如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时,我便设置情景,让学生想象此处的“乱石”应是怎样一幅景象?“穿空”又是怎样的情景?我也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情景写作训练。如:你的父亲对你的要求极为严格,在他认为你做错事时,常用武力来“教育”你,请你用具体的细节来描述他的“打是亲骂是爱”的行为; 假设你是一名特困生,接受学校的特困补助,你的感受如何?…… 3、延伸性想象延伸性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势。比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在分析小说的结局后,便引导学生去写“假如于勒回来(富或穷)会怎样?”揣测于勒以后的生活,给小说另续结局;在讲《卖炭翁》时,当讲到“卖炭翁”的炭被抢,他悲愤交加,离开“宫市”后,让学生大胆想象他将何去何从?也许他因为半匹红绡救不了多病的双亲和骨瘦如柴的儿女,到村口便用那红绡,在老树上含恨上吊自尽;也许官逼民反,他猛然省悟,走上了杀富济贫、反抗朝廷的道路;也许……然后让学生把这想象结果写成文章。 4、虚拟性想象虚拟性想象,也叫虚幻想象,用以曲折的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或者将现实生活中没有出现的事物,用虚拟的幻想表现出来。这类的作品很多,如名著《封神榜》、《西游记》等等。神话、科幻、寓言类作品都属于虚拟性想象。虚拟性想象可以假设一定的条件,使学生自己成为假设事件中的一个人物,从而点燃他们想象的火花,让他们对未经历过、未曾体察过的事情,有言可发、有情可抒。譬如可作如下作文训练:《假如我是孙悟空》、《如果我是校长》《二十年后回母校》、《假如我爸下岗了》、《太空生活的一天》等。 联想和想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想是“实”的,由此物到彼物,想到的是客观实际的。想象是“虚”的,是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例如: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里,作者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上的明灯,又由街上的明灯想象到天上一定有美丽的街市和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以及在街市上闲游的牛郎织女。从而创造出一幅真切清新的画面和一个美丽动人、寓意深邃的形象来。 实践证明,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十分重要。教师应该紧扣教材,在课文实例中教会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学和思统一结合,在课内外学习探讨、辨析和推理,再作一定数量的联想和想象的作文训练后,最终,学生必定能在作文中熟练的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生动形象、丰满活泼、文采精美、感人至深的创新性佳作来。
参考文献: 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
参考文献: 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