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培训问题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因此,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良策与建议,不仅时间紧迫,而且意义深远。
上个世纪末,当历史老人把悠悠百年间人类取得的功绩细细筛分、一一收录下来的时候,有一项“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也被载入史册: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到2000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最大面积的教育普及。“两基”目标的实现,让我国的基础教育一步跨入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截至2007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9%,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然而,由于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欠发达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仍相对较低。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师资培训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扎实推进我国欠发达地区“两基”攻坚战略的关键。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两基”攻坚计划的全面推进,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整体优化的要求。在基本普九以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将从过去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然而,在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教师学历低,素质较差。欠发达地区,教师学历偏低、文化素质较差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据笔者调查,从第一学历来看,部分欠发达地区高中教师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合格率仅为48%,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合格率仅为36%,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就更是偏低。由于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质量滑坡,学历达标水分较大,很多拿到相关文凭的教师其实际教学水平与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有些初中教师甚至是从小学拔高使用的。
其次,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中小学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普遍超编,而音、美、微机、外语等学科教师相对不足,致使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微机和外语课不能按规定足额开设,形成小学教学以数学和语文为主、初中教学以中考科目为主的片面教学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师的观念陈旧,缺乏改革意识。多年以来,我国许多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一般是师专、中师不出市,本科不出省,这种封闭式的教师培养模式使得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的区域狭小,继续教育跟不上,信息环境差,缺乏与外地的交流,因而不少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少改革创新意识。
最后,教师学习意识差。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缺乏终身学习的思想、未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也是制约教师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客观原因在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经费紧张,学校拿不出资金购买图书,教师工资微薄,也拿不出钱来购买图书,学校里缺乏学习资料和学习氛围。主观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没有学习意识,不重视读书学习;不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学习;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不够重视。
二、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困境
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所存在的专业素质差、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缺乏学习意识等诸多问题的形成,有许多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因为教师培训的机构和体系没有健全与完善。要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就必须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教师进修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可谓迫在眉睫。然而,因为编制不足和学校经费紧张,许多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更少。教师普遍任务繁重,除了完成本已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外,本地教师还要兼顾家庭,很难抽出时间外出学习。笔者经过对四川某地区的调查发现,教师培训的总体情况是,只有26%的教师每学期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20%;还有7%的教师从来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尤其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本上既无网络又无图书资源,教师的学习资源十分有限。再加上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不明确,致使师资培训落到实处非常困难,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为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再学习和再提高。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学校由上级部门提供的培训经费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但就整体水平来看仍只占培训支出费用的一小部分。由学校和个人出资的培训费用几乎持平,分别占有43%和48%;有69%的教师认为当前培训收费偏高;有42%的教师认为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仍是经费问题。在四川、重庆、河南、甘肃等省市一些农村学校,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完善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建议与对策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教师培训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两基”质量成为攻克的新高点,教师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客观科学地探索并完善中小学师资培训机制,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提供培训支持条件,促进中小学教师充分参与
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三方可以协同合作,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支持,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
首先,改善学校的信息环境,提高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教师的信息量,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可通过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改善教师的信息环境,满足教师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使教师不出学校就能够了解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情况,学习发达地区教育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其次,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保证教师学习进修所需费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对于教师培训经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完善:一是增加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改善进修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进修学校教育资源,提高进修学校的培训能力;二是建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为教师培训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快落实教师因参加培训而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一定的资助和奖励。
再次,给教师培训提供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支持。解决好培训时间安排的问题,行政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应该各司其职。编制部门应该保证中小学校有足够的编制,安排教师参加培训而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培训机构应该前移“培训阵地”,对于农村学校可采取送教下乡等形式进行,对于城市学校可选择交通较为方便的学校作为临时基地开展培训。
(二)树立新课改理念,实现学历向能力培训转变
近几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很少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少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这就势必影响基础教育的改革。同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所以,要把改变教师旧的教育观念、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放在优先考虑的重要位置。要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理念。理念更新自然会引发自身行为的变化。在培训过程中,要引领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主要政策,把握新课程真正的思想内涵,领悟其中的教育理念。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首先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初级培训的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培训。对广大教师由学历培训向能力培训的转变是必然的,因为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社会思想观念、技能方法也日新月异,所以,衡量一个教师胜任与否不能单纯停留在学历是否合格与达标上,而应当以实际能力为标准,以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能力作为继续聘任教师的条件。
(三)更新教师培训内容,倡导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依据培训目标需要,现行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培养在校师范生的学习课程相差无几。且由于时间短促,有时还达不到在校生所受教育的效果。在《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系列培训计划中,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设置了比较丰富的课程。参照其内容,结合国内外教师培训现状及调查问卷了解到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当在原有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分科教材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方法等基础上,增设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信息技术运用、科学研究创新、跨学科综合交叉、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并以此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中既要注意教师学历的普遍提高,又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培训的方式上,要注重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运用,陈述式、主动式、参与式交叉综合进行。应改变过去单纯注重教师讲授、学员被动接受的培训方式,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培训主体的意愿得到充分满足和补偿,力争使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收效显著。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的创新问题上,正在兴起的校本培训值得重视。在校本培训中,要引导各校逐步形成“立、改、研、训”四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责 编 子 君)
上个世纪末,当历史老人把悠悠百年间人类取得的功绩细细筛分、一一收录下来的时候,有一项“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也被载入史册: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到2000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最大面积的教育普及。“两基”目标的实现,让我国的基础教育一步跨入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截至2007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9%,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然而,由于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欠发达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仍相对较低。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师资培训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扎实推进我国欠发达地区“两基”攻坚战略的关键。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两基”攻坚计划的全面推进,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整体优化的要求。在基本普九以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将从过去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然而,在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教师学历低,素质较差。欠发达地区,教师学历偏低、文化素质较差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据笔者调查,从第一学历来看,部分欠发达地区高中教师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合格率仅为48%,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合格率仅为36%,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就更是偏低。由于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质量滑坡,学历达标水分较大,很多拿到相关文凭的教师其实际教学水平与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有些初中教师甚至是从小学拔高使用的。
其次,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中小学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普遍超编,而音、美、微机、外语等学科教师相对不足,致使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微机和外语课不能按规定足额开设,形成小学教学以数学和语文为主、初中教学以中考科目为主的片面教学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师的观念陈旧,缺乏改革意识。多年以来,我国许多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一般是师专、中师不出市,本科不出省,这种封闭式的教师培养模式使得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的区域狭小,继续教育跟不上,信息环境差,缺乏与外地的交流,因而不少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少改革创新意识。
最后,教师学习意识差。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缺乏终身学习的思想、未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也是制约教师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客观原因在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经费紧张,学校拿不出资金购买图书,教师工资微薄,也拿不出钱来购买图书,学校里缺乏学习资料和学习氛围。主观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没有学习意识,不重视读书学习;不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学习;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不够重视。
二、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困境
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所存在的专业素质差、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缺乏学习意识等诸多问题的形成,有许多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因为教师培训的机构和体系没有健全与完善。要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就必须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教师进修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可谓迫在眉睫。然而,因为编制不足和学校经费紧张,许多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更少。教师普遍任务繁重,除了完成本已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外,本地教师还要兼顾家庭,很难抽出时间外出学习。笔者经过对四川某地区的调查发现,教师培训的总体情况是,只有26%的教师每学期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20%;还有7%的教师从来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尤其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本上既无网络又无图书资源,教师的学习资源十分有限。再加上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不明确,致使师资培训落到实处非常困难,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为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再学习和再提高。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学校由上级部门提供的培训经费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但就整体水平来看仍只占培训支出费用的一小部分。由学校和个人出资的培训费用几乎持平,分别占有43%和48%;有69%的教师认为当前培训收费偏高;有42%的教师认为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仍是经费问题。在四川、重庆、河南、甘肃等省市一些农村学校,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完善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建议与对策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教师培训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两基”质量成为攻克的新高点,教师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客观科学地探索并完善中小学师资培训机制,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提供培训支持条件,促进中小学教师充分参与
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三方可以协同合作,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支持,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
首先,改善学校的信息环境,提高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教师的信息量,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可通过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改善教师的信息环境,满足教师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使教师不出学校就能够了解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情况,学习发达地区教育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其次,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保证教师学习进修所需费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对于教师培训经费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完善:一是增加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改善进修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进修学校教育资源,提高进修学校的培训能力;二是建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为教师培训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快落实教师因参加培训而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一定的资助和奖励。
再次,给教师培训提供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支持。解决好培训时间安排的问题,行政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应该各司其职。编制部门应该保证中小学校有足够的编制,安排教师参加培训而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培训机构应该前移“培训阵地”,对于农村学校可采取送教下乡等形式进行,对于城市学校可选择交通较为方便的学校作为临时基地开展培训。
(二)树立新课改理念,实现学历向能力培训转变
近几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很少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少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这就势必影响基础教育的改革。同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所以,要把改变教师旧的教育观念、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放在优先考虑的重要位置。要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理念。理念更新自然会引发自身行为的变化。在培训过程中,要引领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主要政策,把握新课程真正的思想内涵,领悟其中的教育理念。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首先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初级培训的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培训。对广大教师由学历培训向能力培训的转变是必然的,因为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社会思想观念、技能方法也日新月异,所以,衡量一个教师胜任与否不能单纯停留在学历是否合格与达标上,而应当以实际能力为标准,以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能力作为继续聘任教师的条件。
(三)更新教师培训内容,倡导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依据培训目标需要,现行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培养在校师范生的学习课程相差无几。且由于时间短促,有时还达不到在校生所受教育的效果。在《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系列培训计划中,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设置了比较丰富的课程。参照其内容,结合国内外教师培训现状及调查问卷了解到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当在原有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分科教材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方法等基础上,增设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信息技术运用、科学研究创新、跨学科综合交叉、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并以此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中既要注意教师学历的普遍提高,又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培训的方式上,要注重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运用,陈述式、主动式、参与式交叉综合进行。应改变过去单纯注重教师讲授、学员被动接受的培训方式,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培训主体的意愿得到充分满足和补偿,力争使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收效显著。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的创新问题上,正在兴起的校本培训值得重视。在校本培训中,要引导各校逐步形成“立、改、研、训”四位一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