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灵活地引入优秀的欧美流行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流行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社交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打牢、打稳语言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多侧面、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提高社会文化能力。
一、社会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
社会文化理论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所创立的学说。它是一种关于个人认知发展的理论,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因强调个体心智发展的社会来源和文化中介而得名。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因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许多方面产生影响,也与教育存在著联系。对流行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也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接触知识的能力。
优秀的流行文化是外语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激励资源。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学者就提出根据相关性和实用性原则,将流行文化灵活融入到语言教学的建议。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教师日益注重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实际语言应用,多样化的流行文化产品,像流行歌曲、影视节目、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流行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英美流行文化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他们对流行文化触觉敏感,喜欢模仿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电影,阅读通俗小说,热衷讨论国际体育赛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他们感兴趣的流行文化元素,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流行文化与课堂的结合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体系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流行文化涉及面广,可以给学生提供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使他们更全面地掌握英语国家一般性文化知识如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地理等,和文化规约如人际交往的言谈、礼仪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
流行文化与课堂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英语知识体系的丰富和社会文化能力的逐渐增加,学生对运用英语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尤其,在以小组形式完成某个任务型教学要求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沟通解决问题能力、发表公众演讲的自信等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流行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基本分为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本文将探讨流行文化在这两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在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堂的应用
现行的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一般以三篇文章,围绕一个话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流行文化的形式,通过提出一些启发性、争议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在课堂展现自我。在讲解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时,适当地借助相关的流行元素,如影视歌曲、新闻广播、电视节目或报纸杂志,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课文重难点的理解的同时,又能给课堂教学提供最新最生动语言和文化信息,还能帮助学生在全国性英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为,无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考研英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的篇章,基本都是选自英美主流报纸杂志的文章。综上可见,将流行文化适当引入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扩大知识面和培养思维能力。
2.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的应用
在以笔试为主的考试环境下,中国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偏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英文歌曲、影视作品、社交媒体等作为视听说辅助材料,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氛围,提供一个逼真的视听说环境。教师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并带领学生课内外接触一些优秀的流行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外文歌曲比赛、影视配音、演讲比赛、话题辩论等来逐步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保持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以影视配音为例,英文原声影视作品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语音语调的环境,又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真正掌握该语言,了解英美人的非语言交际形式如手势、表情、身体语等,以及介绍、聚会、送礼、交友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领悟力,达到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将优秀的流行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补充、丰富和完善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准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为了文化而教文化,一定要着眼于和教材有关的内容,既做到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授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娜.跨文交际能力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培养[J].汕头大学学报,2003(5):49-53.
[2]刘学惠.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1(7):46-51.
[3]王昀.大学英语教学中流行文化的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78-79.
作者简介:
余秋兰(1980—),女,汉族,安徽潜山人,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2016jyxm0628)。安徽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一般项目(gxyq2017028)。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的朱湘译诗研究”(SK2016A0561)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流行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社交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打牢、打稳语言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多侧面、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提高社会文化能力。
一、社会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
社会文化理论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所创立的学说。它是一种关于个人认知发展的理论,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因强调个体心智发展的社会来源和文化中介而得名。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因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许多方面产生影响,也与教育存在著联系。对流行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也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接触知识的能力。
优秀的流行文化是外语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激励资源。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学者就提出根据相关性和实用性原则,将流行文化灵活融入到语言教学的建议。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教师日益注重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实际语言应用,多样化的流行文化产品,像流行歌曲、影视节目、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流行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英美流行文化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他们对流行文化触觉敏感,喜欢模仿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电影,阅读通俗小说,热衷讨论国际体育赛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他们感兴趣的流行文化元素,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流行文化与课堂的结合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体系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流行文化涉及面广,可以给学生提供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使他们更全面地掌握英语国家一般性文化知识如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地理等,和文化规约如人际交往的言谈、礼仪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
流行文化与课堂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英语知识体系的丰富和社会文化能力的逐渐增加,学生对运用英语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尤其,在以小组形式完成某个任务型教学要求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沟通解决问题能力、发表公众演讲的自信等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流行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基本分为读写教程和视听说教程。本文将探讨流行文化在这两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在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堂的应用
现行的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一般以三篇文章,围绕一个话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流行文化的形式,通过提出一些启发性、争议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在课堂展现自我。在讲解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时,适当地借助相关的流行元素,如影视歌曲、新闻广播、电视节目或报纸杂志,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课文重难点的理解的同时,又能给课堂教学提供最新最生动语言和文化信息,还能帮助学生在全国性英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为,无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考研英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的篇章,基本都是选自英美主流报纸杂志的文章。综上可见,将流行文化适当引入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扩大知识面和培养思维能力。
2.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的应用
在以笔试为主的考试环境下,中国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偏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英文歌曲、影视作品、社交媒体等作为视听说辅助材料,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氛围,提供一个逼真的视听说环境。教师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并带领学生课内外接触一些优秀的流行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外文歌曲比赛、影视配音、演讲比赛、话题辩论等来逐步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保持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以影视配音为例,英文原声影视作品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语音语调的环境,又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真正掌握该语言,了解英美人的非语言交际形式如手势、表情、身体语等,以及介绍、聚会、送礼、交友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领悟力,达到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将优秀的流行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补充、丰富和完善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准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为了文化而教文化,一定要着眼于和教材有关的内容,既做到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授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娜.跨文交际能力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培养[J].汕头大学学报,2003(5):49-53.
[2]刘学惠.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外语课堂与语言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1(7):46-51.
[3]王昀.大学英语教学中流行文化的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78-79.
作者简介:
余秋兰(1980—),女,汉族,安徽潜山人,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2016jyxm0628)。安徽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一般项目(gxyq2017028)。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的朱湘译诗研究”(SK2016A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