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烟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ht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真正走进苏州的雨里,想象中一切与清寒有关的词汇,却在慢慢散去,甚至身体本能对雨的抵御都消弭不见,相反,温暖的湿润感,可适温度和清爽气息,让人的心情若蜷曲的叶片,渐次舒展开来。
  在苏州的几天里,这样的感觉反复出现,直到某个难眠的夜里,我终于成为一片盈盈的莲叶。嗯,我或许长久以来便是一片叶,只不过,北方干燥寒冷的物候,让我迟钝而忘本。
  道路两旁树叶稠密,我所陌生的叶片和枝干让人心神摇荡,银杏,香樟,合欢,桂树,这些只有诗句里出现的树木,真切现身的时候,我无法将它们一一辨认出来。我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从未出现过如此葳蕤而茂盛的植物。在黄土高原,因为寒冷和干旱、风沙和大雪,树木的枝条和叶子疏朗硬气,它们更多在展现一种顽强,一种反抗,它们的貌态渐变,不再适合观赏,更多地担负着调节水土改善环境的功能。南北之间由经气候和温度造成树种表象的差异,让人生欢喜。而“异地”这个词,渐传达出源源不断接迎和融入的信息。
  苏州,我不是初到,算是重来。前次,我是过客,是强仗着畅饮百杯后的豪情义胆,和因之延伸出来的、与山河大地直面相对的荡子气概。今次,却是热切而虔诚地把生命中所有的牵挂和担忧存放下来的一种归宁心境。这种放,是理智中的必须,无商怼,无退路,甚至不生恍惚和悔恨。

  在离开苏州后的十天时间里,我度日如年,心如刀割,无人之夜,任泪水淹没。而我依旧坚信着苏州的适好和安妥,坚信着我们所选择的正确和明智。苏州,从此成为一个可亲的城市,一个让人心停歇的地方,它引发出一种跟山水园林古迹无关的热爱恋念。
  雨,从南京一直下到苏州。此刻,雨和夜晚、和时间、和道路是移动的,而真正奔驰着的火车却静止不动。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因为空间的局限,而使时间无限度地拉长加阔。只有当火车停下,人从凝固的空间走出来,才发觉,一切已远非初时。时间消解和改变的一切,空间同样也能。一夜之间,我已从北方干燥的初秋走进了苏州的烟雨里,一切来得如此自然。时间在这里充当着友好的说客,它呈现出来的锐利的温和,让我感激。
  面前的苏州,因为雨,愈发洁净明晰,某瞬间,面对飞檐,墙壁,层次分明的城市建筑,我生出一种晕眩的梦幻之感。倘若不是真切地踏踩着观前街石砌的街道,嗅着浓郁的烧烤食品的味道,迎来错过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我只需闭上眼,面前这一切,都可能退回到梦幻之所,继续成为诗句或画面,成为被定格的相片,抑或梦境深处似曾相识的场景。
  我们若果是入画,那便是水墨中的一点,或草木或虫蚁般渺小。在苏州街道任何一个转弯,任何一个小公园和商店门前,我常有被点入画面的感觉,某时,我被时间的大手捏成一个凝固的造型,伫立在苏州街头的雨里,湿淋淋地与世人擦肩。
  雨中的玄妙观,与我隔了一层雨帘,只需掀开,便能与几千年前的老子相遇,而我驻足不前,是不想走回头路。来路与我已毫无意义,回头,只有更深的沟壑和苦难,向前,即便缓慢的移动,对我都将是一种欢欣。时光在我面前展开的残酷或平淡,我都有迎接和纳入的欲望。就像苏州,它接纳了一颗母亲心的重托。其实这有点一厢情愿的意思。像雨。它来不来,爱不爱谁,没人知道,亦无从预料。
  苏州于我,曾是三白的沧浪亭,角檐飞翘,水雅池静,竹柏交翠,而雨落芭蕉,风不来时也自凉。我在苏州,真正尝到了夏蚊成雷的滋味,但却无三白将之拟作群鹤舞空的雅兴,在水草碧树之外,它们轻描淡写地将我叮咬而浑不觉,我笑言这些艳红的斑点,是苏州给予我的印记,闻者深以为然。当日《闲情记趣》中三白于自然花草的欣然爱戴,竟要传至今日之我,这点上,又令人惶惑。沧浪亭畔游人如织,远非当日。想这亭台水榭,鱼虫草木,连这湿人衣的苏州雨,均是百年千年不变的貌样,变得,只这游园日日疲惫或欢喜的人。遗憾在雨里亦深了。人世短暂,命运的指向不能抗拒。苏州,是命运的指向呢?还是不过一个驿站?我們谁也不知道。抬头,雨落到我眼里。分不清雨水和泪水。
  我清晰地感受着苏州这个旅游城市明显的接纳姿势,它的吃食,它的小桥流水,它枝枝相连的树枝,它温文尔雅的出租车司机,甚至书店里讨钱的哑巴……喜欢一个人,便会对他所在的城市心生热爱,何况,这里将有一个远非喜欢能表达准确的人来暂住。他在一日,苏州,于我就是家。况遇这一日日牵人衣、惹人肠的苏州雨的牵扯,疏朗朗下的欢喜,像桥墩上模样俏皮的石狮子,博物馆里眉目清丽的菩萨,浓郁稠密的红尘气息,贴切可人,它是要催生这世间万物欣欣向荣的生机的。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张爱玲有一句话: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大家公认是警句。警句者,使人惊,使人醒,使人集中注意力。哪来的魅力?因为以前没人这样说过,我们从未这样想过。原来人的空间如此狭小,人所拥有的是如此贫乏。灵魂住在肉体里,肉体住在衣服里,衣服住在屋子里,屋子住在巿镇村庄里,……你我只是住在自己的衣服里。写成这一句名言的秘诀是,他用了一个“住”字,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中的两个合而为一。论修辞,这个字可以跟王安石用了那
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讀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
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大概名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老子》里面,也有“报怨以德”的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老子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提倡还是嘲讽,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提。我们看孔子,孔子明确表示反对。而且,他还说出了他反对的理由。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回答:“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
“八拜之交”到底指拜几拜“八拜之交”是指有世交的两家子弟拜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异姓兄弟结拜也称为“八拜之交”。其实古时并没有八拜之礼。《说文解字》:“拜,首至地也。”许慎的解释不完全准确,因为还有“拜首,首至手”的说法,不一定非要拜到头顶到地的程度,要根据不同等级来定“拜”的礼节。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日常生活都呈跪姿,因此才会有“拜”礼。对古人而言,寻常的礼节也就是一拜而已,两拜已经属于非常隆重和尊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宋朝,并在明朝的话本中多有出现。明朝时期,有一县令,为官一任、作恶一方,尤其是遇到打官司的,从来都是闭着眼睛断案,吃了原告吃被告。有一天,一个小偷偷了一商人五十两银子,被商人发现了,商人一路追赶小偷,一直追到一个酒楼上。小偷一看前无退路后有追兵,一时情急,恶从心头起,随手抓起一只大海碗,狠狠地向商人扔了过去。不想商人身手敏捷,一侧身躲过了海碗,那只海碗从窗
在發黄的古籍书页中倘佯,细细搜寻面条的踪迹,对我这样一个未曾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又对觅古探幽不怎么喜好的非专家型文化人来说,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儿;不过,在苦苦搜寻的过程中,竟然和那种有趣的故事(当然是与面条有关)一次又一次地不期而遇,则令我禁不住地或扼腕慨叹,或莞尔开颜……话说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有一孙名何晏,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晏少时聪慧过人,得宠于曹操,被视若诸公子。何晏后来娶金乡
汉元帝时,有名的奸臣中书令石显,做了一件打脸“贪官奸,清官比贪官更奸”的绝妙操作。虽说他的动机是为了欺上瞒下,巩固专权。但是他的做法颇值得借鉴。深受汉元帝倚重的石显权倾朝野,常常一手遮天,在朝廷中口碑极差。一日,有人上书控告石显:石显专擅皇命,假传圣旨,私开宫门。这道奏本极为严厉,如果查证属实,便是欺君之罪,石显难逃一死。上奏指出:某天,石显深夜进宫,宣称汉元帝的命令责令守卫开门,但是,汉元帝并没
一进太行山,心就跳得欢了,嗓子眼儿痒痒的,想喊。先还压抑着,顾及自己的年龄而不敢聊发少年狂。走着走着,上了太行之巅,呼喊的欲望直撞嗓门儿,几下就撞开了,那喊便喷泉般喷射出来。阳光下,连绵射向天空的啊啊啊声,灵魂出窍似的,直到嗓门儿不痒了,才缩回体内。头回这样的喊,是在山西长治平顺县的太行之巅。二回这样的喊,则在山西长治壶关县壁立如刃的太行大峡谷底。两回喊山,相隔八年。我对太行山向怀敬意,青少年时便
長城脚下,妫水河畔,总规划面积960公顷的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靓丽地进入全球公众视野。仲夏时节,徜徉于这座会“呼吸”、有“生命”的园林之中,顿觉“乱花渐欲迷人眼”。北京的月季、河北的果树、内蒙古的蒙草、安徽的红杜鹃、山东的牡丹……目光所及,岂止是千红万紫,简直可以说摄人魂魄,让人神驰心醉。姿态各异的花花草草若波翻浪涌,绿成欲滴欲流,红得触目惊心,黄到灿若蜀锦。另有众多异国他乡的奇花异草