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连理枝,应绽并蒂花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its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组教材文本,练在拓展延伸处
  教材是学科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遵照一定的序列编排而成的,有自己内在的知识体系,虽然单元内每一篇课文各具风格,但它有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材的编排意图出发,整体把握,并落实好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倡导以单元整组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对一组课文所有目标的整合和内容的重组,来整体把握教材,使得课文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全面推进。
  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以“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有两篇篇幅较长,如果各自为战,四篇文章在六七课时内要完成很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明白了本组课文的阅读目标后,阅读整组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在理解了课文和突破了重难点后,针对每一篇文章的不同表达方式作为指导的重点。《再见了,亲人》是抒情散文,文章的构思别致,前三段的结构大体相似,都是以饱含深情的祈使句开头,中间插入追忆的往事,结尾处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种表达方法在小学教材中仅此一篇;《金色的鱼钩》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采用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方法写活人物;《桥》一文中,简练生动的语言、环境的渲染、具有震撼力的结尾是学习的重点;《梦想的力量》一文详略得当,可以作为重点欣赏。教材整合以后,既避免了教学中的重复现象,节省了阅读教学时间,又有效地解决了文本“写了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二、巧用文本技能,练在语言训练点
  季老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离不开模仿和借鉴。特别对于刚接触作文的孩子来说,模仿和借鉴,更能让他们摸到作文的门道,积累写作的素材。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它们或句式精美,形象生动;或结构典范,飞扬灵动。课文中也渗透了不少语言表达的规律,巧妙地利用这些精彩之处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积累和模仿课文的写法,迁移到自己的练笔中,不但能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为作文积累了源头活水。
  如在教《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时,先出示文本“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朗读后比较两段话的异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两段话的写法一样。再要求学生也用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
  “它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一把把火炬,烧啊烧啊,烧来了秋天的艳丽。”“它把白色给了棉花,雪白的棉花像一朵朵云彩,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清凉。”……
  就这样,一串串如珠般的语言,让孩子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学习活动中理解了文本,展开想象,积累了语言,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捕捉文本动情点,练在情感共鸣点
  语文是深情的,它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传达着动人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品味和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与文本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挖掘出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此时学生进入胸中有情不得不表,有感不得不发的境界,此时安排一个练笔,让学生的情感流淌在文字中,学生的激情化为文字,学生就能妙笔生花。
  这样让学生在抒发感情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不再觉得是在练习写作,而是在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自然会写出真情流露的文章。
  四、迁移文本结构,练在理解深入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識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 而许多老师却喧宾夺主,一堂课中热热闹闹地搞了许多活动,却没有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当然,语文课堂上追求阅读与写作和谐共生,并不是说两者要讲求“等同”,也不是说要做到课课必练,甚至纯粹为写而写,不管是否符合文本,也不管学生喜不喜欢。这种过分强调语言习得的阅读也是一种狭隘的学术主义。但小学教材中不少文章,也确实有不少结构严谨或表现手法新颖的文章。
  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安排了剧本和相声这两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裁。在学完了《半截蜡烛》,通过与别的文体进行比较,感受了剧本这种文体独特表达方式后,我试着让学生选取《晏子使楚》的一个场景进行剧本改写。对新事物的尝试,让学生兴趣盎然,于是,一个个像模像样的剧本诞生了。我还组织学生演一演,来进一步体验剧本这种特殊的文体,并要求学生尝试选择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剧本改写的练习。
  除此以外,文本的空白点、思维的争议点、主题的升华点和文本的闪光点等都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点。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落笔点,适时地开展练笔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导习得,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不但能使文本阅读焕发其迷人的光彩,也能彰显以读促写的独特魅力,这何尝不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呢?
其他文献
一次与同事聊天,谈及如何让学生学会创新,同事埋怨现在的教育与社会体制没有给孩子一个全方位的生活空间,作文教学依然只能“牵着牛鼻子”走“老八股”的路子,学生根本不能体会课标所要求的“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有的只是“穿新鞋而走老路”的情形,大量的学生作文照样是形式单调、内容空洞、感情虚假。对此笔者以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主动创造新生。只要教者提供足够的写作训练空间,还学生以施展才华的天地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虽然已上完一堂课,但是对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却毫不清楚;或者在教师的备课本上明明写有三维教学目标,但课堂内却未见其踪影。看来这教学目标,这教学之灵魂,还没有在一些老师心中引起重视。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绝不是为了完成教案文本而去履行的 “公事”,而是保障教学过程中师生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的必不可少的设计。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逐步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课堂中教师如何才能与孩子打成一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倾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十分重视课堂氛围的作用,去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想优化好课堂教学氛围,就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首先,处
见到刘敏涛的前一天,她在剧组拍戏,半夜收工后,她一直在回味角色。第二天早晨5点多,她就醒了,继续琢磨昨天的戏,越琢磨越对,越想越开心。直至采访时,还没回过神,描述起来,神采飞扬的。从小野到大  儿时,刘敏涛拥有三个外号:“小辣椒”、“小蚂蚱”“小芋毛”。因为她嘴硬要强,喜欢蹦蹦跳跳,头发少又软。她给我们讲了两个儿时的故事,带着青春年少时的荒野,又令人遐想,显得可爱迷人。  她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
《信任》是一篇充满生活哲理的文章。它讲述了一对夫妇因对桃园告示牌感到好奇,于是驱车前往桃园自采桃子的故事。文中沒有出现第三个人物,但“告示牌”“留言条”“猫”“狗”的侧面描写烘托出了桃园主人真诚、朴实的心。文末“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真诚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揭示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深意,平实却又发人深省。  听障学生由于听觉
“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瑞士》)  “那两边平水上的冰,被当众乱冰挤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挤到岸上有五六尺远。”(《老残游记》)  这两段话分别引自朱自清的《瑞士》和刘鹗的《老残游记》。上至清末的刘鹗,下至现代的朱自清,都把游记写得惟妙惟肖,意蕴深邃。其中,《老残游记》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由以上内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堂以其特有的体验式、开放性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让老师们欣喜不已。随着实践的深入,不少老师却从开始的激动逐渐走向困惑,在强调创新、追求前卫中迷失了方向,在“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平等对话”等理念的束缚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透射着“德”的无奈,“育”的无力。要温度,也要深度,品德课堂的生命活力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更需要思维的力度,道德的内化
李梦的电影路已走过十年,她出演的《野马分鬃》入围了2020戛纳电影节,距离上一次她因参演《天注定》入围戛纳,也已经过去七年,她仍在不断否定和肯定自己中成长。陶虹监制并主演的悬疑片《烈日之寒》也在不久前杀青,这个剧本藏在事件背后的真实之美吸引了她。关于电影的“初体验”  李梦:对陶虹姐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活动,我在台上,有些人在聊天什么的,不一定会很专注地听你讲。但那天陶虹老师,我看到她,全程很认真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谓“重中之重”。 但是,面对庞大的识字量,如何让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焕发生机,让识字的课堂热闹起来呢?我认为除了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外,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本人在教学中,尝试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四驾马车”齐驱并进的办法,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已是我国教育的宗旨,而创新教育则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一说到创新教育,许多教师就感到茫然:学生连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都没完全掌握,还谈什么创新?其实这就是我们教师的片面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随时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  并非只有发明、创造才叫创新,教学活动中所说的创新,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独自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